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诺贝尔奖会成为政绩工程吗(时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02:28 人民网-江南时报

  教育部人才发展办公室主任吕玉刚日前在新华网进行访谈时称,“希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长江学者中能够培养出中国的诺贝尔奖”(见6月22日《北京娱乐信报》)。我不知道教育部打算如何努力,但我怕一不留神,诺贝尔奖成了我们志在必得的政绩工程。

  说句实话,我向来对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过重过深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尚未走进诺贝尔奖的殿堂,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做出过显著的成就。比如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华罗庚发表组合素数论,袁隆平进行籼型杂交水稻试验育种等等,都是世界一流的成就。但问题是诺贝尔奖并不奖励古生物学和数学,而杂交水稻虽然使亿万人从中受益,也因为“理论上没有新的突破”而不能获奖。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想弄一个诺贝尔奖给国人瞧瞧,那也要仔细研究一下诺贝尔奖的特点。据我了解,诺贝尔奖最重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在我们的大学里,对科研的“管理”却是简单地以论文的数量论英雄,结果搞得教授们心浮气躁,满足于低水平的重复,甚至编造数据,剽窃他人成果。如果教育部不对导致这种现象的制度性的原因痛下决心进行改革,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则“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恐怕我们只会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诺贝尔奖不应该是教育部的努力方向。在我看来,诺贝尔奖应该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副产品。诺贝尔奖总是自然而然、不期而遇的,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可以说,诺贝尔奖与急功近利格格不入。对教育部来说,目前要做的是扎扎实实地解决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好高等教育转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科研方面继续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勇于创新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做好这一切,离诺贝尔奖才会越来越近。中国有句老话,叫“只管耕耘,不管收获”———在诺贝尔奖问题上,我觉得这才是教育部惟一正确的态度。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23日 第三版)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