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时评:不了解国情 人文教育少了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16:20 人民网

  不久前,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温家宝总理给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的亲笔回信,对清华学子李强的农村调查报告《乡村八记》给予了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从报上读到有关报道时,笔者正在香山参加一个会议,主题是“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于是,李强的报告与会议的讨论就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现行的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什么样的人文教育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李强的调查报告告诉我们,除了读书、读经典之外,了解国情,了解当今中国的农村更有着极为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

  近年来,市场经济浪潮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的大学教育,大学的课程、科目的设置发生了变化,学生们选择知识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培养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忽略了学生对中国实际,特别是中国农村的了解,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的严重偏差。正如一位学者在发言中所讲,当我们的教育严重脱离中国农村的实际,它也就脱离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许多人都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西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英语底子要比汉语更扎实,掌握的西方学者创立的各类学科的理论要远远超过对中国国情的了解。长此下去,我们失去的是什么呢?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在递交给讨论会的发言提要中写道,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

  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三农”问题应该是大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的意义要远远超出坐而论道和读死书、死读书。钱先生告诉笔者,他退休后鼓励和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参与新农村建设。有位学生去内蒙古一个月,没有洗过一次脸;还有几个女同学在农村生活时共盖一床被。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也没有受过这样的苦。钱先生认为,这就是成功,即便他们今后不会再去吃这样的苦,这段经历也会让他们永生难忘,让他们对中国的农村有一份不同过去的感情。

  中国有8亿多农民,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终还要靠农村实现现代化。恰如李强在调查报告的结尾所写,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我们所谓的现代化将永远是观念上的现代化,一种局部的现代化。不了解农业、农民、农村,就是不了解国情,也只有在了解“三农”,了解国情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建立中国当代青年所需要的人文精神。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在发言中说得好,什么是人文精神?关注“三农”问题就是人文精神。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文教育。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