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靶子:县委书记腐败多,怪普通干部沉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9:54 人民网

  评论由头:

  县委书记岗位成腐败重灾区

  一边是贪官们大肆卖官敛财、劣迹斑斑,一边是绝大多数干部虽早有觉察却保持沉默;一边是贪官们一手遮天、飞扬跋扈,一边是绝大多数干部丧失批评之声。“虽然知道他坏,仍然跟着他走”。近年来,安徽省有18个县(区)委书记(或离任不久而犯罪事实集中在县委书记任内的)因卖官受贿被查处,记者最近在这些县调查时,发现了这个令人痛心的“反差”现象。

  安徽省纪委的专家说:正是“绝大多数干部的沉默”、“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形成了这些贪官们腐败行为愈演愈烈的“黑色土壤”,这种现象值得高度警惕。推荐参考:

  关注点:县处级干部的特殊位置导致权力过大、监督不力

  在政府的行政权力结构中,县处级干部处于行政管理的中枢,政府的绝大多数实质性权力,比如行政审批、市场监管、资金拨付、人事安排等权力,均由他们具体行使。尤其是掌管一县之政的县处级干部们,其权力更为巨大而灵活。县区主要官员拥有管理全县范围内一切事务的权力,不仅是干部的提拔任用,就连重大工程的决策,往往都由县区主要官员“一槌定音”。尤其是,一个县区通常有数百科级干部职位,因而,卖官似乎是县区主要官员腐败的重要门道。不过,权力并不一定必然意味着腐败。当下县区主要官员的权力之所以导致引人注目的腐败比例,根源在于,他们的权力没有受到足够的制约与监督。安徽省纪委有关人士将其概括为“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弱、下级监督太难”。

  关注点:普通干部对腐败保持沉默的三大原因

  “失语”首先是一种自保行为。这些县委书记要卖官取财,用人上必大搞“一言堂”,一手遮天,飞扬跋扈。顺者“进贡”升职,逆者不是撸官调职,就是弃之不用。在县委书记绝对的“权威”面前,普通干部又有几人敢置自身前程于不顾,去“以卵击石”!

  “失语”还是对官场“潜规则”无可奈何的默认。对腐败的县委书记,许多人“虽然知道他坏,仍然跟着他走”,是因为太清楚“逆淘汰”现象的厉害:在“又跑又送”被公认为“游戏规则”后,坚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干部,便成腐败者、行贿者眼中共同的“异类”,遭到“联手打击”。

  “失语”,也透露出一些人对当地官场“生态”的失望。当前,一些地方的党风、社会风气不正,不花钱便办不了事,不行贿就升不了职,行贿买官几成“正常社会现象”,家族凑钱买官、用公款集体行贿等怪现象亦不鲜见。在如此环境下,“看不怪”者会被讥讽为“幼稚”、“书生气”,慢慢地也就见多不怪,由激愤转向“无语”了。

  关注点:打破“沉默”要靠新的制度设计

  要打开突破口,就必须跳出靠官员来监督官员,靠机构来监督机构的旧框框,通过新的制度设计,能够让公众直接对官员进行监督。因为江湖义气只能为小团体所用,不可能将公众纳入其中。如果公众也能分享官员们的义气,那就不是义,而是“道”了。据《人民日报》报道,从去年到现在,在河南省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72%来自群众举报。这足以说明,公众不仅有监督的热情,而且也有监督的能力。由此看来,只有社会公众的充分参与,才能打破官场上的江湖义气,实现真正的依法治国。编辑点题:

  18个县委书记因卖官受贿被查处,发人深省。对腐败“黑色土壤”的形成,安徽省纪委的专家将之归咎于“绝大多数干部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县委书记岗位为什么成为腐败重灾区?普通干部对于身边的腐败行为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保持沉默?将官员腐败归咎于普通干部的沉默是否恰当?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有没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这种“县委书记”现象?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