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舟山渔民狂海怒涛救英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9:44 人民网

  1942年9月27日,日船“里斯本丸”号装载1800余名英军战俘及眷属和财物,以及一些日本官兵,自香港开往日本。10月1日途经浙江省定海县东极岛海面时,被美国潜艇“鲈鱼”号击中。于是附近海鸟渔民,驾着数十只小舢舨,展开了一场——

  狂海怒涛救英俘

  这是一段尘封海底的悲惨历史,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身披清明雨幕,脚踏东海碧波,我们来到浙江舟山,参加“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历史研究会成立大会;登上第一缕曙光照临的东极岛,倾听舍身勇救英俘的感人故事;系船63年前的海上沉船处,凭吊葬身海底的数百名英俘亡灵。

  英俘海运日本遭鱼雷 日军见死不救酿惨剧

  “里斯本丸”号装载1800多名英俘及眷属,自有其二次大战的历史背景。

  1938年10月,日军进攻华南,广州失守,香港沦陷。日军占领香港后,即着手将英军战俘分批转送到日本继续关押。

  1942年9月25日,1816名英军战俘和一些英国平民(包括眷属),被集合在香港深水步营地的阅兵场上。经过简单的身体检查后,登上一艘7152吨级的客货船——“里斯本丸”。所有战俘及眷属被安排进三个货仓,每个船舱内空间狭窄,空气闷热,“那里没有足够的空间,战俘们不能同时全部躺下,所以睡觉得轮着来。”当时的英军战俘汉弥尔登中校在他1966年出版的《“里斯本丸”的沉没》一书中这样回忆。而随行的还有25名日本卫兵和778名归国的日本军人包括伤员,他们占据了船前部甲板的大部分好位置。

  9月27日拂晓,“里斯本丸”启航北上,朝着公海方向驶往日本。前四天航行平安无事,天气晴好。但关押战俘的船舱底部却成为人间地狱,混浊的汗臭味和排泄物,令人难以忍受;再加上疾病流行,分给战俘的饮用水又少。战俘境遇十分悲惨。

  10月1日,“里斯本丸”驶入浙江省定海县东部海域。

  1942年8月28日,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81分队的“鲈鱼”号,离开珍珠港基地执行第二次海上巡逻任务。9月30日晚,“鲈鱼”号潜伏在上海南部海域侦察。10月1日凌晨4时许,“鲈鱼”号发现了没有悬挂运载战俘的相关旗帜或明显标志的“里斯本丸”,迅速判明对方为敌国船只。7:04,“鲈鱼”号近距离发射了3枚鱼雷,均没有击中。紧接着发射第4枚鱼雷,2分10秒后,“里斯本丸”上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船体水下的燃料舱被击中,随即向右转50度停止前进。9:38分,“鲈鱼”发射出第六枚鱼雷,这时日本空军1架轻型轰炸机赶到出事地点,接连向美国潜艇投掷深水炸弹,迫使“鲈鱼”号立刻潜入100英尺深处躲藏。日军舰和飞机又相继赶到,“鲈鱼”号一直蛰伏至晚上19:05分,趁海面能见度变差,才浮出海面,急速驶离。

  “里斯本丸”与“鲈鱼”对峙之际,正是舱内所有战俘饱受煎熬之时。情况最糟的是3号舱,闷热缺氧,舱内进水,船尾下沉,数百名战俘危在旦夕,日军却无任何救助措施。17时许,“里斯本丸”上搭载的778名日本军人,奉命先行转移到日本海军驱逐舰“酷儿”号上。约在21点左右,船上所有舱口盖上都紧紧压住了订条,蒙上防水布,并用绳索捆绑住。舱内漆黑,空气混浊,情况恶化。

  10月2日拂晓,“里斯本丸”遭受鱼雷袭击已经24小时,船体开始左右摇晃。带队的英军密特萨拉军团第一大队司令官斯尔特上校组织一小队人员采取行动,豪威尔中校率先持刀向上切割舱盖口木块和防水布,但因缺氧和体力不支,未能成功。上午8:10分,船体即将下沉,日军运输船上的救生艇带走大部分日本卫兵和船员,留下六七个卫兵监视舱底战俘。9时许,船体又出现大幅度摇摆。这时豪威尔中校找到了另一条通往舱口盖上的木梯,竭尽全力打开舱盖,与波特中校等4人爬上甲板,缓步向船桥走去,要与船长交涉。然而,船上的几个日军竟开枪射击,波特中校当即中弹身亡,迫使其余人逃回船舱。不一会儿,最后留置船上的日本卫兵和船员也被接走,拖船也解开缆绳,日军彻底放弃了“里斯本丸”。

