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进山,为了出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2:56 人民网

  我们在邯郸工作了一个多月,又回到太行山。6月27日报上还登着“社址晋冀鲁豫边区邯郸市”,此后报上就不登社址,而登通讯处“武安邮局转”了。从形式看,我们又回到了保密的时代。

  凭着多年的经验,我们明白这表示全面内战已经开始,刘(伯承)邓(小平)司令部进行“轻装”,要打大仗了。从邯郸回太行,从平原到山上,是“向后转”,但大家的心情,却同下山时候一样兴奋。

  抗战时期,报社是最缺少战斗力的单位之一,人员、机器都需要掩护,情况紧急时往往成为指挥机关和战斗部队的“负担”。解放战争开始,尽管敌我双方许多条件发生了有利于我的变化,但兵力、装备、交通运输等等,我们都还处于劣势。平汉路,蒋介石势在必得。邯郸市,蒋介石势在必夺。但是,终蒋家王朝在大陆之日,从磁县到石家庄这段铁路,始终在我军手中。邯郸,蒋介石只有乘坐侦察机才能看到。在解放战争蒋军战略进攻时期,这是很少见到的事。

  日本投降不久,刘伯承、邓小平同志还在山西指挥上党战役期间,就预见到未来本区主战场在东线,敌我争夺焦点是平汉路。从战略着眼,我们必须确实控制平汉路,因此首先要彻底破坏平汉路,不使暂为敌用。革命战争时期,大敌当前,解放区军民考虑问题,决定行止,如司令决策,战士冲锋,民工支前,农民缴粮,都是革命当前,欣然忘我,为现在许多人所不及。就说平汉破路,那简直是个长达百里的大课堂。成千上万民工,由县区干部率领,自带干粮,风餐露宿,那抢挑重担的精神,严格自觉的纪律,使我终生深受教益。上级要求“彻底”,他们就比要求还“彻底”,以至把钢轨、枕木全运进山,把桥梁全部炸毁,把路基全部铲平,以至有些地段,人们简直难以看出这里曾经有过一条铁路。接着是紧急备战,作最困难的准备,即使主力部队不在,即使敌人窜进来,人民武装也要就地坚持,袭扰,纠缠,使其不能久占。《人民日报》上不断出现大字标题的新闻:《晋冀鲁豫中央局召集平汉沿线干部会议检查群众备战工作》《平汉沿线安排下蒋军坟墓 邯郸等县积极备战 数万民兵扛起武器备妥地雷两万枚》。这些新闻鼓舞我军民士气,交流备战经验,对敌人则是警告、震慑,使其不敢轻易动作。几个月后,刘、邓大军进军冀鲁豫边区,战场东移,邯郸继续演出“空城计”,敌人连兵临城下的尝试都没有了。

  一肩行李下太行,一肩行李上太行,不同的是少数人多了一块写字用的玻璃板,是我军缴自敌人仓库,发给干部公用的。当时全体干部重纪律,先进城人员自律更严,真正做到一尘不染。

  前面说过,我们进城时候,思想上一度感到有些突然。现在回太行,却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上太行是为了下太行,为了回邯郸,进北平,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当时磐石同志住“前方”,根据中央局、军区司令部负责同志的意图,对在“后方”的编辑部提示宣传要点,指挥记者陈泽然把重要稿件电传给我们,登报纸同时发广播。今天我军歼灭敌人一股有生力量,我们高兴欢呼;明天我军撤出一个城市,我们一点也不沮丧,知道又给敌人压了一个“包袱”。十年的根据地生活,我们虽然没有亲历战阵,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有了些许体会,对刘、邓的指挥艺术更是深具信心。记得抗战时期反“扫荡”,只要跟刘、邓走,情况再紧急,也敢解开背包休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主要打运动战,大踏步进退,有时一夜回师百里,战士们一脚血泡,疲惫不堪,还是乐呵呵地说:“再坚持一下子!等师首长(刘、邓大军的指战员们极为热爱一二九师,热爱刘、邓,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还直呼刘、邓为师首长)一个回马枪,叫你秃脑袋(指蒋介石)躲不及,跑不了!”部属如此了解,信任自己的统帅,统帅指到哪里,战士准能打到那里,精神变物质,正是我军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安属太行军区五分区,半是平原,半是山地。我们从邯郸先到武安的南文章村,还是太行山麓;再到河西村,真正进山了,此时冀鲁豫大战方酣,中央局、边区政府也后移到武安的冶陶镇一带,距报社十多里,处于十分安全的位置。邯郸仍是晋冀鲁豫边区首府,邯郸广播电台照常向全国全世界广播。实则邯郸已是一座由地方武装警戒的“空城”,不怕暂时被敌人占领。刘、邓野战军不为一城一地所累,进退自如,高度机动,全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越是舍得暂时放弃邯郸,越能始终保全邯郸,这就是革命战争的辩证法。当然要有充分的准备、高明的指挥这些条件。

  一年半后,我们第二次下太行,到平山,已是全国胜利前夕了。

  摘自《李庄文集》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