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尚有操作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00:50 东方早报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近日指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中国青年报》6月20日)。“市场化”是否应该是我国医疗改革的前进方向,这一直是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刘新明司长的表态似乎为这一问题做了定论,医疗改革的未来方向也因此逐渐明晰:在政府主导下,公立医院应回归“公益”性质。

  医疗改革可走的路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以市场化医院为主体,一个是以“公益性”医院为主体。对于前者,不妨作以下假设:医疗供给的主体部分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社会救济性的医疗服务作为补充。在市场规范的前提下,假如该领域利润率偏高,便会吸引更多资本、资金进入,于是“供给”增加,服务价格根据市场价格规律趋于下降,该行业的利润率也逐步回归社会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购买到价格公平合理的医疗服务商品,而且健康的市场竞争将带给患者越来越优质的服务和越来越实惠的价格。对于后者,也不妨作以下假设:由于政府在正常的医疗服务价格中注入了公益和福利因素,因此百姓在“购买”时将会更便宜、更实惠。而且,对于低收入人群的额外的医疗服务关照,也会更方便、更灵活。

  然而近些年的现实是:百姓看病,连规范的市场化背景下价格公平的医疗服务都买不到。目前公立医院占有的市场份额在90%以上,那么,整个医疗市场之所以如此混乱,其责任就不应归咎于民营医院。于是便可这么理解: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思路,是出于一种现实的无奈,即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无法通过“市场化”去解决,最后还是要仰仗政府的力量。假定这种思路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进入实施后的一系列操作性问题,仍然令人担忧。

  一是政府究竟有多大的投入能力。假如中央财政只能作某些基础性的投入,那么,更多的投入必然落在地方财政的肩上。问题是,中国之大,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地方财政状态差异巨大,一些财政困难的地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投入?即使有能力,通过怎样的考核监督来保证每个地方投入的积极性?

  二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公立医院运作的指导、管理、监督能力。既然是政府主导,公立医院在决策、运作上便难免依赖性,它不可能像在市场化背景下那样,为了自身生存而千方百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而办医院自有办医院的科学规律,地方政府是否能完全掌握乃至谙熟一系列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和管理能力也大有疑问。

  三是如何解决医疗腐败问题。既然是政府主导办公立医院,则意味着政府手中将握有更多的审批权、对医院经营的干预权,有关官员将和医院的实际运作将走得更近、和钱打交道的机会更多,权力腐败的机会势必增加。

  对于带有“福利”性质的医疗体系,其改革显然不能唯“市场化”。既然政府已经明确了未来医疗改革的模式,那么,不管这种模式为何,政府的当务之急都应该是多下功夫,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作者:刘以宾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滚动新闻实时浏览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