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键在于少而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4:33 人民网

  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新闻工作者,都认识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分重要。但是,认识深切不深切,方法对头不对头,效果却不大一样。我在这个问题上有教训。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缺少什么》,检查我在这个问题上走的弯路。

  参加革命以后,我从未忽视理论学习。我懂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做人立身之本。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在核桃油灯的昏暗光照下,细读油印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结束语”,要点几乎都能背诵,不能说不下功夫。但是当时我把这件大事看成神圣的义务,说不上是执著的追求,因此,我能自律,但不够自觉。当时应该学的东西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政策、新闻业务、文史知识、写作技巧……凡此种种,可说无一不缺。年纪轻,经验少,求成急,在工作中经常发生一种错觉,似乎后者学不好就无法工作,是急功;学理论需穷毕生之力,不能一蹴而就,是慢功,实际上把理论学习挤到了第二位。1941年出现了一次对我极有意义的觉醒。我到太行一分区的赞皇、临城等县采访。这一带敌我争夺激烈,敌占平原,我踞山区,敌进我退,形势严重。我深入游击区、接敌区,随地方武装活动,获得大量一手材料。但我无力消化这些材料,对改变敌进我退形势的前景和办法,几乎不能置一词,想写点什么,只重复“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显然是不行了。恰在此时,区党委当时负责同志到一分区指导工作。他用大约一星期时间,调查研究,座谈会议,对我感到迷惘、困惑的问题,一一作出明晰的分析和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转变敌进我退形势的对策。此事使我震动。他到一分区时间比我短,掌握对敌斗争一手材料不比我多,他能提出那样重要的意见,我为什么就不行呢?当然,他了解宏观情况多,领导经验丰富,但具体到当地对敌斗争问题,我深切感到是他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高一筹,就是说,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好。经过这次活生生的教育,我进一步认识了学理论的重要,它仍然是庄严的“义务”,但同个人发自内心的“需求”结合起来了。

  五十年代初期,党发动了一次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运动,我积极参加了。一是响应党的号召,二是上述认识的作用,还有一个解放后越来越感到非解决不可的原因。

  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同志经常谈到这样一种情况:初到这个岗位,锐气方刚,积极努力,又有写通文字的水平,不多久就出了成绩,受到赞扬和鼓励。过上一段时间,工作水平却似乎停滞了,几年旧面孔,很难登上一个新台阶。当事者困惑,同志们为他着急。已经有了一段工作经历,业务逐渐熟悉,文字也有长进,为什么反而感到工作难做了呢?我个人在四十年代前期和后期,曾经几次发生这种情况。经过个人苦苦反思,并同经历相仿的同志和年纪较轻的同志认真探讨,认定主要原因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没有新的突破,即理论水平没有一个阶段性提高,任你新闻业务、写作技巧有所提高,总体工作水平仍然难有显著发展、变化。

  由于党的号召和组织,又有这些认识和觉悟,我在工作繁忙紧张的情况下,挤时间读“干部必读”十二本书,以及《资本论》《反杜林论》《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毛泽东选集》等大部头经典原著。在人民日报社上夜班,通宵工作之后,读两小时理论书才休息。三人相约,定为制度,谁也不能“缺勤”。娱乐取消了,家务不管了,睡眠缩短了,就这样连续苦读好几年。“开卷有益。”努力不会白费,但效果不很理想。《共产党宣言》《左派幼稚病》等篇幅不大的基础读物使我受益最大;《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曾被誉为“马列主义百科全书”,下过很大功夫,但因我不懂得读书应该分析,而是囫囵吞枣,兼收并蓄,事后看,正面效益甚多,负面效益也不少;《资本论》,由于时代、国情、文化背景不同,文字表达方式不同,读得像啃“天书”,事后想不出在我的很不深厚的理论积累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新闻工作者多数不会成为学富五车的理论家,但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素养。新闻工作者业务繁忙,记者工作时间更不稳定,难得有许多固定时间攻读理论。我觉得第一要“自觉”、有“坚持”的决心,第二要有切实有效的方法。我曾请教过几位大半生转战南北、工作极端繁重的老将军:你们学理论的经验是什么?几乎一致的回答是:少而精。选一些必读的“基础书”,耐心读,反复读,务求了解精神实质;工作一段时间,就自己工作的得失,对照学的某些基本观点,例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等,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这些基本观点的理解。这样做,用的时间不是很多,基本观点记得牢固,效果比较好。

  1994年

  摘自《李庄文集》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