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详解中考六学科试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01:47 现代快报

  新闻索引

  昨天下午,南京市2005年中考正式落幕。8.2万名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在轻松之余更想了解今年南京中考各科试卷的详情,以便为估分填志愿做一个参考。

  昨天,快报记者在第一时间约请12位中考权威专家,对南京中考六科试卷进行详评。12位名师中有各区的教研员老师,他们熟悉南京各区考生状况,了解模拟考试的有关情况,从一定高度进行评点。还有南京市各学科带头人、名校的一线把关老师,他们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进行细致的点评。双方面结合,全面、准确、权威地解读南京中考。

  本版组稿快报记者黄艳李学芹语文:试卷充满生活气息

  出场名师:南京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袁源

  今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难度适中,充分体现毕业与升学两考结合的特点。给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给优秀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语文素养

  基础题中的“填写与天下名楼有关的诗句”就很有文化内涵,阅读理解的选文文质兼美。语文素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今年的试卷继承了往年中考试卷的结构模式,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阅读理解、写作三大板块就是对这些语文能力的持续关注。从细节上说,试卷中新增的探究拓展题也紧紧围绕学生的语文素养。

  2、关注生活实践

  对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的考查,不仅取材于日常生活,而且还原了生活情境:“日本老兵在华忏悔”“橱窗上错别字”“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陈慧琳南京演唱会”……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课堂就有多广阔。

  3、重视思想导向

  作文一改近年来话题作文的套路,而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但并没有提高难度。题目是“从‘头’说起”。虽是命题作文,但给了具体明确的提示:“点头,摇头,埋头……是生活中常见的镜头;头儿,头等,头球……是搁在嘴边的词语。勇于创新,总不免‘万事开头难’;面对失败,又何妨‘从头再来’……”降低了审题要求,而且给考生作文的思维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还创造了合理的思考空间,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写作水平。

  出场名师:溧水县教研室教研员黄本荣

  这份试卷科技文选材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水葫芦之灾》与课本中《生物入侵者》等科技文相互印证,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很有帮助。

  “人与社会”是今年语文试卷的又一主题,如《水性江南》是一篇至美散文,文章体现地域特色,阅读与解题的过程,就是考生体验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这也是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考查。阅读选材同时也关注了考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如议论文所选的是当代著名作家刘墉的《给女儿的一封信》,文章分析了年轻人在面临比赛与考试时的不同表现,提出了应当采用的一种科学而积极的态度。

  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本卷中一大亮色。试卷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引导学生开拓视野,以发现并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提高语文素养,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南京市初中语文教学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化学:强化基础突出应用

  出场名师: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伯乐中学孙宁军

  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主要有以下特点:

  1、题目新颖,强化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全卷31道试题几乎都是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原创的新题,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进行全面考查。初中化学重点概念和原理、重要物质、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和计算技能等核心内容的覆盖率达到100%,并将基础知识的考查整合在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强化对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查。

  例如:试题以南京地铁轨道所用的材料、南京三桥钢结构表面涂料防锈原理、假冒2B铅笔笔芯成分、家用燃料充分燃烧问题、健康饮食事物金字塔结构、食品防腐剂、温室效应、南京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成分分析和建议、南京胭脂河红色石块成分的实验探究等实际问题考查了重点物质的性质、金属生锈和防锈原理、人体健康与元素和营养素的关系、物质的分类、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气体制取方案设计、实验装置的评价、空气的组成及污染防治、酸雨的形成、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以及化学计算等重点知识和技能。

  2、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实验和科学探究

  化学新课程的特点要求注重实验和科学探究。要求考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推测,会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正确的结论。试卷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第29题探究蜡烛组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将实验的设计、定量计算、反思与评价等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应用性和教育功能

  全卷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在90%以上。试卷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热点问题为素材设置题目,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学习化学,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理解和解决生产、生活、科技、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出场名师:南师附中树人国际学校汤玲

  试卷有一定的区分度,难点分散在不同的试题之中,每个大题都容易切入,但拿全分不容易。例如第31题“化学与环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都是课本最基本的知识;题目要求考生比较A、B两个装置,评价用A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这就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学生如果死记硬背教材的内容,就无法回答;该题中探究不同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的问题,是对学生探究方法、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综合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英语:注重能力关注情感

  出场名师:栖霞区教研室卜亚南

  卜老师认为,今年南京市中考英语试题在重视考查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前提下,突出考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1、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水平,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次考试所选的语篇材料内容丰富,包括莎士比亚的生平简介,课外活动安排表,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西方文化习俗的介绍,以及有关记忆力的研究等。

  书面表达题的构思巧妙,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将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融为一体。

  3、既保持试题结构相对稳定,又适当渗透英语测试的最新趋势。

  英语测试改革的趋势之一是选择题比例下降,主观题比例增加,开放性逐步增强。本次考试的开放性增强主要表现在书面表达题,所设情境开发性强,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克服了以往提供信息过多,学生只能按照题目规定的非常有限的空间进行表达的不足。

  出场名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第十七中学刘晓宁

  刘老师认为2005年的英语中考试卷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强调了能力,突出了语篇。综观今年的英语试卷,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1、重视英语基础知识,强调能力

