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3:22 人民网

  “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是全国一致对日的民族革命战争。”这是鲁迅先生临终时沉痛的热望于我们后死者的遗言。我们现在正在实践着他这个遗言,正在为保卫我们的经济政治中心的大武汉,保障中华民国的不亡,在南北战场广大的战线上与敌人进行着艰苦、残酷的斗争。这是他的热烈的期望,他晚年奋斗的目标,也是他播下的种子开出来的花朵。我们想:他在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也正在微笑吧。

  他一生的遭遇,正是象征着晚近的中国。他的生命的第一章,便充满了不幸,他幼小时家道已经中落,曾经在亲戚家里寄食过。我们整个的中国,在没有发动全面抗战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苟延残喘的过活,仰承人家的鼻息,做着人家铁蹄下的奴隶?他生命的第二章,是一连串的失败:在日本他曾拟纠合同道创办《新生》,但等到出版之期接近时,“最先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学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那个计划终于没有成功。接着“意气沮丧的想到德国去的理想也失败了”。我们中国呢,最后一百年的历史何尝不是一连串失败的历史?不然又哪能降落到现在的次殖民地的地位?

  不过鲁迅先生并未因失败而灰心,他“呐喊”,他奋斗,他向压迫者“反攻”。

  我们现在的整个中国,应当继承他的战斗精神;我们中国的每一个人,应当学习他的战斗精神,因为他是我们的导师,是为我们“开路的人”。

  首先,鲁迅先生是反抗压迫的典型人物,他的心胸中燃烧着热烈的广泛的同情心与正义感。他爱全人类,尤其爱青年。他对于压迫人的人,人吃人的人极端地厌恶与憎恨,他反抗压迫他的人,并且反抗所有压迫人的人。从“五四”以来,他始终站在文化界的前哨上——不,站在所有反抗压迫者的前哨上,向压迫者“反攻”。他曾经遭受过猛烈的“围剿”,但是他丝毫不怕,仍旧坚持同敌人斗争。因为打的是肉搏仗,所以他抛弃了“长枪”而改用“匕首”。他的杂文曾经发挥了灿烂的光辉,照得他的敌人发抖。他有毅力,有决心,不受利诱,不怕威胁,不惧通缉。

  其次是他的“冷酷”,反对他的人常常说他是“冷酷”的,这一个头衔他自己并没有拒绝过,我们也不应当替他辩驳或者拒绝。他“冷酷”,是当他对付敌人的时候。其实同志爱与同情心是时时刻刻在他的心胸中燃烧着的。他遇事不放松,与敌人干到底,这种坚决的精神还有人能够非议?“对于敌人的容忍,就是对于自己的残酷。”这句话是他常常意识到的。的确,他常常“打落水狗”,不过“落水狗”不打,爬上岸来是要咬人的。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极高的热情与愤火——这或者就是他的“冷酷”的地方——例如,对于《狂人日记》,他自己就曾经说要“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而又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第三是他运用战略的正确性。反抗压迫、击溃敌人是他最终的目的。但他为着达到这个基本目的,曾经不断地交换着战略。他有时候使“长枪”,有时候用“匕首”,有时候勇猛地“进攻”,有时候又暂时地“退守”,有时候“冲锋″,有时候“侧击”。在情势十分不利于他的时候,他也会到厦门去暂时地“潜伏”一下。在书店老板和编辑先生都害怕而“远离”“鲁迅”这两个字的时候,他曾经使用了几十个没有使用过的名字发表他的杂文。他时常地走曲线,也时常地“退一步进两步”。有人说鲁迅这样干是踏着“野草”“彷徨”了。他对这种“讽刺”,不辩白也不在意,仍旧“在荆棘丛中走走”,结果全都胜利通过了。

  第四是他的始终如一坚决干到底的精神。在“五四”时候,他未尝没有若干的“战友”,不过久而久之,他终究感觉到“孤独”起来。这是因为那许多“战友”与“同伴”们在艰苦坷坎的征途上,有的落了伍,有的甚至“转变”而作了官。鲁迅先生呢——我们的老战士呢?他始终握着一枝笔,写他那敌人见了害怕的文章。由青年到白了头发,由庞大队伍的行进到“孤独”的苦斗。他的成功与伟大不只在于他的“著作等身”,尤其在于他的这种坚决奋斗的决心与精神。他的日记从民国元年起持续到他死的前一天,从来没有间断过,就是在前年的10月18日他已经临危的那一天,还勉强挣扎着记上“十八星期”几个字。

  第五,我们说到他与统一战线的关系。他是统一战线积极的倡导者与热烈的拥护者。他看出了中国的唯一出路是反对帝国主义,而反对帝国主义又应该具体地表现在首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上。要保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最后成功,端赖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对于统一战线,他说“在抗日战线上是任何抗日力量都应该欢迎的”。“我赞成一切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之下统一起来的主张。”“我以为文艺家在抗日问题的联合上是无条件的,只要他不是汉奸,愿意或赞成抗日,则无论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都无妨。”

  我们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这个伟大的人物,再不能也不应只喊几个空洞的口号了事了。我们纪念他,是为了学习他——我们的导师的战斗精神,踏着他的足迹前进。他的死诚然是全中国的一种莫大的损失,否则他在这热望一生而终于不得一见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不知道要多么欢喜,用他那枝坚毅的笔不知要发挥多大的威力。不过他的肉体虽然已经长眠地下,他的精神却依然健在。他的伟大的精神感召我们,使一个“鲁迅”成为若干个“鲁迅”。我们要学习他那反抗压迫、不屈不挠、再接再厉、贯彻始终、能进攻能退守的精神,因为这些都是在民族革命战争过程中极端必要的。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地赞成、拥护统一战线,因为只有统一战线才是民族革命能够成功的最确实的保障。最后,我们引证他《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作为我们在民族革命战争中必须遵循的战略及本文的结束,那就是“战线应该扩大”。“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来。”(但那时……战线上的人还要‘韧’)。

  原载《民族革命》半月刊,1938年10月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