中原崛起话新野——中原崛起系列篇 解读新野向工业强县的大步迈进(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7:1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特色经济是拉动新野向工业强县迈进的重要支撑。对于新野特色经济的发展,县委书记方显中在4年前调任新野县长时,将其解读为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时任南阳市市长的何东成肯定了这一概括,并将规模经济外向化补充进去,从此新野有了叫响全县的“四化”。多年来,新野县坚定不移地按照这“四化”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2004年新野棉纺织、蔬菜、畜牧三大特色经济及相关产业共实现产值66.7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3%,入库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53%来自这三大特色经济。 解读新野的“四化”之路,对于发展县域经济,实现中原崛起,不无借鉴意义。 新野县位于豫西南边陲,南(阳)襄(阳)盆地中心,县城总面积1062平方公里,有耕地98万亩;辖9镇5乡,264个行政村,73万人口。新野境内百里平川,八水竞流,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在此基础上形成特色经济,并实现向工业强县的大步迈进谈何容易。为此,新野县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四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的过程,是一步步从传统农业的狭隘天地里跳出来,勇敢面对经济的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和竞争力的过程。回顾新野的“四化”进程,放眼特色经济生机勃勃的今天,新野发展特色经济的“五个坚持”尤为可贵。 坚持面向市场,用战略眼光为三大特色产业定位。上世纪末,新野曾被新闻媒体曝光:由于不少乡村自发扩种蔬菜,农民卖难,土豆堆在地里,包菜几块钱可以拉走一架子车。卖难引发了一些人对发展特色经济的置疑,认为新野“老三样”(蔬菜、棉花、畜牧)唱不出什么新戏。县委、县政府冷静面对眼前的困难,用市场的眼光审视三大产业的走向。他们认识到,新野的水土、气候适宜“老三样”,新野的老百姓会种养善管理“老三样”,全国和全世界啥时候都离不开“老三样”,不能因为一时的卖难因噎废食丢弃“老三样”。县委、县政府坚持发展“老三样”不动摇,并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市场前景,将蔬菜、畜牧、棉花三大支柱产业的位置和顺序,调整为“棉纺织、蔬菜、畜牧”。发展“老三样”被提到县党代会上表决,写进了县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定位促进了新野三大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气候形成特色。2004年,全县种植棉花35万亩,产优质皮棉3万吨,棉纺织加工产值33.3亿元;蔬菜面积发展到35万亩,总产量168万吨,实现产值12.1亿元;牛、猪、羊、禽年底存栏量分别为24.8万头、52.1万头、49.62万只、692.66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78205吨、46445吨、8545吨,实现畜牧产值12.9亿元。 坚持强龙头接链条,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蔬菜一时的卖难,没有动摇新野发展“老三样”的决心,却给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离开了产业化,特色经济则难以发展。县上总结经验教训,首先在强化龙头加工企业上下工夫。“新纺公司”原来只是河南省棉纺织行业一个不起眼的“小弟弟”,近些年,县上帮助其完成技改投入6.2亿元,企业装备三分之二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开发出10个系列130多个新产品,成为国家功能性纺织产品基地,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成为河南省纺织行业的“大哥大”。“新纺”全部吃进新野棉花尚且远远吃不饱,新野棉农再也不愁卖棉难。县上帮助畜牧业龙头企业“光达畜牧公司”从郑州引资了3000万元,新上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生产线,从香港引资5000万元建设年出口4万头优质肉牛和畜产品深加工项目,使公司辐射农户增加到1800户,年经济效益2.1亿元。新建和扩建的蔬菜脱水厂、冻干厂、恒温库等,则使蔬菜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菜农“定单”化种植也应运而生。 在强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县上依照产业化的要求,在产、供、销各个环节、各个链条上查找薄弱环节,缺啥补啥,啥弱强啥。投资1600万元的新野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经过不断加大投入、配套完善,目前已成为全国151个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全省企业扶持的5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该市场与农业部全国菜篮子信息中心和央视七套实现了联网,外联全国50多个大城市,在县外设立直销窗口100多个,年交易蔬菜在7亿公斤以上。产业化使新野特色经济步入了新天地。 坚持典型示范带动,促使特色经济上规模。跨入二十一世纪,新野特色经济产业化轮廓初现。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组织其再上规模。县上运用“新纺公司”这个典型引路,并依托其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以每年25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棉纺织项目上马建设,纱锭以每年10万锭的规模快速递增,目前全县棉纺织企业发展到78家,纱锭总数达80万枚,织机5000多台,年创产值33.3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县上的“光达”、“溧河黄牛生态饲养示范园区”等典型示范引路,全县建成饲养园区33个,专业饲养场1754个,牛、猪、羊、禽规模饲养化率达85%。蔬菜种植则通过示范带动,科学规划,形成三大生产基地。一是以省道S103郑新线西侧的沙堰、城郊等乡镇为主的设施精细蔬菜基地,主要生产早春四季豆、茄子、辣椒、越冬黄瓜、西芹等十余个品种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二是以王集、上庄等乡镇为主的春瓜秋菜基地;三是以前高庙、王庄等乡镇为主的甘蓝、洋葱生产基地。上规模不仅形成了集聚效应,使块状经济优势更加明显,也反过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新野特色经济产业化的水平。 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实现规模经济外向化。为使产品走出县门,走向省门、国门,全县上下实施“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教育和“品牌兴厂、品牌兴业、品牌兴县”争创活动。围绕争创品牌,成立了拥有会员2000多户、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的新野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组建了全省首家县级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和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注明了“十二黑”皮埃蒙特优质牛肉商标。经过大量的基础工作和开展争创活动,2004年全县21万亩蔬菜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6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农业部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进京许可证。5个畜牧养殖公司、专业场通过了省无公害畜产品地认证。品牌使全县90%以上的蔬菜走出县门,内销武汉、广州、长沙、太原等20多个省市,并转口外销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新野产“银鹏”牌棉花被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之首,成了内、外商的抢手货。加工棉花的“新纺公司”则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出高档色织服装面料和功能性服装面料等市场畅销优质产品,并被确定为全国功能性服装面料基地。2004年出口创汇达3600万美元。 坚持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功能,为特色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一是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发展县域经济解放思想大讨论”,促使全县上下关心、支持、参与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县委发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制定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全面清理了收费项目,规范了收费行为,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加强了对执法执纪部分的社会监督。三是打造发展平台。自去年以来,改建扩建了东环路、滨河大道、锦绣花园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增强了城镇化的载体和辐射功能。根据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了县工业园区。投入资金3.2亿元,新修干线公路44.5公里,改造干线公路38.6公里,新修县乡公路71公里。去年6月以来,经政府牵线搭桥,为特色经济的民营企业发放贷款1.3亿元,合同引资7.64亿元。 新野县委、县政府的五个坚持,有力地促进了特色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向工业强县的大步迈进。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72.8亿元,同比增长17.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9亿元,增长15.