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感悟生命还是感受恐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8:54 南方日报

  感悟生命还是感受恐怖?

  学生家长老师激辩“班会开到殡仪馆”

  本报记者 刘丽

  “班会开到殡仪馆?”前不久,海南省海口市景山学校高一(6)班班主任张婧老师组织全班学生参观海口市殡仪馆,在模拟演示中了解尸体火化过程,希望通过这样的“死亡教育”让学生们体会生命的脆弱,从而珍爱生活。

  “死亡教育”以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突然出现,孩子能接受吗?家长赞同吗?教育工作者们又是怎样想的呢?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和全国其他地方类似,深圳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对于这种方式的“死亡教育”,也是有赞有弹,看法不一。

  正方

  学生

  对生命会有全新认识谢淼崴(深圳中学初一学生)

  “我们学校如果组织这种活动,我肯定会积极参加,我会把它当成一次难得的机会,去了解一些之前不了解的情况。通过参加这种活动,我想自己会对生命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另外,我觉得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家庭也有责任,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生命的可贵。”

  家长

  知道死的痛苦,才知道生的可贵柳静文(女儿就读于育才二中)

  “我的父母去世比较早,他们的去世让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很快长大成人。我自身的感受是:要想让孩子成熟,没有比面对死亡来得更快、来得更深刻的方法了。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死亡的痛苦,他们才更能知道生存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珍惜真情。因此,我很支持学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参观殡仪馆这种形式,我个人觉得也可以接受。但在参观之前,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做好前期的教育工作,并征询孩子的意见。因为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要是处理不当,可能对孩子以后的生活有一定影响。另外,我觉得这种形式只适合于大一点的孩子,起码是初中以上的学生。我的女儿现在上初二,如果他们学校组织这种活动,我会支持她参加。初中的孩子已经足够成熟了,只要做足准备,孩子应该可以接受这种教育方式。”

  教师

  对于死亡,学校不该再回避丁亚蕾(中央教科所南山分校教师)

  “目前,不少孩子对生命和死亡都缺乏认识,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想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避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组织‘死亡教育’非常必要。对于‘死亡’,家长和学校都不应该再采取回避态度,否则会让孩子对于‘死亡’始终处于无知状态,最终导致孩子漠视生命。”

  “个人认为,参观殡仪馆这种‘死亡教育’形式非常新颖,但这个度非常难把握。直面尸体火化,这对孩子的冲击力太大了,可能高中以上、已形成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比较适合接受这种教育。”

  反方

  学生

  太可怕 太悲观张梦佼(深圳北环中学初二学生)

  “到殡仪馆去接受死亡教育,了解尸体的火化过程?这简直太可怕了!如果我们学校组织这种活动,我肯定拒绝参加。学校硬性规定非去不可,我才会无奈地去。去了我也不敢认真看,只能敷衍敷衍。”

  褚画宜(深圳北环中学初二学生)

  “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有必要的,但这种教育形式我接受不了。这种形式太悲观了,容易让学生感觉生命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再说,想到死了以后还要被这么多人参观,甚至当作话题来谈论,让人感觉也特别不舒服。生命教育应该做得更加积极向上,形式也应该更阳光和充满希望一些。例如,我们学校就开了生命教育课,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生动,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有一次,老师播放母亲分娩过程的录像给我们看,让我们了解一个新生命降临的过程。看完以后,同学们都感觉到了生命的神圣和可贵,也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非常有意义。相比这样的生命教育,参观殡仪馆显得太冷冰冰,不够温情!”

  家长

  会把孩子吓坏的刘阿姨(孙女就读于新莲小学)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用不着这么可怕的方式,会把孩子吓坏的。我孙女她们学校要是组织这种活动,我肯定是要反对的。我觉得,要引导孩子珍惜生命,要从日常的教育入手,而不是靠这种出位的教育方式。”

  教师

  可能给学生心灵留下阴影周平原(宝安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教师)

  “‘死亡教育’无可厚非,但形式却还需要商榷。例如,参观殡仪馆这种形式,将死亡赤裸裸地摆在学生面前,冲击力太强。稍微考虑不周全,就可能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抹灭的阴影,导致他们形成悲观的生命观。‘死亡教育’的重点在于诠释生命的意义,引导孩子珍惜生命,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专家评点

  愿望不错,方式太过惨烈

  刘铁榜(深圳市康宁医院副院长)

  “这位老师的主观愿望肯定是好的,但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的方式有很多,作为一个研究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我个人并不赞同参观殡仪馆的做法。这种方式对于孩子而言,实在太过于惨烈、震撼和恐惧。我们曾经做过一些青少年心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孩子们在看到可怕的景象后,往往会把恐惧压抑在心里,而出现说梦话、做噩梦的现象。也就是说,过于震撼的场景可能在孩子心灵深处留下的东西,是成年人难以预期和设定的。”

  “殡仪馆这种过于凝重的场合,并不适合未成年人参观。因为孩子的自我发育有一个过程,并不能很好区别自己和他人,很容易把别人的经历类化为自己的,从而在心里留下深刻痕迹。这种痕迹对孩子的影响是好是坏,实在难以判断。在国外,精神病院一般是不让未成年人进入的,就是担心对孩子的心理形成难以预料的坏影响。看到赏心悦目的东西,自然心情愉悦、轻松,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好采取一些轻松、自然的方式,避免刻意制造震撼。”

  链接

  当事者说

  “来到火化间,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里曾有过多少生离死别啊!但大家都没有害怕,反而被周围的一切感染了。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坚强地面对,不能想不开而寻短见,人的生命就那么一次,多么可贵。”

  “人活着每一秒都是伟大的,起码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跟亲人说说心里话,人死之后一切都会化为乌有。人一生中会有许多酸、甜、苦、辣,不能因为一点点伤心、挫折就想不开,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考验呢?”

  “学校里不应该只谈好事,要开展更多的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让我们全面地认识社会和生活。即使我们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做人做好了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参观殡仪馆的部分学生

  “参观前我征求过学生及部分家长的意见,同学们表现出极大兴趣。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去之前进行了心理疏导。在殡仪馆,他们不仅严肃认真地观看演示,静听讲解,还询问了火化一具尸体需要多长时间、多少温度,使用什么燃料等问题。”

  “我对他们讲:生命如此脆弱,死后剩下的只有一把骨灰,所以要学会珍惜。在家,珍惜亲情;在学校,珍惜同学友情、师生情。学会理性对待矛盾,珍惜自己和他人。我希望学生们也能有这样体验,感悟生命及生活的美好。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可以教会孩子更好地保护自己。”

  ——张婧(组织参观殡仪馆的教师)

  (摘自当地媒体事后的采访记录)

  小资料

  “死亡教育”及其实践

  死亡教育包括死亡的本质及意义,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处理及调适。死亡教育目标是带给社会更多温暖,令人们更加正视生命。

  在国外,死亡教育已相当成熟。自1960年始,美国从幼稚园到大学都逐步开设了这门学科,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相关座谈会、研习会。英国小学课堂上,殡葬业人员或护士会教授人死时发生的事,并让学生模拟遇到父母车祸身亡等情形时如何应对。

  图:

  有人觉得,与其带学生参观殡仪馆感悟死亡,不如采用其它方式教会学生更多的求生方法。 新华社发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