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太行山上的强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3:04 人民网

  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新华通讯社的文字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口语广播,是中华大地的最强音。论电台的功率,远不及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但是,谣言腿短,真理气壮。有识者对国民党的广播不屑一顾,都根据延安的声音决定政治行止。第一个驾驶美制轰炸机起义投奔延安的刘善本同志,就是从收听延安广播开始,由爱国主义而共产主义,后来为新中国的空军建设作出贡献。

  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从1946年6月开始,到1947年2月即被我击破。从3月起,它被迫改行“哑铃式”的重点进攻——两个重点,一在陕北,一在山东,中间一线,状如哑铃。《人民日报》3月21日登了一条重要新闻:“新华社延安20日电:19日我人民解放军以任务已达,撤出延安……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仍留陕北指导全国的爱国自卫战争……”此时党中央一天都未离开陕北,中央的声音一天都未中断。21日广播照常进行,只是电头由“延安”改为“陕北”。

  还在1946年底,党中央考虑全国战略形势,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蒋军有生力量,准备必要时主动撤离延安,即在延安东北百余公里的瓦窑堡建立第一战备台,同时指示晋冀鲁豫中央局在太行山适当地点筹建第二战备台。我军1947年3月19日撤离延安,第一战备台立即接替工作。3月底,蒋军迫近瓦窑堡十几公里处,第一战备台开始转移,第二战备台接替工作。蒋介石朝思夜盼的消灭中国最强音的企图没有得逞,只是广播的电头略有变更,功率反而加大了。蒋军在陕北千方百计搜索,始终没有找到。

  其实,瓦窑堡之后,电台在太行山中,在涉县(当时属河南,现属河北)西戍、武安沙河等村庄的窑洞里。40年代已有测向技术,蒋军后来大概电测到电台在武安、涉县一带,曾派飞机低空搜索,并滥肆轰炸,我们稳坐窑洞中,安然无恙,只听到一阵阵飞机隆隆声。

  新华总社从清凉山移到太行山,经晋绥、晋察冀两解放区,长途行军,需时两三个月。在此期间,新华社的工作由晋冀鲁豫区组成的一个班子负责,我们习惯称作“临时总社”。顺便说一句,在延安期间,新华社和后来的广播部还未分开,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口播部门;临时总社继续实行这个体制。

  临时总社能如期工作,又得感谢蒋介石。这位合格的“运输大队长”不仅为革命“送”来足够装备成百个师的武器弹药,还“送”来极好的电台——他派飞机运送两部在当时很先进的美制RCA300瓦长波导航台,原拟在新乡降落,分发给河北、山西的蒋军使用,不想误落在焦作机场,被我军缴获。导航台经晋冀鲁豫军区电讯部门改装成发射机,这在当时算得上传播革命最强音的理想工具。

  当然,最艰巨的工作还是组建临时总社的工作班子。晋冀鲁豫区的新闻队伍不算小,但是除了个别同志,都没有在中央新闻机关工作过。要在原有任务毫不减少的情况下,担负起这项空前繁重的任务,实际困难可想而知。所幸当时共产党人的词典中没有“困难”二字,既然党中央决定了,中央局承担了,无论如何也得把这副光荣担子挑起来。《人民日报》创刊不到十个月,人手不多(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当时是报社的采访通讯部门,人手也不多),这时把能抽调的人员都集中起来,由总编辑吴敏(杨放之)负责,到距报社驻地武安河西村约二十公里的涉县西戍村,建立临时总社。吴敏同志为老革命,曾在延安《解放日报》做负责工作,1946年11月到晋冀鲁豫区,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原总编辑张磐石专任社长)。由他负责临时总社工作,实为理想人选。新华总社特派记者朱穆之、王匡,也参加临时总社领导工作。《人民日报》到临时总社的,还有安岗、左漠野、吴象、罗林、朱波、李庄、高飞、张连德等人。报社的外文人才王晶尧、陈堃、陈理昂等同志几乎全部到了临时总社。

  电讯是通讯社的重要部门,电讯收不进,发不出,就不成其为通讯社。从1947年初,《人民日报》的电务部门一面承担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的业务,一面筹办临时总社的工作:熟悉新华总社的电务情况,试收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文字广播,掌握新华总社同解放区各分社的联络时间、频率……这些过去都没有作过。人员、器材十分紧张,不仅集中了《人民日报》全部电台和人员,又从《新华日报》(太行版)、《冀南日报》、新四军五师(五师在解放战争开始时从中原突围,部分单位转移到太行区整训)等单位调集人员和设备。这些工作十分顺利,因为听说组建临时总社,谁都不讲任何“价钱”。晋冀鲁豫区原有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台长常振玉、总编辑肖风),这时要担当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双重任务,兼及临时总社文字广播任务,工作量增加一倍多。发射机是有了,人员从《人民日报》调来顾文华、齐越,从太行文联调来刘晓、郑笃,从《新华日报》(太行版)调来刘江,以及其他单位的一些同志。从《人民日报》编辑部调来的胡迦陵(女)模仿延安播音员的声调,担任口语广播,后来几可乱真。

