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革中求生存生存中求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10:34 中国环境报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所职工聚精会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的职工对该所所长高振宁同志的评价。日前,记者在南京环科所了解到,近几年,隶属于总局直接领导的南京环科所,在科研发展、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经济建设、职工利益、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科研所的中层干部在与记者的座谈中,众口一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先后6次荣获国家环保总局系统“优秀领导干部”的高振宁所长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直接相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方兴未艾,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国家提出了科研院所事业经费拨款三年减拨到位,即:国家下拨给科研单位事业经费在原来的基础上每年削减三分之一,三年后削减为零。没有了国家经费的支持,科研所如何生存?科研工作如何开展?全所170多人的工资、医疗、福利等经费怎么办?离退休职工的生活费用从何而来?一时间职工议论纷纷。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是“等靠要”,知难而退,还是激流勇进,大胆改革,在改革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摆在了作为一所之长的高振宁面前。高所长从为广大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出发,以所的生存与发展为己任,以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为使命,首先对该所原来的科研机构体系大胆改革,坚持把环境科研为国家和总局环境管理服务放在第一位,建立了以为总局环境管理提供科研支持为主的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和农用化学品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控制四个研究室组成的科研体系。其次围绕国家和总局的重点工作,集中全所精干的科研力量,花大力气开展了“973”、“863”、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的申报、竞争等工作。科研所先后承担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及总局和部委等重大科技项目30余项,在激烈的科研竞争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第三,高振宁同志敏锐地预见到了有机农业对于减轻由农业生产带来的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位,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身体力行地推动我国有机事业的发展。认真学习和研究有机食品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的相关活动,并多次在全国性的培训班和研讨会上做专业讲座,还根据多年的调查和研究,于2003年撰写出版了《中国食品安全与有机食品开发》一书。1994年高振宁全面主持科研所工作,立即着手组建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以后,又相继配套组建了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和咨询中心。他积极联系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开展了中德政府技术合作“中国贫困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绿色和平组织合作“中国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比较研究”、与德国琥珀基金会合作“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有机农业示范研究”等研究。他大胆提出了我国有机食品开发必须与世界接轨,争取国际有机农业组织的国际认可。在高所长的领导和支持下,OFDC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权威、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影响的机构,对推动中国有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下属的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也于2003年初成为中国唯一获得国际认可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第四,高振宁超前制定和实施了经费拨款“零模拟”方案,即模拟在没有国家任何经费支持下的科研及其他各项工作的运作机制。一是建立了科研绩效优先、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实行项目(课题)负责制,课题人员工资、房租、水电、以及相关科研成本和物业管理费等全部进入成本,以经济压力形成科研进入市场的动力。二是建立了岗位考核和年度经济目标制度,设立上岗津贴,人员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部门工作目标和经济指标作为中层干部的基本考核依据,使全所的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与每个人的利益紧密联系。三是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相继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环科贸中心等经济实体。四是对行政后勤进行了改革,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实行企业化运作机制。五是提高科研行政管理效能,开源节流,增值保值,增收节支。

  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给南京环科所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该所的科研及其他各项工作摆脱了困境,走入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这样的环境科研机构在发展中呈现出勃勃生机,对我国环保事业预示着什么呢?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