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富人穷日子——透视都市“新贫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09:05 南方日报

  当事人说

  文/一良

  引言

  马太福音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都市“新贫族”无不把这句话当作心灵的指引和消费原则,并身体力行着。

  “新贫族”,在一般人眼里绝对不是穷人,他们每月都能拿到5000元以上的高薪,但常常还要靠借债度日;他们住在每平方米近万元的豪华公寓里,却要为自己的下一顿而发愁;他们可以连续几天泡方便面,但不能不买上万元一个的路易·威登手袋……他们挣得不少,花得更多,经常没钱,经常借钱。有钱时俨然就是奢侈的款姐、款哥,什么都敢玩,什么都敢买,没钱时便一贫如洗,艰难度日。这,就是悄然诞生的都市“新贫族”。

  景璐(某银行计算机专管员,32岁,研究生毕业,高级经济师,月收入接近5位数):

  昨天,我没掏一分钱就买下了价值4000多元的一套名牌夏装,是用信用卡透支买来的。我拥有银行金卡,透支额比一般人高。现在银行贷款利息这么低,每月信用卡的透支利息不抵我绩效工资的零头,何乐而不为呢?我是银行人,向银行借钱天经地义,其实,跟谁我都敢借钱,朋友、亲人、同学都可以成为我的债主,但我保证有信用,而且有很好的信用。

  许多人都听说过中国老太太和外国老太太的故事,外国老太太从年轻开始超前消费,敢花未来钱,生活虽十分紧张,但却充实而快乐。至死恰好把银行的各项贷款都还清,没让自己的信用沾上污点。而那位和我老爸一样从年轻起开始定期储蓄的中国老太太,一生劳碌,省吃俭用,病痛缠身,虽然给子女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可生前却几乎没享受过什么。我可不像那个中国老太太那样,否则,到这世上转一遭所为何来呢?

  邱小姐(25岁,SOHO一族,月收入7000元):

  各种流行的场所我都爱去,不因为是赶潮流,而是它们非常合我的口味。赚钱无非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既然这样消费能让自己开心,何乐而不为呢?同事叫我“月光仙子”,就是“月月花光”。月月花光又怎么了?李白不也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吗?金钱不是万能的,它买不到爱情,买不到友谊,买不到幸福。但可以买到性质相似的代用品。买不到爱情,可以买到喜欢;买不到友谊,可以买到陪伴;买不到幸福,可以买到快乐。

  阿兰(26岁,珠宝公司部门经理,月收入5000元):

  我是不折不扣的新贫人类,每个月吃、住、交通的费用能省则省,加起来也就2000块左右,其余都花在泡吧、聚餐、打扮上。钱包里虽然有两张银行卡,但那是用来领工资和奖金的,每个月只提剩三五百元,为手机、水电、有线电视交费。不储蓄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想对自己好一点,比如和朋友泡吧、聚餐,舒解工作的压力与紧张感;花大价钱买一件心仪的衣服,让自己开心。只要开心,过几天紧日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钱涌(在私企供职,25岁,月收入4000元左右):

  有人看我花钱的时候大叹我是“款姐”,但我自己知道,等不到月底,我就会为没钱度日而艰难生活。有人说,我是在折腾钱,没错,挣钱不就是为了折腾吗?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花钱早已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了,花钱还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李菊(导游,某外语学院毕业,29岁,月收入很高但不固定):

  我现在仍和父母住在一起,除了拿出一部分收入给父母作伙食费之外,剩下的我都花个精光。我老妈经常指着鼻子抱怨我身上有10元钱就敢“打的”,好像有10万元似的。有10元“打的”为什么就不能像有10万元一样生活呢?既然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过一种高质量的生活,那么就应该趁着还年轻的时候好好享受生活。

  有人把我们的举动称之为人生观跟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或是没有完全形成状态下的幼稚,可是我们自成一派的时尚、消费、交际关系,让我的父母私下里也不得不羡慕。我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我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明白自己的力量。

  专家意见

  王斌(某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一般人对“新贫族”之所以敢于“贫”不理解,因为他们不知道“新贫族”的“贫”永远只是暂时的,他们能做到有借有还,正如景璐所讲他们是有信用的。他们其实是一些绝对聪明的人,他们的“贫”是建立在自身的能力之上的。

  “新贫族”已经形成了他们固有的特征:率性自由的生命追求,不受任何羁绊的生活原则,信奉快乐就好的人生哲学。有钱就花,没钱就借;不理会人情世故,对经营人际关系不看重,说话做事,全由心性。

  齐向前(社会学者):

  “新贫族”是城市的一种时尚病,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不爱任何人,只爱自己,不去承担应有的责任,到最后伤害的也是自己,他们的那种完全“另类”的生活方式,是彻底的物质主义倾向。

  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敢于“贫”的风气已经传到了学校,在一些孩子身上开始“生根发芽”了。我那16岁的儿子虽从不计较吃和穿,但他却舍得倾囊而出来添置打球的“行头”,过年给的几千元压岁钱根本就坚持不到年中,他的原则是“我好歹总能成为球场上的焦点!人只有不断‘追逐’才有活力。”但他没有钱,于是紧盯着我的钱包!我们这一代人当年的工资每月只有四十块钱,除了孝敬父母、贴补家用外就所剩无几。可我们的孩子就不一样了,这些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消费观念与我们迥然不同。拥有一双1000多元的乔丹鞋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并不稀奇。越来越开放的经济社会,使这一代孩子没有资讯封闭的苦闷,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历史负累。独生子女的特殊背景又令他们享受到了家庭的万千宠爱。“很少挫折”的成长背景,造就了“自我为大”的风格。我真是不敢想象,如果这代孩子都成了“新贫族”,我们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

  本版图片为本报资料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