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00余专家学者齐聚重庆论发展(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07:10 重庆时报
100余专家学者齐聚重庆论发展(组图)
陈啸宏

100余专家学者齐聚重庆论发展(组图)
萧庆伦

100余专家学者齐聚重庆论发展(组图)
与会者纷纷向福格尔教授索要签名

  本报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2005年会昨日在重庆召开,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福格尔、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茅于轼等在内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及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到会,大家就“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及“人力资本与环境”等议题进行了演讲和探讨。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等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上,王鸿举说:“目前,我们正以致力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目标进行着认真的思考……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全球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理论审视研究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的这次年会,必将为重庆的企业单位、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分享国际、国内权威人士在人力资本领域方面的全新概念和宝贵的经验,解决我市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的重大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经济转型期,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教育问题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要的公益事业。教育部决心在2007年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其中应当有一半以上进入中等职业教育。”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透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增加到71.4岁。

  下午,福格尔、黄奇帆和经济学家萧庆伦分别作了相关的主题发言。

  年会·发言

  王鸿举:人力资本投资着眼于创新

  “不仅重视文凭,而且更重视与文凭相应的创新能力。”昨日,在中国留美经济年会上,重庆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以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目标,联系本届年会的主题对我市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出了四大观点:

  其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在我市2004年的数据显示,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在整个消费结构中占了15%以上,而且还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其二,人力资本投资要着眼于培育创新能力。王鸿举表示,创新能力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知识,新的劳动技能。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之下,具有创新能力就意味着能够脱颖而出,就意味着能够抢占先机。应试教育应进一步向素质教育转变。

  其三,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的人才。既需要专家学者、管理人才同时也需要技术工人。目前,我市有300多万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和超过70万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也正是因此,我市工业才得以连续6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其四,为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创造条件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王鸿举表示,目前,我市拥有30多所大学和270多所中等职业技能学校,并且我市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每年免费培训20万人,这些都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在竞争力。

  黄奇帆:重庆经济结构发生三大变化

  昨日,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表示:重庆目前发生的飞速变化,不是量的变化,而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直辖以来,农业占比从8年前的24%下降到14%;工业占比从8年前的34%增加到44%;而第三产业则保持在42%的水平上,8年来基本不变。这说明我市已从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发展变化得很快。

  二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作为中国内陆的一个老工业基地,它原来是国有经济、计划经济比较重的地方。在1997年,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成分占75%,私人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占25%;现在私人、民营、非公经济比重占46%,纯国有的经济比重占35%,中间是混合所有制的比重。所以,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是城市结构变化。黄奇帆指出,我市是典型的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一个直辖市。8年前,城市化率仅占全市人口的28%,农村人口占72%;而目前城市人口已占到43%,农村人口下降为57%。如果按这个数率再过8年,重庆将有接近60%的城市人口,再到2020年,达到70%的城市人口,这就会形成一个大都市连绵带。

  黄奇帆还透露,预计到2010年,我市将有1.5万千亿左右的投资,GDP将达到5千亿左右,财政收入达到1000亿以上,工业销售值接近1万亿。

  陈啸宏:健康投资会带来巨大收益

  昨日的开幕式谈到健康与经济的关系时,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表示,健康投资本身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陈啸宏谈到,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在8个发展目标中有5个目标直接或间接与卫生相关。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议程”,重申了“投资于人民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个重要观点,国际社会已经将卫生放在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中心位置,因为健康投资本身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在低收入国家投入660亿美元资金用于基本医疗服务,每年就会带来3600亿美元的经济回报,健康投资是最划算的投资。

  年会·建议

  三模式助重庆实现环境经济双赢

  环境与经济如何实现双赢,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一个令重庆人头痛的问题,在昨日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论坛上,来自中国农科院资源环境经济研究室的朱立志主任表示,可以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三种模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减量化模式: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投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出。要采用这种形式,首先必须达到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利用率,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目前生产中对许多能源上的利用,往往是投入过多,但利用率非常低,在造成了巨大浪费的同时,也形成了大污染。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则可以采用较新型的生产资料和技术,如在农业上的生物农药,能源上的风能、太阳能等,这些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了经济、环境双赢。