  在全卷中,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题随处可见,但却基本少见纯语法题。试卷将考查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等题目都置于设定的、积极的现实情境之中,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测试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多地体现了英语的交际功能。

  2、强化语言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突出语篇

  试卷把英语知识放在了一个整体篇章或一个连贯的语境之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篇章中运用英语。全卷共有7篇选材不同的语篇,加大了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信息输入量。学生需要通过上下文的分析、推理判断才能找到答案。这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政治:关注生活稳中求新

  出场名师:南京一中徐宝书

  试题总体上呈现出“关注生活,稳中求新”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1、立足基础、关注学习与发展

  试题立足基础、贴近教材,大多数试题采取“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模式。如第31题(婚姻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第34题(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第35题(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36题(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等。以上试题的答案直接源于教材,通过考生对试题情境的分析,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再认再现能力。

  2、联系实际、重视能力培养

  试题整体设置以“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人”为主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考查学生归纳演绎能力。如第21—24题和第32-33题(从地方特色入手关注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不可分的社会生活)第28题和第31题(联系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生活)第34、35题(着眼于青少年可以感知的国家发展)第36题(定位于个人成长)等。

  3、关注生活、尽显德育功能

  命题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使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感知到政治并不神秘,就在自己身边。试题选材始终围绕“责任”设疑。如第31题(家庭生活中的责任)、第33题(社会生活中的责任)、第36题(个人成长离不开艰苦创业)等。

  出场名师:鼓楼区教研室政治教研员朱苓

  试题以“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人”为主题统领全卷,依据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确立了家庭和美、城市文明、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等四个部分,从不同层面选择学生可以感知的真实材料诠释“和谐”的主题,不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更使整张试卷在结构中浑然一体。

  体现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本卷中以南京市创建文明城市,迎接十运盛会为背景设置了第32题、第33题,这组富有地方特色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家乡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物理:反映学科的人文性

  出场名师: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陈玉玲

  试卷难度适中,部分考题(尤其是计算题)情境新颖,有一定的区分度,能深层次地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潜质。具体有以下一些特色:

  1、试卷形式活泼,重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的潜质,绝大多数问题的呈现都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上,把考查的重点放在理解和分析这两个环节上。

  第31题较新颖,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考查对物理实验中数据处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问答题是今年唯一新增的题型,在中考指导书中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选择题(客观题)的减少和非选择题(主观题)的增加降低了客观题的比例,使得试卷的结构更趋合理。

  2、注意对新增内容的考查

  考查内容覆盖面广,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新课标中的新增内容,在试卷中有所体现,如第9题电视机的三原色原理,第6题电磁波的知识,第19题的近视眼光路特点;第20题的原子核和星系谱线“红移”等内容,对这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的考查,发挥了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对平时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调控作用。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一些试题的素材来自于生活,如第16题,以“刘翔在奥运会山感到跨栏速度,苏科版物理教材的质量”为背景,使学生备感亲切。如第34题,以南京地铁为背景设计的考题,既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又引导学生对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注。如第33题的吹肥皂泡问题,重视来自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反映了物理学科的人文性。出场名师:南京市知名教师、南湖二中韩祥泰

  试卷强调过程和方法,降低计算难度。实验题避免死记硬背实验步骤,注重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如果平时不注意动力操作或观察探究实验的过程与方法,将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如第31题“估测大气压的值”,第30题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测未知电阻。整卷均无复杂计算,降低了电学、力学计算中的难度,对平时的初中物理教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数学:新的理念新的评价

  出场名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南京雨花台中学杭秉权

  试卷既关注对数学核心内容、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又关注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查,试卷难易适中,试题新颖别致,在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与呈现形式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一、试题内容新

  1、今年的试卷设置了较多的新增内容,例如第8题考查三视图,第13题考查实数的估算,第10题、第22题考查概率,第20题考查证明等。

  2、选择有时代气息的试题共有9题,分值超过了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家庭支出费用的统计图问题、洗衣机洗涤衣服的水量问题、菠萝销售问题、圆桌座位问题、制作镜子的费用问题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学生感受“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3、内容的呈现形式新,例如第25题的数据信息几乎全部在图形上,第23题的表格也蕴涵丰富的信息,全卷共出现了1张表、12张图,这些均要求学生正确地获取、理解和处理数据、图表所表达的信息去解决问题。

  二、试题类型新

  1、试卷中有三道开放性问题,给每一位学生提供用掌握的知识、熟悉的方式去表达对问题的理解的机会。

  2、试卷中有两道阅读理解型问题,都先给出了新的概念,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新概念以及对应图形的关系,灵活运用这些新概念解答相应问题。

  3、试卷中有两道操作分析型问题,可以通过纸片的剪拼,三角板和量角器的相互运用来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

  4、试卷中有一道探索题,探索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位置关系,在运动变化中对图形定量、定性。

  三、考查目标新

  在考查运算能力时突出算理。关注对数学活动过程的评价。考查新的数学思想,如随机思想、统计思想等。

  出场名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江宁外国语学校赵庭标

  一、注重基础,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价。

  试题结合基础知识考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统计思想、随机思想等。

  二、彰显能力,关注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突出算理,考查运算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运算的意义、法则、公式的理解。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卷设计了超过30%的数学应用问题。重视考查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考查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