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283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793元,增长16.9%。今年前5个月,以上各项指标因此又有大幅度增长。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新野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先进县、科技兴村先进县、体育工作先进县、民政工作先进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全省加快城镇化建设重点县、“普九”教育工作先进县、计划生育一类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 新野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野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第一,人文优势。新野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民风淳朴,社会稳定,在农村开展的文明新村创建、三学三争,在商业、企业、流通行业开展的三爱四评、一讲双信等活动,构筑了牢固的信用体系,形成了安定、团结、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第二,产业优势。培育壮大的棉纺织、蔬菜、畜牧三大支柱产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棉纺织资源丰富,年生产棉纱13万吨,棉布1.1亿米,主要工业产品还有年产酒精4万吨,灯具6万套,高标号水泥80万吨,优质氨磷钾复合肥20万吨,饲料7万吨,食用油1万吨;35万亩蔬菜为深加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全县黄牛年存栏量25万头,其中优质皮杂肉牛12万头,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皮杂肉牛生产区和全省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第三,区位优势。新野是河南省的南大门,位于南北交会地带,自古是商贾云集、商业繁荣之地。第四,交通、电力优势。新野交通十分便利,西临焦柳铁路35公里,北距宁西线路40公里,距南阳、襄樊机场各60公里,太澳高速公路和S244镇王线、S335唐西线、S103郑新线三条省道纵贯全境,全县村村通油路,公路密度达65公里/百平方公里。新野是全国农村电气化县,完全可以保证实行双环网电站优质优价供电。第五,劳动力资源优势。全县73万人中80%是农村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万人,还有长期从事棉纺织、机械加工、化工、粮油等的熟练工人3.8万人。其中,经过劳动部门培训后掌握了一技之长的有2.3万多人,还是每年以600人增长的省26个城镇化建设重点县,工业用地政策优惠,储备充足。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大了对县域经济和“三农”的支持力度,为新野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沿海地区的产业和资本向内地转移,民间资本领域进一步放开,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鲜明的特色经济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新野仍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不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低,城镇化建设滞后,品牌产品不多,外向度不高,这就需要新野加快发展,奋力直追。 县委书记方显中 县长胡云生谈新野的“明天” 今后,新野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统筹发展,强力组织工业经济、对外开放、城镇化建设新突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商发展。至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将比2004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推进结构调整,提升发展水平一是突出改革创新,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重点发展棉纺织、轻工、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集中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形成竞争新优势。以县工业区为平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新纺公司为龙头,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打造品牌,做大做强棉纺织业。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县纱锭总数将达到100万枚,实现产值50亿元,建成名符其实、全国闻名的棉纺织强县。 二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村经济工作新突破。大力培育加工和营销型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转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扎实推行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蔬菜示范园区、饲养专业场和饲养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打响全国无公害蔬菜和绿色畜产品品牌。落实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创新发展机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坚持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四位一体,建成一批重点市政工程;构建顺畅通达的交通网络;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1-2个省级重点镇。 四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实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新突破。围绕棉纺织、农产品深加工、城镇化等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强的项目。规划建设新纺公司大提花织物技改、蔬菜储藏保鲜、干线公路、一中新校区等30个重点项目。 二、坚持科教兴县,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坚持科教兴县,实施人才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科技网络,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积极构建终生教育体系,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坚持科技、教育同经济发展相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55%左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土地等自然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水污染防治,保障环境安全。大力建设生态农业、环保工业和绿色城镇体系,构建节约型、生态型社会。 三、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经营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全县人民的意志和行为凝聚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县。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信访基础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 (本版摄影 赵琳) 李天密 王冬安 点评 要在产业化上下工夫 何东成 新野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注重发展特色经济,我们将其经验概括为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几年来,新野县在不断提升棉纺织、蔬菜、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中,有效地解决了卖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这足以说明,发展县域经济,要在产业化上下工夫。 所谓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表之谓也。农业产业化应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实际上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地、系统地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思想和实际运作。简言之,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与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对照产业化的要求,南阳市有不少地方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普遍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没有农业的产业化,难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我们应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再上新台阶,当好中原崛起的支撑点。 (点评者系中共南阳市委书记) 新野县农业产业化带来农田区域化种植。图为南阳市委书记何东成(右二)在县委书记方显中(前排右四)、县长胡云生(前排左二)陪同下在农田实地调查。 “新织公司”设备三分之二为国际一流产品。图为引进的意大利SDMET剑杆织机。 新野县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 新野县皮埃蒙特杂交优质肉牛繁育场一角 责任编辑:陈要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