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这样的“文明”谁有福消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5:17 信息时报

  “2004年北京人均GDP4300美元,市民收入已达中等发达水平”(新华社6月21日),看来看去都像是为“全球物价最高城市北京排第19位”(新浪财经6月21日)的新闻作注脚。这明摆着是告诉北京人,既然你有这么高的收入了,购物支出自然也该水涨船高。统计数据有没有水分见仁见智,从人均GDP到市民收入的逻辑跳跃倒真是令人费解,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竟然成了等同的概念,如此突兀的紧密联系就像坐上过山车令人眼晕目眩。这样一个推断逻辑有问题的数据除了娱乐一下大众、给他们树立一个抨击的靶子之外,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政绩工程注定烂尾

  “南京为建文明城市限制西瓜车进城,瓜农含泪抛售市民纷纷抱怨”(《现代快报》6月22日),好一个“文明”的招牌!农民丰收的喜悦和用卖瓜收入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希冀,就这样随随便便地被一纸禁令“阉割”了。而据说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就没有允许西瓜车进城的规定,南京市政府的规定也是和国际惯例接轨的。作为弱势群体,看来瓜农只能怪瓜熟的不是时候,偏偏在争创文明城市的时候熟。可既然是美化市容的好事,为什么令这么多人着急上火呢?

  不知南京市政府是否真正明白“文明”二字的深刻含义,环境卫生和良好的交通秩序只是文明城市的一项内容,建设文明城市,首先应该建设以人为本的文明心灵,这种文明心灵要求所有的人关注民生、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譬如瓜农。民乃国之本,正如赵本山当年在小品中所说:没有农民,你吃啥?没有农民,你喝啥?吃穿都没有了,你还臭美啥?瓜农被禁止进城,瓜贩于是乘机抬价,南京市民已经开始体会到这种市政府赏赐的“文明的好处”了。

  卖瓜的农用车的确会给城市的卫生和交通带来一定的压力,可管理的关键是要通过科学合法的途径,既为瓜农进城卖瓜提供通道,也不影响文明城市的市容环境。譬如在夜间某个时段运送农产品进城、车辆在规定区域里停放等等措施,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拒绝进城。这只能说明某些父母官的执政理念里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素养,而这种简单粗暴、妄顾农民利益的政绩工程,注定将随着瓜农的西瓜无奈烂掉而烂尾,用这些西瓜堆起来的巍峨的乌纱帽,恐怕也将轰然倒塌。

  “培养”的创意让人倒胃口

  “教育部人才发展办公室官员表示希望能在长江学者中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新京报》6月22日),这个表态充分迎合了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热切期望心理,急国人之所急,想国人之所想,不支持实在说不过去。他描述的这个进军诺贝尔奖的“路线图”能否“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尚未可知,但这个创意倒绝对可以去竞逐诺贝尔奖———当然,是哈佛大学颁发的那个。

  “培养”二字尽显某些官员计划体制的僵化思维,让人大倒胃口。“教育产业化”已经让学生家长叫苦不迭,“教育竞技化”则害苦了孩子,而按照这种“培养”逻辑,下一个要折腾的就是学者了。您老真以为找几个“种子选手”下个指标、定个题目、签个军令状,诺贝尔奖得主就可以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制造出来了?

  看来这位官员实在健忘,就在今年4月份,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上海做学术报告时,曾说过这么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为得诺贝尔奖而工作,不仅很困难,而且非常危险。”如果学者搞科研的目的不是出于兴趣,而是瞄准奖项,屈从于计划安排,必然的结果是学术上出不了成果,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只能是越来越远。

  如果这位官员看了这条新闻———“河北东光县条件最好的小学只招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子女引争议”(《燕赵都市报》6月22日)———恐怕就不会这么轻易地表态了。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的出现是需要宝塔式的结构的,这塔底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当这种塔底还存在“教育歧视”和“官本位”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又怎能奢望它支撑起这么一个宏大的“路线图”?退一步说,就算拿了诺贝尔奖,除了能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虚名,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也必然会因此进步吗?所以先做好您的本职工作吧,别再说这些外行的话了。(来源:信息时报)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