  当“里斯本丸”号最后一次晃动时,船尾终于迅速下沉,海水很快灌进了已被打开的下舱里,最先集体遇难的是被关押在3号舱里的战俘。1号、2号舱的战俘们不顾一切地冲上甲板,纷纷跳入大海逃生。战俘没有救生圈,自香港上船时只有大约半数的人配备了救生带。周围小船上的日军非但不出手援救,且使用机枪、步枪射杀落水的英俘。甚至当英军战俘好不容易爬上日船垂挂的绳索时,又被日军野蛮地踢了下去。

  直到居住附近海岛的中国渔民闻讯驾船赶来救援时,日军才勉强开始打捞战俘。却一直不肯放下救生艇。

  汉弥尔登悲愤地说:“在现代战争编年史中沉没导致1000多名官兵丧生的‘里斯本丸’,作为恐怖事故可能死亡所占的比例并不很高,很多的事故可能有更多的人以更残酷的方式丧生,但很明显在‘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这是不必要的牺牲,本可获救的战俘,由于日军不救导致1000多名官兵丧生,这是泯灭人性的日军对生命的漠视。”

  东极渔民冒死营救 384名英俘怒海逃生

  青浜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这一天。

  1942年10月2日,农历壬午年八月廿三,上午七时许,一条巨轮从东面向青浜岛方向驶来。随着那条巨轮在人们的视野里越来越越大,聚集在老黄胖山和南田湾、石柱湾山顶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猜测着,“东洋鬼子又上岛来了?”一种惊恐弥漫在人群中,人们的眼睛紧紧盯着这条巨轮。

  船的航速越来越慢,船头高高翘起,船尾吃水很深,显得非常沉重。距离青浜约三四海里的地方终于停了下来。那根高高的桅杆已经明显地倾斜,巨轮周围旋流回荡,激溅起白色浪花。数十只海鸥,围着大船飞翔。四艘小火轮(清浜人对机动船的称谓)在旁边忙碌。但视野所及还是遥远,而且根本听不到声音。

  时近中午,惊心动魄的场面终于出现,大船的船头开始冲天昂起,一会儿沉入海中。巨大的水柱直射天际。无数个物件在沉船处扩散,无数个生命在水面飘浮。随着奔腾向东的潮水,向青浜岛、西福山岛、以及相邻的庙子湖岛滚滚而来。青浜岛上的渔民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这一天正好要去沈家门的渔行老板唐如良,听到海面上有许多人的消息,马上对他的小舅子王邦荣、朋友许毓嵩说,“人命关天,快把直肋船开出去,救人!”。

  “靠侬一条船救得好呀?介许多人。”许毓嵩发出疑问。

  “介许多人,青浜山有五十多对船,都摇出去!”

  “船分散在四个岙口,一时里怎么通知?”

  唐如良对王邦荣说:“你马上去保卫队,叫他们吹号;另外,叫人把渔行的旗撑起来。”当唐如良赶到泊船的南岙,正与准备下海救人的李朝洪不期而遇。二人相视会心一笑,这时石柱山顶“哒哩哒哩哒哩哒哒”的军号已经吹向。

  当唐如良的船由岛南经白雾门至东面海洋,就看见大批的受难者漂在海上。这时海上已有几十条船开始救援工作。有的船上,已经救上了被青浜人称作的“红毛人”。

  红毛人!给海岛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清道光二十六年初四日(1840年7月2日),英国侵略军入侵定海港。初六日,定海沦陷,知县姚怀祥殉职;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1841年9月26日)起,于同年二月撤出舟山的英军,复攻定海城,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部英勇反击,激战6昼夜,三总兵及大部兵卒阵亡。定海再次沦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二十九日,舟山乡间36岙柱首集会立盟抗击英国侵略军,发布《定海县民人告白》。

  道光二十二年,距1942年,刚好100年!

  舍命救海难,这是舟山渔民的传统美德。青浜渔民王阿大的舢舨穿过燕子湾,便见许多穿着蓝色救生背心的碧眼金发处国人半沉半浮而来。王老大便使劲把他们一个个从海里拉上舢舨。死里的逃生的外国人面露感激之情,用手势和生硬的中国话告诉青浜渔民,他们是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打击日本鬼子的英国官兵,在香港遭日寇俘虏,被日轮“里斯本丸”押往日本,途中为潜水艇水雷击沉。青浜渔民听到他们是打日本鬼子的,更是不管风急浪大,拼命抢救。李朝洪和兄长朝六、堂兄朝梁见人就救。当朝洪又弯身去位另一个英国人,摇橹的朝梁提醒说:“再上人,船就摇不回去了。”“已经是我手里的人,再放回去就太狠心了。”就把那个英国人拉上了船。李氏三雄,连救三船,第一船13人,第二船12人,第三船又救了近10人。

