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会说话的奥运“文物”(特别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05:5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一

  最早亮相的北京奥运会徽宝(见图②)、跟随杨利伟遨游太空的北京奥运会徽旗帜(见图①)、第一次申奥时的工作服、传自民间的精美奥运剪纸、万人签名的长卷……你亲眼见过这些珍贵的奥运“文物”吗?你亲耳听过他们“讲述”的奥运传奇故事吗?

  如今,这些由社会各届人士捐赠的宝贝汇聚在首都博物馆。在这里,一个名为“奥运连着我和你”的展览为第三届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拉开了序幕。这些上过天、出过国、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文物”静静地躺在展厅里,一段段激动人心的奥运历史、一个个令人称道的奥运故事被他们娓娓道来……

  注入历史的记忆

  在长长的展厅里最为夺人眼球的恐怕就要属被封在一个三角玻璃架里面的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印章了。翠绿的徽宝在柔柔的灯光下泛着美玉的光泽,这件极佳的艺术品本身所承载的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围观的人目光全都落在这尊徽宝上面,时光仿佛也回到了2003年8月3日的晚上当吴邦国和维尔布鲁根亲手打开那个紫檀盒的时候,有谁会想到从里面取出的是一方由和田美玉精雕而成的晶莹剔透的中国印章。而在那一刻,印章盖下去的“舞动的北京”从此深刻地印在了人们的脑中。在1985件会徽设计作品中,这件编号为1498的作品最好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为奥运舞动的姿态。

  在人们惊叹于这尊徽宝精巧的手工同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件由北京工美集团完成的印章还切合着许多深刻的寓意。徽宝边长11.2厘米,代表从1896年到2008年,现代奥运已经走过了112年的历史;台面高2.9厘米,具有第二十九届的含义;徽宝纽高9.6厘米,象征着中国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徽宝总高13厘米,代表中国13亿人民心向奥运。

  和徽宝摆在一起的是那而曾经跟随杨利伟到过太空的北京奥运会会徽旗帜,他提醒着人们,在外太空向全世界问好的除了航天英雄外,还有北京奥运会的旗帜。入太空和办奥运这两件令亿万国人骄傲自豪的事件选择了一种最完美的方式结合到一起。

  出于航天器安全的考虑,这面旗帜的面料采用的材质是不会产生静电的“真丝电力纺”,而不是化纤材料;会徽图案部使用化学合成涂料、手工丝网印刷技术印制。这面旗帜长2.88米,宽1.92米,重470克,采用标准1号国旗尺寸。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专家检测,完全符合航天器搭载物要求,再加盖“神舟”五号研制部门公章、除静电工艺和包装处理,这面旗帜才乘上了“神舟”五号,踏上了遨游太空的旅程。

  其实,在展览现场,除了这两件最为重量级的实物之外,还有更多更丰富的“文物”,他们要告诉我们的是更为全面的历史。透过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时几件工作人员穿的灰色西服,我们可以回想起第一次申奥失败时的沮丧;看到1999年北京市为再度申奥准备的彩色小旗,我们可以重温人们不轻易放弃的决心;一瓶2001年莫斯科人送给北京申奥人员的伏特加酒,又好像让人们体味到了“7·13”那天的痛快;当然还有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姑娘表演时用的二胡和琵琶,再次让人们听到了中国人民迎接奥运的欢曲……

  凝聚百姓的热情

  在展览现场除了络绎不绝的参展者之外,最为抢眼的就是那些被主办方特地邀请亲自来参加本次活动的民间藏品的捐献者。或三五成群,或两两恳谈,他们互相交流着彼此对北京奥运的浓浓情感。而他们呕心沥血的作品或是收藏品也成了让人啧啧称道的瑰宝。

  人群里最为扎眼的是一位身背一米见长的画卷、斜挎一红色绸带的壮年小伙。这位名叫张大功的山东人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奥运痴迷者,就连他手机的尾数也是2008!然而他最为了不起的壮举就是“情系奥运神州万里行”。他身上背的就是一幅巨大的水墨版中国地图,每到一个省份,在宣传奥运、征集人们签名的同时,他就会在地图上作上相应的标记,而他的旅费则完全靠自己的书画作品来换得。在西藏时,张大功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车祸,手脚上都留下了疤痕,然而他还是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心要完成万里行的义举(见图③)。

  来自江西的雷高鹏是这次展览之前最后一位展品的捐赠者,热爱奥运的他经过许久的苦心思索,创出了一套奥运人体书法。他的作品被木板制成后放大,挂在展厅里许多展位的背墙上。粗看起来,似画非画,但却能明显地看出构图与线条;似字非字,可却能猛地认出“新北京新奥运”等字形。细究一下,才发现雷高鹏原来独具匠心地将人体和汉字的笔划融为一体,用一个个运动的人体构成一个个汉字,表达北京奥运的主题。

  他们一个个也许并不出众,但是他们所捐献的那些艺术品或藏品却能让人们从他们身上感觉到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对奥运火一般的热情。民间艺人制作精巧的形同2008字样的茶壶(见图④)、少数民族同胞为迎接奥运做的泥贴画、小朋友喜盼奥运的彩色涂鸦、无意中拾来的形同奥运会徽的奇石、万人签名支持奥运的千米长卷……它们有的巧夺天工,有的煞费苦心,有的自然天成,但它们都可以告诉每个来参观的人,奥运在全国百姓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浓郁情结。

  (崔伟 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24日 第九版)

  图三

  图二

  图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滚动新闻实时浏览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