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本报记者专访:台州,无中生有的传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11:05 新文化报
  呼啸的两架战斗机在空中划过,昭示这块邻近台湾的土地的特殊性。这块曾两次撤销独立行政单元的荒芜之地(原为台州专区,1994年建立台州市),改革开放后倚仗“小狗经济”模式,从无到有,成绩斐然。当地政府人士介绍,2004年台州在长三角16个大中城市中,人均年收入排名第二,超过上海。国内学者称为“台州现象”。

  但台州之名,知者甚少,甚至台州人也委屈地告诉记者“人家和我们做生意,却问台州究竟在哪”。可是,提起吉利、苏泊尔、钱江、爱仕达等家喻户晓的名牌,无人不晓。并不夸张,几乎每个中国人在家中都能找到台州产品,谁不信就去看看塑料盆、牙具盒、鞋是哪里生产的(记者就不信,结果看到牙具盒上写着“台州造”)。

  台州没大港口,没丰富资源,没产业基础,没区位优势(到现在都没火车站),只有1976年1.0897亿元的财政收入、全地区人民人均存款9元的尴尬。如今变了,台州依靠民营经济,重工业竟很发达。据介绍,在台州生产整车的企业有4家,老板都是白手起家的台州人,汽车、摩托车的配套企业数以千计。加上缝纫机、塑料制品、鞋业等,台州共有9大支柱产业。台州市经委调研处副处长王若嘉说,台州这种无中生有的经济模式值得各地借鉴。

  台州拥有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全国第一家民资银行……说之不尽!无中生有的台州经济让人惊奇,当地企业家和政府人士有一个共识发人深思:从“台州现象”看,发展经济没有必胜的秘诀,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月工资才500元,为啥他还干

  不论商场定价多少,一双皮鞋出厂价怎么才能不超过100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上海,镇上为啥一辆出租车都没有

  儿女开工厂,阿公阿婆为啥为六毛钱去撕鞋材废料小老板带出16位大老板主要街路遍布塑料模具加工厂

  6月18日,记者走进台州市黄岩区震雄塑料模具厂时,厂长黄振华正在和经营部经理解威看电视教学片。“这是我在北京花1000多元买的《赢在执行》。”57岁的黄振华说,想做强企业就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

  听到记者来意,黄振华拿来几瓶凉茶,介绍企业情况。“震雄”拥有200多名员工,为上海大众、韩国三星等众多“豪门”制造塑料模具。“这行不是很赚钱,利润很薄。”黄振华说,干了十几年,公司净资产不到千万元。他表示,“震雄”在当地属中型企业,同等规模的企业还有近60家。后来,解威透露,黄振华在天津还有一家分厂,“老板不爱张扬,厂里有的机器就值几百万,企业规模千万以上。”

  在台州市黄岩区的黄长路、新堂路、凹岩村路等几条主要街路,遍布塑料模具厂。黄振华介绍,这几条路约有400多家塑料模具厂,下游企业更多。
本报记者专访:台州,无中生有的传奇(图)
什么都不懂就敢干

  黄振华的创业经历简直是台州民营经济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

  1978年,“不懂什么叫模具”的黄振华和村里6个人,每人掏100元合伙干起了塑模厂。黄振华回忆,当时的企业只有国营和集体两类,个体集资办企业无法在工商局注册。不过,台州市政府默许这种厂子挂靠在公社或村里的名下。台州市经委调研处副处长王若嘉说,台州发展经济的资金来源普遍如此:人们先做小买卖进行原始积累,然后合股办企业,与温州相似。

  创业伊始,难度超乎想像。7人买来样品研究“听说很畅销的塑料模具加工到底怎么干”。黄振华挥着手说,“现在都是机械操作,我在办公室一按电脑,车间就知道怎么做,做错了还有报警系统。那时是锤子敲、锉子磨,满手都是大血泡。”凭着一股子钻劲,这伙人干成了,头3年赚了1万多元。白天被封晚上干活

  上世纪80年代,温州经济模式被口诛笔伐,台州受到波及。

  “那时,大家为办好企业,没有半夜前睡觉的,更没休息日。”黄振华说,这些企业规模虽小,设备简陋,但生命力很顽强。“政府白天下令关厂,那就关吧。半夜大家跳进窗户,恢复生产。”凭借这种热情,工厂坚持下来。

  王若嘉说,台州市政府很清楚夜间生产的状况,为人民生计考虑,冒着政治风险,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这和温州市做法很像。但是,温州在经济发展道路上,80年代“电闪雷鸣”不断;而台州则在被鞭挞前,率先给企业带上“红帽子”,同时政府采取“多做少说”的方针,悄悄避过一个个险滩激流。1粒种子生出16个芽

  1993年,黄振华辞职,出来单干。“当年共同创业的6个人也在做生意,人家都比我干得好。”说起同伴,黄振华挺不好意思。其实,黄振华也有自豪的事情。他一共带过32个徒弟,有16个单干了,“徒弟们能干得很,企业做得都很大,比我强。”

