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闻界一次基本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3:06 人民网

  1947年3季度,解放区新闻界办了一件大事:反对“客里空”。当时还不多见“运动”一词,如果对比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标准,完全称得上一次反对“客里空”运动。对新闻界来说,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客里空”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名剧《前线》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善于“捕风追影,道听途说,片面夸大,肆意拔高”,给《前线》的主角戈尔洛夫——一个刚愎自用,拒不接受新鲜事物的将军,帮了不少倒忙。中共中央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于1945年向全党干部推荐阅读这个剧本(同时推荐的另一本书为郭沫若著《甲申三百年祭》)。“客里空”一词,因此在解放区干部中广为人知。太行区新闻界当时曾广泛阅读、学习,但其影响远不如1947年这一次。

  反对“客里空”,提倡真实性,是一事的两面。新闻必须真实——从参加新闻工作第一天起,党就对我们这一代人进行这种启蒙教育,或说思想上的基础建设。1943年,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发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新闻必须真实的道理;“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新闻工作者,都把它作为中共中央文件认真学习,用以规范自己的工作。如果说“先入为主”,这一代人应该庆幸自己有了一个真“主”。

  抗日战争以前,我国绝大多数新闻机构为国民党所控制,获得“新闻等于吹牛”的恶名。有人不无夸张地说,把十年内战中国民党所宣传的杀伤、俘虏的红军加在一起,中华大地快成无人区了。抗战期间,国民党旧习不改,以致有个英国记者讽刺道,按照中国(国民党政府)公布的数字,中日战争不久即可结束,日本只剩下妇女儿童,焉能同中国继续作战?共产党的宣传同国民党不同,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仅国人相信,敌人(日军)也不得不从心里佩服。1940年“百团大战”,八路军全线破击正太路,在阳泉缴获日军一份“确度甲”的绝密文件(日军按情报的准确程度,依次分为甲、乙、丙三度),承认我军公布的毙俘日军数字,“与实绩同”。作为宣传战线的一支部队,解放区新闻军在真实性这个问题上,同样获得很高的信誉。

  日本投降后,解放战争全面打响前,一大批原在蒋管区读书、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到达解放区,参加各部门特别是文教部门的工作,《人民日报》也接纳了一二十名生力军。其中绝大多数没有做过新闻工作,对解放区的新闻工作更少了解。反对“客里空”,对这些同志进行一次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启蒙教育”,对原在解放区的同志加深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教育,十分必要。

  先是《晋绥日报》发表了一篇编辑部文章:《不真实的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就报上登载“不少的‘客里空’或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进行自我批评。所谓比“客里空”更坏的,是指有个通讯员,谋求个人私利,想娶地主女儿为妻,蓄意作假,把地主写成“中农”还帮助地主夺回被群众清算的斗争果实。晋绥解放区开展反“客里空”运动最早,新华社8月28日电讯称:“现在(晋绥)新闻界正贯彻坚定的方针,加强内部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放手发动群众,继续检举‘客里空’。”当时各解放区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党员干部进行整党、“三查”(即查阶级、查立场、查作风),反对“客里空”恶劣行径,很自然地同在土地改革中端正无产阶级立场结合起来。新华总社于9月1日发表编辑部文章:《锻炼我们的立场作风——学习晋绥日报检查工作》提出:我们的立场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作风是求真实、求精深。过去不断进行立场教育,主要是关于在反帝国主义、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斗争中的立场问题;在土地问题上农民与地主关系问题,则较少具体注意。我们绝大部分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新闻军,在反帝国主义、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斗争中,立场容易鲜明,而在农民与地主关系中,一部分人立场会模糊。文章号召各解放区新闻工作者“彻底检查自己的立场与作风,要由此开展一个普遍的学习运动”。新华社同时发表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提出“一切由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革命知识分子,必须警惕到自己的立场,即是在地主与农民之间的斗争中,要坚决站在为农民服务的立场上,然后才会有正派的作风”。这里附带说明:由于蒋介石在陕北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暂时撤离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止出版。曾经对全国发生重大指导作用的《解放日报》社论和编辑部文章,这时作为新华社社论和编辑部文章发表,广大读者特别是解放区的读者,认为同样代表中央的意见。

  晋冀鲁豫全区十分重视上述社论和文章。《人民日报》9月1日发表短论:《严格检查立场与作风》,指出“这两个文献的总的精神,是号召所有新闻工作者立即投入一个改造自己的学习运动”,“彻底检查与端正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土地改革中的立场,克服一切不正派的作风”。《冀南日报》也发表文章,揭发不真实的新闻;冀南、太岳区党委还发出指示,号召新闻工作者检查“客里空”作风,改进党报工作。

