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产电影,如何让观众回归影院(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05:30 人民网-华东新闻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当天红地毯上的追星人群。那也是国产电影的群众基础。

  劳任摄

  在几天前闭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产业化、振兴国产电影、国内电影市场建设等话题成为热门,从中不难感受到国内电影市场的复苏和进步为海内外影视界带来的兴奋和焦躁。中国电影怎样讲述有中国特色又能打动异国观众的故事?刚满百岁的国产电影,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真正主题:国际眼光下的中国电影与市场

  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19日落下帷幕。尽管有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部影片参展参赛,尽管有接连不断的各国电影新闻发布会以及德国电影、英国动画片的展映等等,但身处其中,却能够感觉到,这届电影节的真正主题只有一个:国际眼光下的中国电影与市场。

  整整100年前,1905年的春夏之际,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半小时的默片《定军山》。此时距世界电影的诞生不过10年。

  赶上了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又身处中国电影发祥地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了无法绕过的纪念主题。开幕时就选择了拍摄于1922年的默片《劳工之爱情》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新片《鲁迅》一起向百年致敬。电影节期间,“中国新片展”、“中国经典电影呈献”和“中国电影百年百幅海报展览”三大活动展示了百年中国电影的流光溢彩。从《神女》、《小城之春》等13部经典老电影拷贝让人沉湎于昔日荣光,约50部近年新片展现了当代中国电影的新气象。在参加影展的200多部影片中,国产片就有60多部。而两部中国参赛影片《求求你,表扬我》和《情人结》也是整个“金爵奖”评选过程中最受关注的对象。

  不只是国产影片云集,电影节还吸引了海内外众多重量级电影人———从导演、发行人、影评人到电影公司、各大电影节主持人等等,除一贯被娱记认定的“缺乏明星”外,实在算得上名副其实的“电影界的盛会”。围绕着“百年中国电影面向世界未来”主题而举办的一系列论坛,因群英荟萃而学术含量颇高,成了对于中国电影和国内电影市场的一次集体把脉。

  中国电影刚入“青春期”,百岁渴望新腾飞

  电影百年,让中国的电影人被一种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包围和激动着。而他们以及众多海外影视公司的兴奋,更来自于这一事实:2004年,国产电影创下年产212部影片的纪录,比前年将近翻了一番;国内票房首次达到15亿元,且纯国产影片与香港大陆合拍片票房首次超过进口大片;《十面埋伏》、《功夫》和《天下无贼》等3部影片票房超过1亿元;中国电影首次有了11亿元人民币的海外收入,而此前我们的海外发行主要是以片易片而已。

  据广电总局统计,去年国内电影业总收入为36亿元。当年第四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如今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郑洞天在参加论坛时纠正说,如果加上几部大片的广告和所有影片的DVD版权等,这一数字至少应为50亿元。2004年因此被视为中国电影崛起的一年。而2005年,则被广电总局命名为“中国电影发展年”。今年的国产电影预计将在300部以上。

  国产电影持续多年不景气之后骤然迎来丰年,让人不禁想起往日辉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曾是远东电影业最发达的城市;从《小城之春》、《渔光曲》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一大批电影,艺术上有口皆碑,放映时满城争看。

  进入新世纪,国产电影是否能创造另一段“黄金时代”?

  在郑洞天眼里,100岁的中国电影,不过正处于“青春期”,整个电影产业发展正在悄然变化,这“第二次发育”极可能会带来新的腾飞。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中国的电影事业可以从这里作为一个起步点”。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公司副总裁盖瑞斯·威根也这样说。

  添影院,降票价,让人人能看到电影,人人看得起电影

  虽然未来潜力巨大,前景美好,眼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却仍然显得问题重重:产业收入低,市场秩序不规范,分级制和电影法未出台,院线还需整合和改造,加上盗版等等。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统计显示,去年只有43部纯国产片和40部香港大陆合拍片在电影院上映,近23国产片压根儿未与观众照面;国产片近8亿元总票房中,《十面埋伏》等3部影片合占3.9亿元,其余80部影片只能“分食”余下的一半。

  如此“冷热不均”相去悬殊的数字,不能不使人黯然忧虑:两三部影片、若干影人或明星的辉煌,如何能够代表并改变整个国产影片的水平和生存状况?一个依赖极少数产品支撑的电影产业如何能摆脱脆弱、实现良性循环?

  电影人显然更为急迫和焦躁,渴望抓住这个“重要的时刻”。仅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在电影节内外,已有种种建议或举措被提出、被试行,更多问题被摆上桌面。一切只为了振兴国产电影,拯救电影市场。

  首先要做的,是让越来越多的“看碟者”重新建立起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乐趣和习惯。

  让电影票降价,成了第一道“救市”药方。

  业内酝酿已久的在每周二设定“中国电影半价日”的倡议,借电影节之势,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城市影院发展协会和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等3家电影行业协会联手发出,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表示大力支持。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五元票价”风波里,供片方曾极力抵制,这回,中影集团总裁杨步亭却是倡议发起者之一。倡议尚未正式传递到各个影院和院线,已有22个省市44个城市的168家影院积极响应,占据国内电影票房半壁江山的前20名影院中有10多家列名其中。