  带出来的徒弟单飞,争夺市场,会不会让黄振华的心里不是滋味呢?“哪能呢?在台州这是很普遍的事情。市场那么大,谁也独吞不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们逢年过节还会来看我。我希望他们越干越好,一出去说起是我的徒弟,我脸上也有光彩。”黄振华说,只有壮大一个地区的产业,企业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黄振华说,在他的厂里,今年收了一名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徒,月工资500元,“估计他想自己办厂”。这位学徒恰好去了天津,记者没采访到他。而现在年薪十几万元的解威,也是从学徒干起的。

  半天就能搞个鞋厂的镇子

  6月19日,倒了3趟郊线公交车,在进入台州市温岭区横峰镇的乡道上,记者看到座座楼上都有同一个大字:鞋!横峰家家户户都在做鞋

  记者来得不巧,六七月份正是鞋业淡季,又恰逢周末,走过数十家鞋厂,不是停业就是老板不在。尽管如此,一辆辆来自全国各地的运输车仍源源不断地把温岭鞋运往世界各地。

  在横峰镇,记者终于看到了“小狗经济”的全貌。走在街上,人们只能看到5种店面:食杂店、饭店、美发店、旅店和与鞋相关的店。毗邻横峰的牧屿管理区工业办公室负责人张春菲说,横峰镇上大约有3万人,基本都从事鞋业,外来打工者约有5万人。半天就能搞个鞋厂

  什么叫作“小狗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在横峰镇,记者开了眼界。

  据介绍,该镇共有2000多家整鞋厂。记者看到,与整鞋厂配套的鞋带厂、鞋帮厂、鞋衬厂、鞋底厂、鞋楦厂、鞋眼扣厂、丝线厂、鞋胶厂、鞋机厂、修理鞋机厂……镇里应有尽有。张春菲说,“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和工人,那就不用出镇。只要半天,你就能够配齐从机械到所有鞋料,办起一家整鞋厂,立刻投入生产。”办起厂来,生产什么式样的鞋呢?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可到街边的鞋样设计室。“设计一款鞋收400元,凉鞋便宜,只要300元。”一家设计室老板报价。专业化分工,成本低得惊人

  很多人都曾穿过横峰的鞋子,中国人或者外国人,有牌子的或者没有牌子的鞋。

  啪!横峰镇鸿泰鞋业有限公司销售科科长梁皓把一只漂亮的黑皮鞋摔在桌子上,“给个价吧。”记者小心翼翼地掰了掰,还了个价,“30元?”梁皓笑了,“看来我这个科长该让给你做。这款鞋是出口罗马尼亚的,他们订了3万多双,我们3天就搞定,已经装上集装箱运过去了,一双只有15元!”按这家自称是横峰镇最大整鞋厂的说法,横峰没有出厂价超过100元的鞋,无论它在商场里定价多少。

  有种未经证实的说法:有人计算过,生产一双同样质量的鞋,横峰成本至少比其他地方低半成到一成。正是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使这个“鞋的王国”不但称雄中国,更走向世界。“我们公司的产品都出口,不是贴牌,是自属品牌。”梁皓说,当地小公司生产的无牌鞋在全国都很畅销。人人办厂大家富

  横峰镇依然是“小狗经济”的原生态,曾有一句话形容这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人人办厂。这些镇子比市区要富裕得多。据悉,2004年,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13元,超过上海,位居长江三角洲16强城市第二位。在黄岩区和温岭区,记者没看到一辆出租车。原来,台州是全国私家车人均占有比例最高的城市。牧屿管理区工作人员张春菲介绍,该管理区32名公务员有16人买了车,她也打算明年买车。不过,政府公务员仍算当地“穷人”,做生意的群众是最富裕的群体。对此,王若嘉认为:大企业可以强市,而小企业则能富民。

  牧屿管理区的主导产业同样是鞋业,已走向集团化,共有5家大规模鞋厂,记者赶到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宝利特鞋业”时,正赶上员工们中午下班。张春菲介绍,这家工厂有5000多人,只有管理层是台州人。相比之下,横峰镇的市容实在不敢恭维。当地人解释,“先生产,后生活。我们还没到讲究生活的时候呢。”

  前店后厂,温岭区横峰镇街两边的鞋厂一家挨家一家“南行”印象

  政府办公楼里“练书摊”

  横峰镇的老太方凤喜每天都坐在这儿撕开儿子鞋厂的鞋材废料政府大厅里的畅销书

  温州市政府大厅中,立着两个周华健身穿某品牌西服的广告箱,让人惊异。没想到,台州市政府更会利用空间,在政府办公楼大厅中“练书摊”:大厅右侧有几架书柜,前面几张桌子上摆放着一些畅销书。售货员介绍,这是新华书店租下来的地方,刚刚开业,生意还算可以。追到饭店给名片

  记者在牧屿管理区走访时,进入一家鞋底店。老板不在,记者留下名片后,在不远的地方找家饭馆就餐。不一会,那家鞋底店的老板竟找到饭店,递上名片,“有什么需要,一会儿可来店里找我。”台州人的精明,可见一斑。68岁富婆收拾废料赚钱

