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时评由头”是这样造出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05:00 中国青年报

  端午节过了,但端午节期间的一则“新闻”所引发的时评仍在继续。

  端午节那天,我收到一则手机短信:“屈原是谁?一学生答,是歌手,唱离骚;一答是厨师,包粽子;一答是医生,屈大夫。”手机短信的“性质”人所共知,所以我对此并没有太认真。

  端午节后的一天,早上上班前照例看电视。在央视一档读报节目中,主持人介绍了某报一则关于端午节的时评。时评说了些什么我都忘了,但时评的“由头”我却记在了心里:“某地教师问中学生屈原是谁,学生A答,屈原是歌手,他唱过《离骚》;B曰,屈原乃厨师,他发明了粽子;而C则说,屈原是医生,不然怎么称他为‘大夫’……”虽然时评作者将此归为“趣闻”,但时评的性质,却使我对此当起真来。

  可能是注意力太集中了,后来几天,我不经意间看到好几篇以此为“由头”的时评,而对其叙述的方式也越来越像“新闻事实”。中国新闻网摘编的一则时评是这样叙述的:“报载南京某中学的音乐课上,老师问学生,知道屈原是谁的人请举手,全班三十多人当中只有三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一位歌手,他唱过《离骚》这首歌;第二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一个医生,大家都叫他大夫;第三位说屈原是一位厨师,我们现在吃的粽子是他发明的。”

  既然是“报载”,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知道载于何报。我终于查到了这则“新闻”的出处。6月10日,南京《现代快报》一则消息说:南京某中学的叶海露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上周,初一年级某班的音乐课上,叶老师问同学,知道屈原的请举手?全班30个同学中只有三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学说:屈原是个医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

  虽然新闻要素样样俱全,而且强调是“真实故事”,但我仍然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30名同学中,只有3名同学知道屈原,而且知道的是三个不同的屈原,或者各知道屈原的一个侧面,事实会有如此戏剧性?三种回答虽然很荒唐,但联想如此丰富,构思如此巧妙,不知道屈原的人岂能有如此想像力!至于音乐老师何以问学生历史或语文知识、记者何以对南京和叶老师实行“实名制”而在“中学”前冠以“某”字等等,也都不必深究。

  后来的一个发现,似乎可以作为我怀疑的证据。在一家笑话网站上,我找到一则题为《屈原医生》的小笑话。全文是:“历史课堂上,老师问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是医生。’学生回答。‘胡说!’‘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从网站上看,这个笑话起码出现在六七个月以前,也就是说,它完全有可能成为那则“新闻”的蓝本。或者,“南京某中学的叶老师”只是叙述了一则笑话,而记者则把它改造成了新闻。

  我之所以对此耿耿于怀,并不是为中学生打抱不平,我只是不相信中学生有这样的“创造力”,更不愿意看到“创作”出来的“新闻”牵着时评的鼻子走。

  近年来,时评盛行。既以“时”命之,“评”者也就必须是“快手”。所以一方面,对于刚刚见之于媒体的新闻,时评家们往往来不及判断虚实,一律当真;另一方面,大概因为灵感消耗过多,所以见了此等有刺激性的“新闻”,就不会轻易放过。

  3月21日,“狼牙山五壮士”的最后幸存者葛振林与世长辞。与此同时,就有一则消息说,有些地方的新版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将被删除。“新闻”一出,时评应声而起,有的感叹“世态炎凉”,有的质疑语文教材改革取向,从文章本身言,多有动情入理之作。但过了几天,教育部门就出来说话,所谓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之说,纯属谣传。我不知道,时评作者有没有因此感到尴尬,但看时评的人,往往会生出“扑空”之感。

  同样,因为把“屈原是谁”的笑话当成了新闻,时评作者们或为学生们的学识叹息,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担忧,虽也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但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发功”发错了地方。

  即使是同一个“由头”,时评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不管如何,必须首先对“由头”有所判断。否则,越用心,就越让人觉得无心;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无力。

  作者:尚德琪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