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子论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3:46 人民网

  一、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现状的几大误区

  1)厚基础?厚基础的一个关键是文字功底,而我国高校新闻教育这一块却是单薄的。文学、历史学等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夯实,纵观国内外名记者,他们哪一个不是扎实的文字功底?中国青年报著名编辑李大同老师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言,“我希望你们四年里至少读两百本书”,没有这些素养,很难胜任以后的新闻工作。可是,我国的新闻教育办成了什么样子呢?去看看新闻系在校大学生的轻松悠闲的大学生活吧!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新闻教育的悲哀。笔者在告诉身旁的新闻系的同学李大同老师的“我希望你们四年里至少读两百本书”时,一个个大惊失色,“读这么多书啊!”我们的新闻系学生的大学生活真的是太轻松了!

  2)文本教育的缺乏,对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尤其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新闻作品缺乏学习与研究。还是李大同老师所说的,在学校期间,学生要对这个行当的最高境界有所了解,新闻界有些基本的准则,客观、全面、平衡、清晰和人情味等等,所有这些概念意味着什么,在新闻系学生脑海里一定要有位置。现在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到了新闻机构不知道什么是好新闻,这不得不让人奇怪。而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源就在于新闻教育缺乏对新闻文本的教育。对高级记者的成名作、新华社好稿选、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以及国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学里一定要进行学习和研究,而我国的新闻教育却没有相关的课程。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有一门课叫做《名记者研究》,但这只迈出了第一步,不仅要研究名记者的成才经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名记者的新闻文本进行研读。

  3)知识传授的不全面,表现在对西方新闻界的盲目崇拜和对自我的麻木与无知,各自具体的表现为,对西方新闻界的传介时我国学者大都具有奴婢的心态,以致只关注西方新闻界的如何先进如何优秀,而缺乏对西方新闻界的批判精神。这直接导致学生对西方新闻界的盲目崇拜,也导致对自我的麻木与无知。对自我的麻木与无知,是学者的传播之偏,以致学生对中国新闻界和中华文化的麻木与无知,总的感觉就是中国的都是落后的,尤其是对中国主流媒体(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的严重误解和无知的不屑一顾。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次课上,老师提起人民日报时,大家都笑了,笑声中是对我国主流媒体的严重误解。

  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行的一次名为“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研讨会上,有些同学的提问表现出对主流媒体的认识误区。当时,陆小华老师一点面子都不给,狠狠地批评道:“你们以为不看这些主流媒体就懂新闻了?就知道怎么在中国做新闻了?不可能!”这句话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激烈讨论,其中就有对自身偏见的反思。

  4)专业新闻(行业新闻)与新闻专业关系的误读。目前无论新闻界还是新闻传播学的师生都有一个惊人的共同认识——在新闻实践中,新闻系的学生虽然上手比较快,但是在报道专业领域的新闻时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而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记者则显示出了竞争力。所以就出现了新闻系毕业生就认为自己实习和工作只能做社会新闻。而媒体也开始不愿意招聘新闻系的毕业生。

  这都是新闻学界作茧自缚的后果,你不是整天高调提倡专家型记者吗?其实这完全是个误读,专业新闻并不是非得要相应专业的人才能做!因为新闻传播的内容是信息的公共价值而非专业价值,专业信息要变成新闻,最有效的途径是运用侧向思维,即从另一个侧面——社会化、生活化的侧面看专业信息,从而使其变得贴近百姓日常生活。新闻竞争日益加剧,对深度的开掘是提高新闻质量的内在要求,单纯报道事件或现象本身,而转向提出问题,增加解释,从深层次上增加新闻的信息含量。但这些增加的信息含量首先必须是新闻含量,而不是专业领域知识的含量。如今报纸、电视新增的“新闻观察”、“热点透视”等深度分析报道,注入的不是新闻现象所涉及领域的专业学问,而是新闻现象背后潜藏的社会文化内涵,对这些社会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并不依赖多么艰深的专业知识背景,而是需要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作支撑。毕竟新闻是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集中关注。即使涉及某一学科的专业问题,新闻关注的仍是这一专业问题与社会的联系,而要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进行新闻传播,关键在于必须改变“传播立场”,要关注的是专业领域里蕴藏的公共新闻而非专业本身。也正是因为目前我国媒体由于只注重专业本身的错误的“传播立场”,才使我们的行业新闻报道进入了专业的小圈子,结果是圈内人士认为太肤浅、不准确,而老百姓却看不懂。因为行业新闻报道没有跳出行业的圈子,没有找到与老百姓生活的“链接点”,没有将其转化为公众关注的新闻信息,因而无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实践一再证明,与专业类杂志的记者编辑不同,作为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者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先懂新闻的人,然后才是懂得所跑分工战线知识的人,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新闻传播者是记者而非专家。新闻事实所涉及的问题不是由记者自己作答,而须由他人作答。

  … …

  我国新闻教育现状中的误区,真的很多,这需要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所有人的反省和思考。因为这些误区,已经危及到我们培养的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质量和社会的认可。

  二、我们需要的新闻教育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教育呢?在上一部分中,笔者已经有所阐述。笔者认为,我们的新闻教育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概括地说就是“一纲二元四目”,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1)所谓“一纲”,就是新闻教育必须以培养合格的准新闻工作者为总纲。而什么是合格的准新闻工作者呢?李大同老师有句话是“我想如果你们在学校认同了这个行当(新闻界)的价值体系,并对这个行当的好作品的标准有非常清楚的认识,然后读了几百本书,你就可以不怕到任何一家新闻单位去”,笔者对此极为赞成,也就以此作为这里所说的合格的准新闻工作者的标准吧!