  张福青老大驾着带角船,凡看见人漂的地方,他和伙计们都把船摇过去。半个时辰后,他的船上已载了20余个英国人,船的吃水已经很深。这时船员们听到东北方向的浪涛中隐隐传来乐声。一看是三个英国人爬在一块礁石上,挽着臂膀,一人吹口琴,另两人在唱歌。虽然船已负重,但福青被英国绅士们那种临危不惧的的表现所感动,调头把船驶向三位英国人。临近礁石,三个英国人高兴得欢呼起来。但福青指指船舷,接着伸出一个手指,又指指嘴巴。英国人领会了福青老大的意思,那位吹口琴者就跳下礁石,向带角船游过来,几个人把他拉上船来。临走,福青又向礁上的另两个英国人打手势,向着青浜岛划了大半个圆——意思是待这船装回去后,再回来救你们。上船的英国人把口琴递给福青,以谢救命之恩,福青也笑嘻嘻地收下了。以后,那个口琴就放在福青老大家的抽屉里。几年以后他病逝,由于家里穷,福青老婆把口琴拿到上海换来一石米,全家皆大欢喜。

  据有关报刊查证,当时东极渔民在海上共救出英俘384名,即“庙子渔民救上106人,青浜救上278人(内西福山62人)”。据庙子湖81岁老人吴兰舫回忆,当时他正在盖自家的房子,听说有很多人落水了,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有的扯起了帆,有的撑起了橹,全村数十艘船火速往青浜方向赶。海面上先看到的是花花绿绿的布匹,后来还看见了很多人和尸体,“就不捞东西而忙着救人了,我们渔民有一个宗旨,人下水,不管好人坏人,都要救上来。”那天吴兰舫他们救了6个英国人。与吴兰舫同岁的庙子湖村老人林万良回忆,他们4人出去救人时已是下午,摇了二三个小时天已经暗了下来,只听得一片像羊似的叫声,他们终于找到一个高大的英国人,把他救了上来。“要是有探照灯就好了,可以多救几个人,但是我们实在看不见。只好返回。”林万良说到这时眼睛湿润了。

  青浜鸟救上来的278人被安顿在老庙和天后宫,庙子湖救上的106人也在一个庙中安置。实在安置不下,就被分派到一些渔民家中。怒海逃生的大多英军战俘仅着短裤背心,有的甚至赤身裸体,再加上数小时的海中挣扎,体能消耗贻尽。

  青浜岛当年属宁波专区定海县东极乡(今为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管辖,是一个陆域面积1.45平方公里、1500名居民的小岛,岛上居民以网捕鱼虾、拾取贝类为生。岛上耕地奇缺,只产少许蕃薯。日本侵华后,岛上居民生活更加困难。但再困难也不能困难抗日盟军!渔民们自发拿出自家节省下来的大米、蕃薯、鱼干和鸡蛋给他们吃,翻出自己的旧衣袄给他们穿。为了感激渔民的热情接待,英兵奥尼斯特将自己的戒指作为纪念品,赠给渔民边德云。今年78岁的庙子湖村民沈杏莉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她当年送饭给英军的情景:“当时我只有15岁,家里熬好稀饭后就和妹妹沈雪莉送去。到了庙里,看见到处都是洋人。他们不会使筷,我们又跑回家拿调羹;看见有的英国人没有菜下饭,有的人还拿来了红糖。”

  日军搜查两个小岛 三位英俘虎口脱险

  第二天,几架日本飞机突然飞临清浜上空,并向沉船处投下了一枚枚炸弹,这引起了被救英俘的惊恐,也引起了岛上百姓的警惕。赵筱如、唐如良等青浜岛渔民连夜商议,一方面想迅速把英国人送往内地政府助其归国,一方面又担心交通阻隔,万一被海上日军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从当时各方面情况来看,也的确不具备安全运送数百名英俘的条件。

  10月3日,自定海沈家门港出动的日军5艘舰艇驶抵东极海域,其中3艘把炮口对准青浜岛,2艘炮口对准庙子湖岛。舰艇靠岸后,握着东洋刀的日寇军官指挥士兵登上两座岛屿,接着就气势汹汹地踢门破屋挨家搜抄。两岛获救英军官兵又相继落入敌手。

  日寇将一些老人吊打施刑,威胁不得隐藏一名英国官兵,否则要放火焚烧村庄,叫岛上的人“统统死啦死啦地”。幸亏当时有一个良心未泯的翻译出来求情,说“这里渔民有见人落海就要奋力相救的习惯”,后来才免于屠村。曾经救起9个英国官兵的庙子湖岛王阿裕老人,看到被日军抓住的一些英国人哭了,有的向村民用手指指自己的脖子,意思是要杀头。许多英国官兵边走边回头,含泪向岛上的渔民挥手告别,有的还呼喊致意。

  但是,令日军万万想不到的是,有3位英国人被青浜渔民冒死隐藏下来,他们是伊文思、詹姆斯顿和法伦斯。日寇搜索前,唐如良把这3个人秘密转移到家住南田湾的翁阿川家。并且商量好,如果日本兵来搜查,就藏在离阿川家几百步之遥的小湾洞。

