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世界透过北京奥运了解中国文化(人文奥运专家言谈④)(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05: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让世界透过北京奥运了解中国文化(人文奥运专家言谈④)(图)
常书红博士

  马国英绘

  本报记者 王建新 袁振喜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闭幕式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惊喜?如何抓住奥运机遇发展文化产业?记者采访了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常书红博士。

  奥运会开幕闭幕式应成为世界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

  记者:开幕闭幕式往往是一届奥运会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北京将奥运会开幕闭幕式定位为人文奥运的标志性成果。在您的理解中,怎样的表现形式称得上“人文奥运的标志性成果”?

  常书红:如果仅仅通过观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闭幕式,人们就能感受到北京人文奥运的鲜明特色,我想这样的开幕闭幕式就可以理解成人文奥运的标志性成果。

  我们过去举办大型运动会,开幕闭幕式往往比较像节日庆典,但对于奥运会的开幕闭幕式而言,仅仅是节日的热闹喜庆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成为世界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传达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典雅厚重的特色,让即使没有到过中国的人,也能通过开幕闭幕式对中国文化的全景和神韵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文化展示的水平和高度,取决于我们对自己5000年文化的认识水平和高度。目前世界对中国和北京的了解从总体上讲并不充分,我们对自己的展示也并不完整。比如说,红灯笼、旗袍、四合院、僻远的乡村等等,这些只是中国文化当中某一个方面的具象符号,注重自然、天人合一、和平和谐、和为贵等“和”的理念,注重教育、道德建设等“仁”与“礼”的观念等,可能是我们更为厚重的文化传统。此外,中国传统文明在经历近现代一个多世纪与外来文明的碰撞交融后展现出来的现代风貌也是重要部分。

  所以,奥运会开幕闭幕式的策划应基于对我国文化的完整把握,早日启动,多请中国文化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参与,广泛征求大众意见,这些都是必要的。

  记者:在一个改革开放20多年的大国首都举办奥运会,其开幕闭幕式是否也应展现一个大国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开放胸怀?

  常书红:这实际上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问题。中国拥有世界上惟一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但近代的屈辱历史给民族心理带来深远影响。基于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现实成就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并以这样的自信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确是我们需要在奥运会开幕闭幕式上向世界、也向我们自己传达的重要信息。

  北京文化产业应借力奥运在改革中发展

  记者:实施人文奥运、推进北京文化建设与丰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应该是一个统一、互动的过程。怎样使三者互相促进?

  常书红:北京奥运会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和充分体现北京人文奥运的特色,即“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大众参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传统不同,但以文化的发展为介质,双方可以很好地融合,“人文风采”可以说是一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北京也应结合奥运会的筹办推进文化建设,兼顾奥运会对北京、对中国、对世界奥林匹克发展的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

  记者: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得天独厚,举办奥运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个重要契机,您认为北京怎样才能抓住时机,做大文化产业?

  常书红:首先是加强规划。在200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王岐山明确提出要按照支柱产业的目标发展北京文化产业。《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北京人文奥运行动计划》都提出把北京建成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等六大中心的发展愿景。北京市文化改革办公室最新提出,从2004年到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08年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市GDP中所占比重达到9%。

  其次,北京发展文化产业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文化体制的改革也走在国内前列,但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北京在管理体制上应完成三大转型:对可以进入市场运作的文化领域,变按意识形态要求管理为按市场经济要求管理;变分而治之为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统一管理;政府对可以参与市场竞争的文化单位变微观管理为脱钩后的宏观管理。

  此外,文化产业立法相对滞后,现代文化企业数量有限,缺乏真正有竞争力、够规模水平的大企业,这些都需要逐步完善。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24日 第十二版)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滚动新闻实时浏览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