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写在前面的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13:09 人民网

  我的父亲李庄,在几十年新闻生涯中,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评论,惜乎终止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用他的话说,“用红笔多了,用蓝笔少了”的走上领导岗位之时。这些作品,1984年由《当代中国记者丛书》编委会选编成专集《新纪元集》出版。1986年,父亲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居二线,放下红笔,重操蓝笔,写散文,写论文,写随笔,写回忆录,笔耕不辍十余年,成书四本,分别为《我在人民日报四十年》1990年,《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1993年,《晚耕集》1998年,《难得清醒》1999年。这几本书,再加上1951年出版的《朝鲜目击记》和1954年出版的《战斗十日》,便是他一生文字工作结集成书的全部。当然,由于编辑出版的时间不同,部分篇章在不同的书中略有重合,也有些文章没能收入。

  父亲上世纪九十年代相继将他的书题字送我。他在《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的扉页上题写了“东东爱女一阅”,在《难得清醒》上题写了“东东爱女一读”,在《晚耕集》上题写了“东东暇时一读”……说来惭愧,我这个父亲心中的爱女,忙于工作,忙于事务,直到2004年春天,才偶然遇到了奔波忙碌中的“暇时”,认认真真地读了父亲的全部文章。一读之下,我对86岁高龄、卧病在床的老父亲,敬佩之余,还感到了深深的惭愧。

  多年以来,我就从许多或为父亲战友、同事的新闻界前辈,或为父亲部下、后学的新闻界同行口中,得知父亲在人们心目中为人、为文的口碑;近年来,年过八十、过去从未动笔写过父亲的母亲,也撰文提到她如何结识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太行山根据地就已“鼎鼎大名的”《新华日报》记者李庄。而我这个出身新闻工作者家庭、被认为近水楼台的女儿,却几十年来不甚了解自己的父亲,至少不甚了解他在抗战初期是怎样“一声炮响上太行”,在解放前夜是如何“一肩行李下太行”的;不甚了解父亲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到朝鲜战争期间的著名新闻作品;并且时至今日,才读到父亲这么多思想深邃、为文谦和、下笔从容、辞章凝炼的散文和论文,真要险些成为不孝之女了。

  回想起来,我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时间实在太少。我出生于建国之后的毛泽东时代,3岁之前,由父亲的乳母带着,生活在父母身边,按照自然规律,这个阶段没有记忆;3岁至7岁,我被送到人民日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7岁至13岁,在中直育英小学过寄宿制读书生活。我的幼年、童年、少年时代,正是父母年富力强、为党的新闻事业努力工作的时期。待到母亲觉得总是见不到儿女而要我考中学时报考城里走读的学校,已接近“文化大革命”了。在1968年我离京赴延安插队,完全离开父母、离开家庭之前,我和父亲的接触基本上是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每当早晨我们兄弟姐妹起床时,凌晨从报社下夜班回家的父亲正在睡觉;而下午我们游泳滑冰回来,他已经离家去报社了,开会,上夜班。记忆中,难得和他一起吃顿饭,而周末父母带我们兄妹上一次公园,更是一种偶尔的奢侈了。1976年,我经过延安种地、内蒙古放羊、铁道兵服役的锤炼,“抗战八年回家园”后,仅仅在家生活一年,又成了“泼出去的水”,住到了婆家。以上,便是我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全部时间。再往后,便是那首《常回家看看》中歌唱的情景了。

  不知不觉中,父母老了。尤其是父亲,当他离休后把时间一小时、半小时地计算着读书看报写文章的时候,他的灰白的头发,很快变成了满头白发;高高的个子,也由于长年伏案和战争年代的腰伤发作,渐渐佝偻了。对于一位终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并且几十年来一直在党中央机关报工作的记者编辑、领导干部,父亲对党、对新闻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对蓝笔红笔、对文字工作表露出一往情深。他以他所写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中弼时同志为榜样,“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一辈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不向组织上伸手,凡事怕给公家添麻烦。以我粗浅的眼光看来,他的追求,他的情趣,他的寄托,特别是他离休之后,就在读书看报和写他自谦的“小文章”上了。

  于是,我想,我这个没与父亲共同生活多久,在他年迈多病后又因忙于公务而没能直接照顾他的女儿,应该和可以为他做些什么呢?除了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对党的事业“尽忠”而实现对父亲“尽孝”之外,恐怕最应当做的,就是把他的文章分类编辑,结集成书,出版《李庄文集》。

  父亲和父亲的文章,自有其在党报史上的位置,不必也不应由我作女儿的一论短长。我对卧病在床的父亲所能告慰的是,他几十年来要求我的“认真”“努力”四个字(我在散文集《远离北京的地方》中写过,父亲一生谨言慎行,责人宽,责己严,责家人严,几乎从不表扬孩子,最高的褒奖便是“很认真”“很努力”这两个词),我一直在认真努力地践行;而他一生为人正直、为文平实的操守,也将是我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

  《李庄文集》分为新闻作品编,散文论文编,回忆录编。虽然父亲目前已处于间或清醒、视物不明的状态,但我相信他心底对大事是不糊涂的。根据他一贯的行为准则,这部文集,我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决定自费出版,以使父亲不给组织添麻烦的心愿,得以终其一生。

  2004年春写于北京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