  温岭区横峰镇一家规模中等的鞋厂车间门口,一位老太太和一位老爷子坐着小板凳,专心致志地撕着鞋材废料。“一定要撕开的,如果不撕只能卖一斤3毛钱,撕开了能卖9毛钱。”71岁的老爷子叶银初说,他和68岁的老伴方凤喜每天都把厂子里的树脂废料撕开,干上五六个小时,能赚40元。

  记者问,买下工厂的鞋材废料要多少钱?旁边的听众们乐了,“这厂子就是他们家的,人家很有钱。”叶银初说,厂子是儿子和女婿合开的,衣食住行都很宽裕,二老闲不住,挑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干。牧屿管理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温岭,80多岁的老婆婆只要眼神够,也会拿起针去绣鞋花,“全在忙活‘鞋’,这里没闲人。”台州忌讳提“小狗经济”

  6月17日,台州市经委调研处副处长王若嘉一见面,就把记者给否了。“台州经济模式,叫‘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县域经济’都行,就是不能叫‘小狗经济’。”王若嘉解释,钟朋荣在给台州市做战略规划时,提出的“小狗经济”中说几条小狗分工咬斑马,有民企打败国企的意味,台州仅有的几家国企和众多民企在产业分工上配合得很好,与“小狗经济”提法不一样。记者提出,斑马指的是市场。王若嘉笑而不语。台州市政府一位人士透露,台州忌讳提“小狗经济”,主因是从全国看,台州民企抢占不少国企的市场空间,而“小狗咬斑马”的攻击意味太浓,所以不提。但该人士承认,台州民企采取高度专业化分工、集群作战的方式抢占市场,这与钟朋荣的观点一致,“只是叫法不同”。本报特派记者刘昕马飞 文/图

  高端访问“活雷锋”们要放下架子赚小钱本报记者对话台州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李建平

  人物:台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台州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李建平

  观点:地方性格决定创业精神

  支招:实践证明,赚小钱就是成功的开始

  记者:来到台州,经常听到有个词形容台州人——“硬气”,您怎样理解?

  李建平:这是鲁迅先生形容台州人的词。台州一边靠山,一边靠海,这里曾经很穷,但人们意志坚强,敢闯敢冒。有12个字可以概括台州人:有硬气,不张扬,敢冒险,善创造。

  记者:这种性格特征与台州经济无中生有的奇迹有联系吗?

  李建平:没这种性格,台州不会有今天,地方性格决定百姓的创业精神!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诞生于台州,这是创造。国内缝纫机龙头企业的老板邱继宝,当年他拿样品参加广交会,买不起票,从围墙爬进去,被保安抓出来。他不气馁,搞到电话簿给企业打电话,这是敢冒险。台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并不比温州差,但台州人不张扬,所以80年代没像温州被批得一塌糊涂,当然,这也是现在台州知名度不高的原因。

  记者:当时台州发展也在向温州学习吗?

  李建平:互相学习,比如我们的股份制合作企业就是民间创造,由政府给企业戴上村办企业的帽子,这个比温州要早。温州民间自发性的融资行为很多,而台州则有政府协调。另外,温州经济多注重商贸,台州则是制造业。

  记者:您了解东北吗?

  李建平:我刚从哈尔滨回来。这次去东北,是建立沈阳、哈尔滨两市的台州商会。目前,台州有110多万人在外地,全国有15个城市建立了台州商会。外面的台州人把企业做得也不小,比如上海的复星实业,那是上市公司,做得很大。从地处台州的企业来讲,台州地区的土地、电、水等资源很匮乏,一些大企业纷纷在外地建立分厂,这也要求我们在当地建立商会。

  记者:为什么没在长春建立台州商会?

  李建平:这也是我在路上一直思考的问题。长春地处沈阳、哈尔滨中间,更有地理优势,但可能台州人不多,所以时机还不成熟。

  记者:您对东北有什么印象?

  李建平:不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吗?人们很热情,很豪爽。资源优势更是台州不可比拟的。

  记者:吉林省正在鼓励全民创业,您有什么看法?

  李建平:东北的政府很重视民营经济,力度很大。我们在沈阳建立商会的仪式上,沈阳市市长陈政高临时改变日程参加座谈会,政府的力度很够。

  记者:对于创业者呢?

  李建平:我在东北接触台州创业者,他们告诉我,当初到东北时不止是钱包瘪,精神压力也很大。东北人常常指着他们说,“瞧这些小南蛮子。”他们遭受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挺过来了,也就成功了。台州有句话叫作“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他们跟我说,东北人有一些人很能干,但更多的人是小钱不愿赚。我知道,这跟历史文化有关系。东北过去国企日子好,大家都是产业工人,看不起做小买卖的“南蛮子”。但是,实践证明,赚小钱就是成功的开始。东北的“活雷锋们”现在必须放下架子,脚踏实地去开拓进取,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我在沈阳时,沈阳台州商会副会长告诉我,他就愿意赚小钱,一分一厘也不放过。人家已经是很成功的企业家,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创业不能考虑面子,应该务实。李建平(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新闻编辑:曲兆佳)(来源:新文化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