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际铜市“逼空”引发三大悬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09:15 新华网

  日前,国际铜市表现疯狂。在大量投机性买盘的介入下,铜价被一路推高并创出自1870年铜期货交易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与此同时,多空双方的对峙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市在6月2日至8日的5个交易日内就急剧扩仓近2万手,目前其总持仓已接近20万手,为近一年半来的最高水平。业内人士指出,推动国际铜价暴涨的惟一因素是严重持续的“挤兑空头”行为。过度的“挤空”行为,引起价格形成机制扭曲,期价的剧烈波动令市场风险迅速积聚,并给市场留下三大悬念。

  悬念一:“株冶事件”会否重演?

  1998年,湖南省株洲冶炼厂原厂长曾维伦不顾开展国外期货投机业务需报总公司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定,未经批准违规从事境外期货交易。而株冶进出口公司经理徐跃东,则利用曾维伦授予的权力,超出既定的期货交易方案,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卖空量超过其年产量,最后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株冶事件”爆发。从1994年5月17日至1998年12月31日,株冶亏损额达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元。

  自去年5月份以后,国内大量资金利用上海和LME、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COMEX)之间的铜比价基差进行反向套利,即在国内买入铜而在国际市场进行反向操作。虽然反套给这部分投资者带来不小的利润,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空头头寸,却因最终交不出货而被国际炒家频繁“挤仓”。

  最近有消息称,国内某大型企业的庞大套利抛盘在COMEX铜市沉沙折戟,在此次国际炒家发动的有针对性的严重“挤空”行情中,造成过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分析人士结合最近COMEX期铜持仓结构和三个市场的走势后认为,存在国内机构在境外巨量抛空的现象,造成巨额损失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面对巨大的潜在风险,资深市场人士毕胜呼吁:“市场参与者退居观望为上”。而对于COMEX出现大量中国套利盘这一现象,COMEX副总裁约翰·哈力曼上周在上海接受众多投资者提问时告诫,“我父亲曾告诉我,不要卖你没有的东西”。

  悬念二:“滨中泰男”第二如何现身?

  在国际有色金属市场,影响最大的当属“住友事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其对基本金属的需求明显放缓,从事铜贸易的住友商社在LME期铜交易上有很大影响力,被誉为“5%先生”的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控制了全球铜交易量的5%。当时这个期铜大鳄手中却持有大量多头头寸。于是,他拉高现货价格,从而带动期价,对空头形成挤压,希望逼迫空头止损离场来达到令自己全身而退的目的。

  索罗斯在深刻洞察了供需的基本面之后,联合了一家欧洲的大型基金及加拿大的矿业大王猛烈抛空,与住友展开了一场多空大战。住友从1996年5月31日起的短短34个交易日里亏损了40亿美元。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依然难以改变,但铜的供求形势开始缓和,且美元也出现了一轮反弹。然而,目前三家交易所的总库存却仅为8万吨左右,显性库存创1990年以来新低。业内人士认为,铜库存可能遭到人为操纵。

  根据毕胜的观察,从LME每日公布的大仓单报告看,近一段时间一直存在着一个50%-80%大仓单持有者。他认为,LME为数不多的铜库存仓单实际上都捏在某一家大型机构手里;最近注销仓单一直维持在1万吨以上,与现有库存之比高达1:3左右,这在铜市乃至其它基本金属市场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

  在“住友事件”中,滨中泰男就是在现货市场大量囤积库存,而又在不断提走注销交易所仓单的情况下,利用交易所显性库存的持续降低作为其造势工具,据称,当时仅存放在中国的库存就达30万吨之多。长城伟业首席研究员景川认为,在低库存以及相伴而生的现货高升水作为“挤空”主要手段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对库存的控制来达到驱动价格的目的,其价格波动必然是非理性的,所孕育的风险有可能达到失控的地步。

  悬念三:谁是最大的受害者?

  目前,铜市已完全脱离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特征,资金的博弈性占据主导地位,基金利用交易所的显性库存持续下降造势,挤兑空头,市场可能已经进入最后疯狂阶段,任何创历史记录的高价都可能产生,但资金博弈所导演的挤空必然是短暂的。

  面对难以预测的风险,任何的轻举妄动,都可能遭致灭顶之灾。那么,一旦产生风险集中爆发,谁将是最大的受害者?

  如果说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警醒了欧美金融界,三井住友银行在期铜上的巨大损失给亚洲带来的震撼绝不亚于巴林这枚重磅炸弹,那么每发生一次重大的风险事件,都将给期货及衍生品市场蒙上一层阴影,进而延缓我国衍生品市场培育和开放的进程,其负面冲击力可想而知。

  从金融衍生工具的诞生来说,它是应市场对于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手段。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动越来越频繁,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时时刻刻生活在价格变动风险之中,迫切需要规避市场风险,而这些风险是难以通过传统金融工具本身来规避的。这样,整个西方世界就产生了规避风险的强大需求,作为新兴的风险管理手段,以远期、期货、期权、互换为主体的金融衍生工具便应运而生了。

  然而,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同时诞生的还有其基因中携带的高风险性,怎样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适当发挥其规避风险的作用,也将成为学界和业界再度探讨的热点。(记者李中秋)(来源:中国证券报)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