  小湾洞就在海边的一个巨大岩石裂缝中,裂缝内巨石看似横七竖八、斜插直仰,但错五杂六地形成了洞套洞、洞连洞,上通山顶,下至海滨,陌生人看去只是裂缝中的一堆大石而已。

  从4日至7日,日舰濒濒在青浜、庙子湖附近游弋,到8日才罢体。为将3名英俘及早护送到安全地带,赵筱如等10余人再次商议,决定迅速将他们送给内地政府,以免日久生变。并将此情况告知庙子湖岛第四保保长沈品生,沈品生当即和第五保保长吴其生到葫芦岛,找到正在岳父家的定海县国民党兵团抗敌自卫第四大队副缪凯运求助。缪闻讯后,立即带领警卫卢端元等数人,连夜冒险渡海赶至清浜岛小湾洞,会见了伊文思等人。9日夜,3位英俘换上渔民服装,隐藏在一条小舢舨内,由唐品根、许阿台、李朝洪、郭阿得、任信仓、王祥水等6人驾船,缪凯运另派船武装护航,安全转移到葫芦岛,入住缪凯运岳父杨福贵家。唐品根等随船返回青浜岛。

  经过连日折腾,伊文斯等3人都患病在身,伊文思最重,杨家从沈家门请来医生李启良帮助诊治,打针、服药后,至10日夜,缪凯运见3人身体有所恢复,就带领伊文思等三人乘船抵达郭巨甘露庵大队驻地,交由定海县抗敌自卫第一大队大队长王继能照顾。王继能一面“优礼相待,供食添衣,拍照留念”;一面派兵武装送至象山,交给定海县长苏本善。继由象山方面送往浙江省政府驻地云和县,再辗转抵达重庆,由英政府驻华使馆接回。

  战后,为答谢中国人民的义举,除伊文思等个人不断地向参加营救的恩人表示谢意外(包括赠钱、赠物、邀请唐如良翁阿川等人到沪港见面),英国政府指示驻华大使与中国政府联系,专门拨款赠给东极两岛居民。英国舰队总司令甚至提议派遣驱逐舰,专程前往“正式授予此项赠款”。1948年4月16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就此事发函浙江省政府,要求尽快查明参与救助英俘事宜。4月24日,浙江省政府指示定海县长即刻派员调查,并造名册上报。4月30日,定海县警察局奉令派员前往东极调查。当东极乡长沈品生召集有关当年参与救助的群众会议,告知政府接受英国政府赠款的诚意。大家都以救助英俘为义务,不图报酬,坚决请辞。沈品生一再劝说,乡民才报名登记。但也有“不愿受赠健在之七十有八老人沈万寿”,乡里“拟求钧府特分别予以追加褒扬”。

  打捞沉船提上日程 东极拟建二战纪念馆

  船头犁开万顷碧波,船尾抛起万朵梨花。在东极镇和青浜村有关领导陪同下,我们来到东经122度45分55秒、北纬30度13分780秒的“里斯本丸”号沉船处,借中国传统清明节,祭奠葬身海底的843个英国亡灵。据《“里斯本丸”的沉没》一书介绍,运到上海的战俘只有970人,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真正回到英国的仅剩724人,从海难到后来陆续死亡的英国战俘高达1092人。浪去浪又回,“里斯本丸”长眠海底已经整整63年。据介绍,沉船水深27米,长约116米,宽约18米。沉船上方被多层渔网覆盖,下部陷入泥中,周围海底可能有少量当年日军空投未爆炸的炸弹。

  在舟山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来自普陀区东极岛的人大代表王海刚,向大会提交了要求打捞“里斯本丸”沉船的议案,并要求借此建立二战纪念馆和纪念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这是中英人民共同反法西斯侵略的历史见证,也是抗战时期中英人民友谊的一段佳话。

  北京电影学院影像出版社影视中心主任莫雪峰说: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一个惊险的故事,一个充满人道主义关爱的故事,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故事。在一个战争的环境下,舟山渔民自己的活都是一个问题,他们自己的未来都是一种迷茫,他们却选择了救。这一救,救出了中国人、中国舟山人、中国舟山东极渔民内心深处所蕴含的善。他们宁肯不要海上漂浮的“洋货”而要人的生命;他们宁肯自己饿着肚子,要给英国人吃饱;他们自己穿不上衣还要给英国人穿衣御寒;他们知道生命的可贵但依然敢用生命保护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英国人。他莫雪峰动情地说,大海可以作证,虽然我们朴实的渔民已经渐渐地淡忘了自己的英雄行为,只想守平淡而操劳的生活。但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他们是中国精神的代言人,是世界为中国感动的一群人。

  人民网杭州2005年6月22日电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