  2)所谓“二元”,是指新闻教育必须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二元并重。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存在着只偏重新闻理论的不合理现象,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新闻理论大都跟不上实践的发展,新闻教育课堂上讲一套,可新闻实务界却完全是另一套,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受到社会的认可才怪呢!

  国内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清华大学,2001级本科生是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第一次上课他们就被老师“赶”出了教室,去采访普通老百姓对“两会”的看法。同时,学院还提供了大量机会,接触新闻名家和一线记者。上面已提到他们有一门叫做《名记者研究》的课程,李彬老师就请来了罗开富、敬一丹、李大同、梁衡等业界高手和他们“亲密接触”,同学们听后都很受教益,还自己当主编,编辑出版了《名记者清华演讲录》。另外,还有许多名师讲座和新闻传播的学术研讨会也使他们获益良多。到了大二,专业课多起来了,实践环节也更丰富。2002年暑假,他们跟随李希光老师走进了四川阿坝,到黑水重走长征路,去了解民情国情。回到学校后,李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把长征路上的体验编辑出版了一本书,叫《找故事的艺术》。非典期间,他们在人民网开辟了“非典时期的清华园”专栏,上面先后刊登了60篇文章。

  当然并不是每所大学都能有清华大学的条件,但是至少能为新闻系的大学生请来一些知名的记者吧,全国知名的请不到,地方知名的总能请到吧!另外新闻学院一定要利用当地的新闻媒体,与他们建立好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填补学院在新闻实践方面的不足。

  3)所谓“四目”,是指新闻教育要着重培养新闻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情了解,国家观念,国民态度”。闻名世界的西点军校被誉为影响美国200年国运的校训为“责任、荣誉、国家”,笔者认为新闻与军队对国家的意义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可以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力量和武器。“四目”中,笔者吸纳了范敬宜老前辈给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子的“国际视野,国情了解”的八字要求,又加入了笔者自己所提倡的“国家观念,国民态度”。

  范老的八字要求,是对上面所说的第三个误区“知识传授的不全面”很好的回应。笔者认为,没有国际视野我们的新闻事业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如果我们空有国际视野而缺乏对国情的基本了解,这只能是徒劳。现在的新闻系大学生常常张口就是美国东美国西的,而对国家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这是谁之过呢?我们的新闻教育在介绍西方新闻传播界时,一定要在批判的基础上。著名记者卢跃刚曾说“农村问题是中国一名好记者应该关心的问题”,可是我们的新闻系大学生却很少顾及此类问题啊!中西方的传播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传播体系是单渠道的商业化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取得新闻传播效应的最大化。而中国的传播体系却是由公开报道和内参组成的双渠道的,我们的任务是使社会问题的解决,而非仅仅的信息传播。美国的新闻传播是很客观公正,但我们也应看到一个根本的事实,那就是对内传播是很客观公正,然而对外传播绝对是不客观公正的,明显的带着以我为主以我为准的色彩。一个偶然的伤人事件,他们就会大做文章,指责中国人权问题。可这一切,为什么我们的新闻系学生看不到或了解不了呢?这就是我们新闻教育的责任,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的同时,一定也要学生了解国情。

  而“国家观念”,就是说我们的新闻教育一定要培养起学生的国家观念,这是哪个国家也不例外的。我们现在的新闻系大学生大都对国家、对政治缺乏关心,甚至是冷漠。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高级记者徐泓曾说“我做了三十多年的记者之后,再拿起粉笔,给大家教什么是新闻学,什么是新闻学里的精髓,做一个记者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我是越来越体会到,政治绝对是第一位的,记者一定要懂政治。这个政治不是我们泛泛理解的宣传,它首先体现在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就是对社会、对整个国家,对整个国际形势包括国内各种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而且你要关心它,要有激情去研究它。没有这些东西,你当不好一个记者”。这又是谁之过?原因是我们的新闻教育缺乏对新闻系大学生国家观念的培养。

  至于“国民态度”,就是说我们的新闻教育要培养学生今后在新闻工作中的平视态度、平民态度,因为我们都是国民。白岩松曾说:“做媒体更要有平视的态度,新闻人看待高官和看待罪犯的眼光应该是一样的”。重庆晨报总编助理何房子说:“所谓平民精神,我指的是以平民的视角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新闻向下的过程,只有让新闻真正贴近我们脚下的泥土,我们才能真正倾听到大地的声音。”党的新闻政策要求“三贴近”,当社会正义、人民利益受到伤害时,任何一家有责任的媒体,都应当发挥它的力量,敢于揭露、批评乃至斗争,这是责任,也是媒体的职业追求。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关注,新闻记者站在这个时代,注定了他必须维护这些无助底层的生命权利。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2级编辑出版专业)

  参考资料:

  1)何房子 邱振邦 唐云:《新闻档案》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

  2)方芳 乔申颖主编:《名记者清华演讲录》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

  3)何志武:《新闻采访》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4)《大学生》杂志2005年第2期

  5)姜琳:《清华学生所感受的新闻实践教学》 CDDC网站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