  临时总社最大的困难是远离党中央。范长江同志率领的新华社小分队给了极大的帮助。这个小分队人员不多,十分精干,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临时总社的电台每天二十四小时同它联系(它随时可能行军,电台联系时间难以固定)。中央的指示、宣传意图,中央领导问志为新华社撰写的社论,中共中央发言人的谈话,全国战局分析,等等,都由小分队用密码发给临时总社,临时总社翻译校正后,分别在文(字)播台、口播台广播。临时总社工作中没有发生大纰漏,小分队的帮助是一大原因。

  临时总社编辑人员对解放区比较热悉,关于战争、生产、群众运动的报道,以各地区的总分社、分社来稿作基础,加工编辑,较有把握。国际宣传就困难得多。当时国民党政府还未推翻,我们还不可能向国外派出记者,国际新闻全靠抄收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经鉴别、编写而成。临时总社国际编辑人才不多,外文电讯人才更少。能发英文广播的,只钱抵千同志一人。他是太行军区一个分区政治部的宣传科长,军区政治部查阅档案,得知他长于此道,临时调来工作的。能收外国英文广播的,只有张连德一人,虽奋力工作,也只能主要抄收塔斯社英文广播,偶有余力,兼及其他。这就大大限制了国际新闻来源和编辑人员的视野,成为我们工作中薄弱的一环。

  国际新闻主要依靠塔斯社,当时只能如此,应该说是正确的。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论政治方向,当时塔斯社代表人类进步的长远利益,多数宣传比较可信。但有些时候的有些宣传显得笨拙,甚至言过其实。《人民日报》曾经登过新华社转发的一条新闻,报道苏联工人的生活状况,“普通工人的伙食,早饭是一方块牛油(约七十五克至一百克重)、两个鸡蛋和炸香肠、两杯牛乳(或咖啡)……到中午,先是一大盆莱汤……然后一大盆炒肉丝或干炸子鸡……到了晚饭,一盆炒肉丝外加油炸洋山芋……苏联水果很多,工人天天能吃到苹果和梨子。”1946年“普通工人”的生活水平,比我11年后在苏联看到的,高得过于离谱。重提几十年前旧事,我无意批评那些朋友。其实,当时我看了那条新闻,还很羡慕、向往,进一步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决心。过去我们一无驻外记者实地采访,二缺广博的国际知识可资比较、判断,类似情况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所幸今非昔比,各种条件具备,不会发生这种笑话了。

  临时总社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有些同志头天接到命令,第二天就赶到西戍。临急受命的光荣感,不负重托的责任心,激起人们比在原岗位要高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陕北大战方酣,西戍——沙河随时准备接替陕北的工作,多少天处于临战状态。3月30日,口语广播台台长常振玉、军区电讯专家王士光(这位同志把在焦作缴获的导航台改装成发射机,为晋冀鲁豫区的广播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电务部门负责人高飞、播音室负责人张生意等同志,照例在播音室守候。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未能按时播音,引起大家警惕。几分钟后,陕北台频率上突然出现一个较强的讯号,接着是不堪入耳的辱骂和叫嚣——是敌台捣乱无疑了。大家继续以收音机搜寻,仍无陕北台声音,可以断定瓦窑堡已被迫停止工作。马上按计划开机,太行山中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亮相,呼号还是XNCR。新华社CSR——XNCR文字广播讯号同时出现在太行山上。同志们互相祝贺:可以告慰在陕北艰苦奋战的英雄们,党的宣传兵在太行山也打了一个胜仗。

  酉戍附近一个山村,设有军区招待所,住客都是放下武器的蒋军高级官佐,其中不少是将官。这些将军也为临时总社作了贡献:建议电台多播被俘蒋军军官名单,以及他们写的家信。这个节目原来就有,随着俘虏日益增多,又接受了这些将军的好建议,逐步加强为一大节目。据后到的俘虏军官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蒋管区人民当然普遍关心,蒋军军官家属最先注意的更是这个节目。儿子、丈夫久无音信,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听俘虏名单。他们深信我军的俘虏政策,只要亲人被俘,肯定就有生路了。多数俘虏有顾虑,希望我们把他们的家信秘密送到蒋管区付邮;少数俘虏胆子大,主动要求广播自己的家信,当然不谈政治,只报平安。很有些蒋军军属就是从收听这个节目开始,逐渐了解和亲近共产党、解放区的。

  1947年7月上旬,新华总社社长廖承志同志率领总社大队人马到达涉县西戌。临时总社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除个别同志留在总社继续工作,多数人都回到原岗位。

  摘自《李庄文集》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