  与电影节开幕同时,上海启动了一个名为“电影百年华诞、百部影片展映、千万观众观片”的系列活动。在未来10个月里,上海每个区县都将选定一家地处社区、设备完备、服务精良的影院,市民可买百元一张的“阳光卡”,在白天时段选看30部影片。加上在167个社区放映2000场露天电影等计划,上海今年将有超过1800万人次的观众会与电影“亲密接触”。

  建电影院,增加银幕数,是在政府推动和院线积极响应下正在大力实施的第二道措施。

  电影节上,导演贾璋柯感慨:自己家乡的小县城原有3座影院,却早已改作它用,人们就此失去了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习惯。著名影星成龙则建议“在中国农村多建电影院,降低电影票价,让普通中国农民都进电影院看电影”。两天后,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正面回应,介绍了国家加大投入建设数字影院的进展,希望借此在农村搭建低成本电影放映市场,其票价可能低至一两元钱。据介绍,未来3至5年间,国家将在城市建设500座数字影院;在农村,初步目标为3000座。

  与此同时,随着电影产业的逐渐开放,更多外资和民营资本开始进入电影制作和影院建设领域。仅美国华纳兄弟公司一家,近1年多已在中国投资1700多万美元用于建造合资影院,这些设施精良、环境舒适的新式影城,大都是多厅式、多银幕制的。

  虽然,多出的银幕数未必都会被用来放映国产影片,但它仍是给予更多低成本国产影片放映机会的基础。

  虽然,在非黄金时段实行的“半价日”倡议未必能撼动电影高价消费趋势,但它至少是一种殷勤姿态———请消费者回到影院,给国产片更多鼓励。

  在保护与包装之外,中国电影———谨防好莱坞化

  电影节期间,一些国内知名制作人认为,韩剧水平不高却冲击了国内影视市场,政府对于本土文化产品保护力度尚不够,一时成了媒体热炒的话题。而成龙在参加“功夫电影论坛”时谈到韩流的文化影响却表示,主要原因仍是韩国拍了很多好片子,逐步得到了认同。

  电影配额制度也许是目前对国产电影的最大保护措施了。取消这一制度,和建立电影分级制度、打击盗版,是海外电影业最为关注和热衷谈论的话题。他们认为,惟有这样的变化能提高电影院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让投资者更看好电影前景,同时逼迫本国电影制作在竞争中前进和壮大。

  然而,刚刚有所回暖、十分脆弱的票房市场,使得国内电影管理者只能精打细算,小心地进行自我调节,不敢贸然放开市场推动竞争。即使有了电影管理条例的制约,利益的驱动仍使得23放映时间放映国产片等规定无法真正落到实处,黄金时段,影院里多半全线上演着好莱坞电影。

  在这最后而有限的保护之下,如何尽快振兴中国电影?在电影节上,仍不时能听到电影创作者、投资者和发行者之间的互相埋怨。而建立国际化的商业电影运营方式,则成了国内全体电影人给出的一致答案。在被问到什么是他拍电影时最大的挑战时,年轻的导演贾璋柯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电影的发行、放映。”

  “不是国产电影完全没有好片子,而是发行和宣传得不恰当。这导致许多影片票房不佳,给盗版以机会,投资方收不回钱,恶性循环的链条越拉越大。”一位制片人这样说。

  好莱坞历经百年形成的电影工业产销体系,决非旦夕之间就能够速成。在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电影营销策划之前,眼下的国产影片在与海外大片的竞争中,多半依靠的是标新立异的投机炒作和一时的轰动效应。远如《英雄》、近到《青红》的成功范例,靠的都是跻身海外电影节、接近大小奖项、转身带动国内票房成绩之类办法。无望墙外开花者往往不惜屈身,选角风波、绯闻炒作,成了最常见而日渐无聊的营销法,也为电影业营造着越来越庸俗娱乐化的舆论生态环境。

  应邀担任金爵奖电影评委的美籍华裔老影人卢燕对国产电影盲目追随好莱坞模式的倾向表示忧虑。她质疑:远离东方文化内涵积淀,仅凭一点功夫之类皮毛加上好莱坞式情节和视觉高科技,中国电影还会有什么魅力?

  电影发行界巨头、米拉麦克斯公司总裁哈维·韦恩斯坦在电影节的简短谈话中一再提到,中国电影要成功,必须坚守自己的文化,创立自己的制作方式,给自己制定方案。“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你们有足够的时间来为本国的消费者拍摄影片、赚钱,不要总是盯着国际市场,更不要模仿美国的电影。”他提醒。

  圣丹斯电影节主席杰弗瑞·吉尔默、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公司副总裁盖瑞斯·威根、韩国导演姜帝圭……从一位位电影节嘉宾那里,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中国电影怎样来讲述有独特中国特色又是跨国界的故事?首先真正占领本土电影市场,然后才是获得国际观众的认可。

  也许,在努力寻求扶持和争取更良好的生态环境之外,这是更值得国内电影人警醒的声音。

  《华东新闻》 (2005年06月24日 第三版)

  获终身成就奖的汤晓丹和他身后的几代电影人正为国产电影不懈努力。

  劳任摄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滚动新闻实时浏览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