  这样大的声势,不能不带来某种精神压力,尤其是对那些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干部(多在编辑部工作)。但是整个气氛并不很紧张。这主要同报社领导有关,总编辑张磐石颇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魄力,一切以事实为依归,报社没有发生乱“上纲”现象,其次,同干部的情况有关:多数不是本地人,不会发生包庇家庭、袒护亲友等恶行,即使有某些认识、立场错误,也不会成为大的思想“包袱”,检讨改正就行了。当时提倡人人学习,提高认识,互相帮助,纠正错误,但不要求人人过关。报社人员不多,大家朝夕相处,品德、言行彼此都很清楚,想瞒也瞒不住。说也奇怪,越是保持宽松的环境,越是强调自觉自愿,人们越是向自己的错误“使劲”、“开刀”;别的同志提意见越是诚恳友善,有据有理,和风细雨,不伤和气,听意见者越是虚心倾听,愉快接受,不像五十年代后期某些运动中,提意见者唯恐不火爆、不尖锐,听意见者层层设防、深闭固拒,那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土地改革期间,搞“客里空”最恶劣最严重的,莫过于站在地主立场,捏造事实,打击农民,维护封建阶级利益。经过学习、检查(包括检查报纸,查对原稿),《人民日报》社未发现一人一稿有此情况。这同1944年到1945年的富有成果的整风大有关系。整风进行“历史自觉”、“革命自觉”,主要解决阶级立场问题,也曾分析、批评“客里空”作风,给同志们打过一次防疫针。

  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4月4日发过一篇社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谈到新闻界“向壁虚构”之外的另一个“毛病”,我认为属于常说的立场性质以外的另一种“客里空”。“这个毛病,就是有些新闻还有分寸上的夸大。”夸大的出发点,大概是由于赞扬工农兵的伟大事业而来,这种出发点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出发点之外,还要看到效果,而就效果来说,即使是分寸上的夸大,还是不对的,还会影响报纸的威信以及影响到工作和党的领导。为深入反对“客里空”,重新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又发现思想上、工作中不少问题和缺点。

  “分寸上的夸大”,有时由于赞扬工农兵的伟大业绩,歌颂党的方针政策,自觉或不自觉地说过了头。有时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未明究竟,率尔成文,又总是想当然地扬善隐恶,也说过了头。我改编《杨真卿的新生》一文,就犯了这个毛病。杨真卿是邯郸县一个地主、乡绅,抗战前当过律师、县长、省议员,日本法西斯侵略占据邯郸,他不当汉奸官吏,仍作商会会长,未发现重大劣迹。土地改革中,经过群众诉苦、说理,杨真卿“新生”了。文章写了群众斗争,篇幅不多,平淡无力;较多的文字写杨的觉悟、通达,接受改造。我编改时主观愿望是显示群众力量的伟大,大到把地主镇住了;说明土地改革顺乎天理人情,使地主“心悦诚服”地接受改造。我对此文的主要事实虽无增删,但未调查研究,行文间加重了杨真卿觉悟、通达的分量。这样做,即使主观上要歌颂政策和群众,也是不能允许的。但我不是就此作检查,而是硬从立场做文章,把它同我的地主家庭出身连在一起,还写了《从<杨真卿的新生>说起》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一篇干庸文字,根本未把编改“杨文”同家庭出身的联系讲清楚,正说明本来没有把这个联系想清楚。现在看,错误的性质和宣传“翟士贤献田”基本相同,我的文章却上“纲”过高,言过其实。是迫于形势,不如此检讨不能过关?不是。我当时没有受到什么压力。我的家在敌占区,十多年无联系;我平日的思想行为,在一盘炕上睡觉的同志十分清楚,谁也未给我任何压力。写这种文章,是不是想表现自己?也不是。“出身不好”,同志们早知道,文章又没有把出身同错误的关系说明白,有什么可以表现的!类似的错误,在“十年内乱”之初又犯过一次:当时检查思想、工作中的问题和错误,不少地方过了头。是不是形势所迫?有一些,但不重,当时我的处境还不很艰难。是不是想“蒙混过关”?也不是。这一点经验还有,大劫临头,个人很难“蒙混过关”。当时我确实信服那个“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谬论,自觉地同它挂上钩,向自己有的、没有的、大的、小的错误开火,就像1947年在查阶级、查立场、查思想的时候,既然编稿发生失误,必须同出身不好联系起来一样。

  类似的事情,在新闻界一些同志身上似乎也曾发生。原因很多,主要的一个是理论水平低,遇到大事无力分析,只好把貌似相同的一些现象拉在一起,借助文字“自圆其说”。当然,其中也有赶浪头的成分。

  不管怎样,1947年这次关于反对“客里空”、坚持真实性的学习,长期留在我们这些人的记忆中,成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的宝贵财富。

  来源:《李庄文集》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