  再利用模式:通过加大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利用废弃物从而减少它的形式,在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又增加了可利用资源,实现了生产经济的发展。

  例如:德国在汽车制造业上,有些汽车采用植物纤维做外壳,不仅在重量上有所减轻,减少了燃油的消耗和对大气的污染,在利用废弃物节约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再循环模式:主要是通过利用已经完成使用功能的废弃物品,或是生物上的一些东西进行再生产,通俗地说就是利用垃圾或生物,在减少垃圾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对其再利用产生财富。

  例如:存量粮变质后,其实可以利用它去生产酒精,变质的油料可以加工成生物润滑油或生物燃油。重庆以前曾出现过将变质的水果倾倒进江河造成水质污染的情况,其实完全可以将这些变质水果或蔬菜转化为肥料。

  年会·对话

  政府应扮演管理角色解决看病难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昨日上午,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的开幕致辞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共鸣。“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部分医疗机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牟取暴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曾出任美国尼克松、卡特、克林顿三届总统社会医疗保险政策顾问的萧庆伦指出。

  45%城市居民没有医疗保险

  当前我国将近50%的患者应该就诊而未去就诊,近30%的患者应该住院而未去住院;将近45%的城市居民和80%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正直接面临着重大疾病的经济风险。昨日,陈啸宏在年会上发言称,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很不健全、卫生服务体系也很不完善,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公平性等方面急需改善。

  部分医疗机构牟取暴利

  萧庆伦指出导致“看病难”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医疗机构在牟取暴利。他认为由于中国的许多医疗机构走的是市场化道路,这导致这些医疗机构成为了一种营利性的企业,许多医生则成为了企业家。这个现象的结果就是医疗机构在诊断病人和治疗病人时抬高价格。另外,许多医生为了“创收”故意给病人多开药品甚至出现暗示病人送红包的现象。

  应有严格的执行机制

  萧庆伦称,中国应尽快建立一套合理的收费标准,并通过一个严格的机制来执行这个标准。萧庆伦认为这个标准应该以医疗机构在诊断和治疗中所花费的劳动来计酬。萧庆伦同时指出,政府应该在医疗改革中扮演重要的管理角色,不能任凭医疗机构的市场化。“在管理中,一定要有一个严格执行机制。”

  年会·访谈

  福格尔:重庆正在飞速前进

  《重庆时报》:您对重庆的印象如何?

  福格尔:在来之前我就了解到,重庆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是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重工业发达、特别是微型汽车业。到重庆之后,我觉得这座城市充满活力,推开窗,似乎都看得到它时刻在飞速前进。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10多年的时间,我个人认为它这样的速度还能保持20~30年,甚至更久。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发展也绝对不可能滞后。

  《重庆时报》:重庆是一个著名的工业城市,但同时又拥有众多的农村人口。您对这样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建议呢?

  福格尔:对于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村人口,应大力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水平,整个城市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当然,我认为重庆市政府和重庆的经济学者们对这个城市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完全有能力引导这个城市走向光明的未来。

  吴启迪:重庆教育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前列

  发展职业教育解决贫困家庭现状

  《重庆时报》:我国如何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

  吴启迪:教育部决心在本届政府(到2007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其中一半以上要进入中等职业教育,而这部分青少年主要来自我国广大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从而增大他们的就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

  重点实施“211”及“985”工程《重庆时报》: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发展?

  吴启迪: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人们说大学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我国正在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我们要先建设100所左右的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和30所左右的高水平知名大学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重庆高校学科布局非常全面

  《重庆时报》:请您谈谈对重庆高等教育的看法。

  吴启迪:重庆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政府对教育也非常重视。而且不仅是高等教育,重庆的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在西部地区也是位于前列的。就重庆的高等院校而言,我熟悉的就有重庆大学、医科大学、邮电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等,从学科的布局上非常的全面。而作为“211”工程的重庆大学更是实践了作为社会中心的功能,这次更是走出学校承办这个国际论坛,通过论坛建设大学的品牌。

