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家书文化:承载永久的记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05:4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家书文化:承载永久的记忆(图)
图为明崇祯二年的家书。

  6月18日至25日,抢救民间家书征集成果展在北京宣武区文化馆举办。展览分明清家书、亲子家书、敬老家书、军旅家书、爱情家书、两岸家书、海外飞鸿等部分。据介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自4月启动以来,海内外炎黄子孙踊跃捐赠,目前已收到家书8000余封。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

  五彩斑斓的家书,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清时期的家书。明清两代是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展示的明清书信包括书写于明朝崇祯二年和清朝乾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家书,人们在领略这些古老书信的同时,还可追忆当年的历史烟云。

  展览中最具特色的算是两岸家书专题。这些家书反映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日夜盼望和平统一的情感。江苏无锡一位人士捐赠的一封写于20世纪四十年代末的家书,是一位刚刚撤退到台湾的军人写给大陆表弟的。时值春节,他思念家乡,字里行间表达出因时局不定无法定身的无奈,充满了思念手足的亲情。

  在亲子家书中,有一封弥足珍贵。它是老一辈革命家周扬的母亲1940年10月写给在陕甘宁边区任教育厅长的儿子的。当时母亲年近六旬,6年没有儿子的音讯。她在信中倾诉家中缺少男丁、生活艰难及思儿之苦,希望儿子常写信回家,以免惦念。有意思的是,虽然老母亲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出众,却在落款处写了一句:“亲笔写得不好,看完烧掉”。但是周扬读后将信完整保存下来,成为老一辈革命家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的见证。

  浓浓亲情是家书

  家书曾经是许多人的至爱,中国人对家书并不陌生。诸如《傅雷家书》等图书,曾一版再版,妇孺皆知。家书的真实、清新、自然,家书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和至真情致,犹如一片宁静的田园,让人流连忘返。许多家书更有阅读的价值,可以百读不厌。据有关统计显示,截至6月中旬,组委会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家书8000余封。其中大多是普通百姓的家书,也有名人的手札,许多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如明崇祯年间的家书,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家书,孙中山先生的亲笔书信,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手札,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的家书,老一辈革命家滕代远的家书,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家书等。鲜为人知的故事,写信人的情感世界,其中传递出的社会、历史、家族信息,今天读来,仍觉清远宜人。

  家书捐赠者代表周西莓先生告诉记者,抢救民间家书的活动为岌岌可危的家书遗产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归宿。随着社会的发展,住房的不断改善,家书等老旧物品渐渐消亡,但是每个人在舍弃自己的家书时,肯定都是依依不舍的,因为它记载了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轨迹,更储存着能够反复吸取的丰富的情感营养,因此,家书不可丢,亲情不可丢。

  让家书文化惠泽后世

  据了解,本次抢救民间家书活动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抢救,一是民间。家书征集的对象主要是民间普通百姓的家书,不限年代和地域,不论长短,只要是家人互相通信留下的文字,都属于征集范围。这些家书若存于个人手中,将会慢慢消亡,如果把它们集中起来,无疑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负责人介绍,这次成果展只是抢救民间家书系列活动中的一项,余下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项目组委会将妥善保管好所有的家书,让中国传统的家书文化惠泽后世。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网络迅速崛起,“家书抵万金”的时代离人们越来越远。在传统书信式微的今天,通过民间家书的征集和展览,倡导内涵丰富的家书文化,对于弘扬人间亲情、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24日 第二版)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滚动新闻实时浏览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