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焦点)骚坛诗社(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00:06 荆楚网-湖北日报
  图/文 湖北日报记者王威 张磊 通讯员秭宣

  “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

  峡江深处,鸡鸣,狗叫,诗脉飘荡。阡陌之上,老人,笔墨,古庙幽幽。空濛山色中,数十载笔呼墨唤,洋洋洒洒,涌出千篇诗章。

  以诗为伴,笔耕不辍,这就是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山民徐正端老人的大半辈子。像徐老这样钟情于诗歌创作的当地农民共有49位,49位农民,搭建起一个诗歌创作的舞台。

  诗社源自屈原,祭奠屈原,取名“骚坛诗社”。

  屈原乃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乡诗韵飘香,数千年不绝。屈乡人吟诗作赋,冥冥之中似有所指引。

  山民们写诗填词的传统源远流长,诗社初步形成之后才开始搜集和记载,不知此前千百年中,有多少壮美绝妙的诗篇永不为外人知晓。

  骚坛诗社成立于明清时期,由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而成。那时候,诗社还没有正规命名,由于诗词内容大部分是凭吊屈原的,人们口头相传为“三闾诗社”。

  诗社成立是屈乡人之福,一页页古老的手稿保存下来。从此,山里诗篇,开始在山外流传。岁月漫漫,虽几经波折与劫难,骚坛诗社保存到现在的明清存稿仍有1000多篇。纸页风化,腐气弥漫,但这分明是历史,是文化,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再读诗篇,古韵跃然,书香犹存。

  卷起裤腿下田,放下裤腿吟诗,“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的美誉由之而生。“文革”期间,诗社活动中断。1982年,骚坛诗社恢复,20余年,成诗4000多首,编辑整理诗集9册。

  农历五月初五,云淡风清,骚坛诗社的端午诗会一如以往,吃粽子,登台献诗。屋前扯草,屋内打扫,忙活了几天,76岁的徐正端老人有些吃不消。

  时已中午,蹒跚而至的李盛良老人拱着手不断致歉,“来迟了,来迟了,身子骨不行了,一年比一年走得慢。”李盛良78岁了,一大早就出发,走了10多公里山路来到这儿。

  老人微笑着与诗友们打着招呼,银须飘动,颤颤巍巍。

  目光游走,寻着抑扬顿挫的吟颂,群山环抱中,围坐着一群耄耄老者。

  社员之中,最年轻的也近40岁了,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公路通了,时代变了,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了,诗社已经好多年没有新鲜血液加入了。“何以为继?”徐正端老人喃喃自语。“蒲艾高悬兮,驱邪迎祥;楚天默哀兮,素冠素裳……”吟颂声在山间久久回荡,高亢,但苍老。
(焦点)骚坛诗社(组图)

  漫步山间,成诗只在那一瞬间的灵感。

(焦点)骚坛诗社(组图)
  地地道道的山民,搭建起一个诗歌创作的舞台。

(焦点)骚坛诗社(组图)
  78岁的李盛良老人以诗为伴,笔耕不辍。

(焦点)骚坛诗社(组图)
  峡江深处,诗脉涌动。

(焦点)骚坛诗社(组图)
  屈原庙里,社员们把诗当歌,表达他们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焦点)骚坛诗社(组图)
  “骚坛径院”里,徐正端老人给学生们讲授屈原文化。传承,寄希望于下一代。

  风骚的骚坛

  他们不是什么诗人,在大山中,卷起裤腿就是一个典型的山民。但他们又吟出了意味深长的诗,在地头,在屋下,劳作之余,三五成群,你一句,我一段,吟诵得有滋有味。

  他们也没有熟读唐诗300首,更没什么文凭,唯一与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就是,他们是屈原的后人,在峡江这块普通的山洼中,有着祖先留下的文化沉淀。

  秭归乐平里,屈原的诞生地,几十位地道的农民借先人名作《离骚》之光,取名骚坛诗社,一下子竟然风骚上百年。

  读骚坛诗社社员写的诗,你可能觉得“土”。如:“一卷离骚百代师,江山长萃屈原祠;弘扬爱国爱民志,正是沧桑遇盛时。”“男女老少歌接歌,乐平到处喜新禾;暖风吹得游人醉,遍地秧苗漾绿波。”“大夫许国抱贞忠,历代诗家崇楚风;天上无星不拱北,人间有水尽朝东。清醒师范流光远,求索精神化被隆;一任沧桑多巨变,三闾正道岂终穷。”

  ……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些诗是乐平里人民对屈原的缅怀,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

  现存的骚坛诗社社员们自己创作的4000多首诗词,也可以说是民间活态文化的形象纪录。如此说来,与诗词不搭旮(沾边)的山民们,在不自觉中成了民间活态文化的创造者!

  没有什么奇怪的,诗歌的创作无非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2000多年来,每逢端阳,秭归人民都用包粽子、划龙舟、挂艾叶、插菖蒲、饮雄黄酒等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表达他们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在一切具象的形式仍无法表达心中情感时,“咏歌之”就自然而生。以诗抒怀,纯朴的屈乡人民用诗歌让屈原永生。

  有诗人说,这些“泥巴诗”虽未经雕琢,但充满了原创之美,它没有刻意地矫情、华丽,有的是山泉般的清澈与纯朴,有的是发自内心的对屈原精神和屈原文化的一种敬仰和传承。

  随着大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诗社一时遭遇了后继无人的困境。他们为此忧心,在学生中普及屈原文化,把希望寄托于后一代。

  同时,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宣传、出书、建馆,积极扶持骚坛诗社的发展。

  我们祝愿,骚坛风骚逾万年。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最早源于吴越,是吴越人祭祀龙的节日。近代学者认为,端午节和屈原连在一起是一种巧合。屈原于公元前278年投下汨罗江,恰好是端午节这天。屈原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2000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中国民间缅怀屈原的专用节日。

  屈乡人民吊屈原

  屈原诞生在湖北秭归,人们称秭归为屈乡。秭归人民对屈原的缅怀之情要重于其它任何地方,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它地方。

  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到了“头端阳”,人们开始包粽子,吃大蒜,喝雄黄酒,挂蒲艾。在“大端阳”,各家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这种热闹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末端阳”。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