  年会·说法

  王鸿举:年会切中当前实际

  昨日,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5年会后,重庆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说:“这次年会切中当前实际,讨论的都是当今的热点问题。”此次年会的主题为“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年会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王鸿举表示,我市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重要的是要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使重庆经济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此次年会,不仅要从认识上更要在实际中切实解决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转化,实现人、自然、环境的健康、协调发展,以更好地促进重庆经济健康发展,实现重庆经济的可持发展。”

  黄奇帆:高规格论坛将更多

  “这样高规格经济论坛将越来越多。”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5年会”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优势将更加明显。

  黄奇帆表示,此次会议不仅可以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让重庆和世界接轨,而且很多世界各国的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可以让世界了解重庆,领略重庆的风土人情。另外,论坛上著名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必定会产生激烈的火花,这对重庆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

  黄奇帆透露,仅今年,我市召开的、或即将召开的这种世界性高规格经济论坛就共有5次,而在这5次高规格的经济论坛中,就有两次邀请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重庆举办这样高规格的经济论坛将越来越多。”黄奇帆表示。

  专家:不收借读费值得推广

  昨日下午,在“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参与”专题讨论中,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秀林,对重庆正在进行的农民工服务试点中农民工子女不收取借读费,同样享受国家“两免一补”的做法大加赞赏。

  张秀林目前正对四川、湖北、陕西、浙江等9省农村基础教育进行调查研究。虽然国家目前已经开展了免学费的试点工作,张秀林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张极力提倡在对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采取全部免费的形式以外,政府还要提供相应的补助。

  张秀林非常赞赏重庆正在进行农民工服务试点,对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采取优惠政策,进城民工子女享受国家“两免一补”的待遇(“两免”: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免交杂费。“一补”:按照每生每天1元的标准,补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生活费,全年按240学日计算,每生每年可获240元的补助),而且试点中对他们不再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只按义务教育阶段的正常标准收费,这种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

  年会·花絮

  最多fans——福格尔

  在昨天重量级经济专家云集的大会现场,只有一位专家受到“特别礼遇”,在会议间隙被众多“粉丝”团团包围。他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福格尔。尽管和大多数人语言不通,这位在经济学界德高望重的学者还是非常亲切地一一满足大家索要签名的要求。直到工作人员出面干预,“粉丝们”才不甘心地散去。一位见多识广的资深媒体人士在索要了福格尔博士两份签名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其中一份是给他儿子的。

  最低调———茅于轼

  会议休息时间,记者在现场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上前询问后确认是并未在大会名单上出现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

  茅教授称这次大会他将不会参加讨论和作演讲。当记者请他就一些经济问题发表看法时也遭婉拒,他来的目的只是为了与CES的成员们见面,前天晚上已在历届主席圆桌会议上作简短发言,今天将离开重庆。茅教授表示,如果有时间,他也许会回母校重庆南开中学看看。

  最郁闷———英语盲

  由于参会的经济学家们大多有留学背景或就是外国人,英语成了昨天大会的主要语言。这让不少英文不过关的与会者们狠狠地郁闷了一把。上午的开幕式和主题发言在同声翻译的帮助下,“英语盲”的参会者尚能应付;下午进行的16个分组讨论中,只有两三个是中文论题,不少本想“取经”或“挖猛料”的学生和媒体记者们尽管有论文原稿在手,还是在学者们滔滔不绝的英文面前很丢脸地两眼一抹黑。若干人会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发誓!从今天起苦练英文!”

  最隐蔽———志愿者

  昨日,对研讨会兴致高的不仅是专家学者,还有很多学生慕名而来。记者发现,各研讨小组所在厅里,不时有学生模样或穿着承办方统一工作服装的年轻人推门进来。位置坐满了,还有不少人站着听。

  据重庆大学工管学院一位姓潘的同学说,本来他们是没有机会见到这些世界顶级的专家学者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老师负责此次年会的会务,他们就自愿做志愿者来为专家们服务。“不仅在接待时可以跟他们简短交流,还可以溜空跑去听听讲座。”潘同学的一番话,显然他也预备忙里偷闲“取取经”。

  最麻烦———旁听者

  在昨日的会场上,专家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见解,讨论十分激烈,而参会者也毫不含糊,一旁听者接连在两个会场上,就专家提出的议题,誓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为节约时间,会议主持人只好要求其下来再探讨。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特别报道组采写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