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何有那么多人想买“人民公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00:14 红网

  北京的一帮骗子,为牟取暴利,居然敢冒充中央文献出版社,四处发送函件,称只需交纳3600多元,就能把事迹收入《人民公仆》一书中。据了解,这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骗局,竟然已经至少骗了十多人,并且,中央文献出版社每天都能接到许多相关的查询和举报电话。(6月26日《北京青年报》)

  一个并不高明的骗术何以能骗倒这么多“人民公仆”?笔者以为原因至少有二: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着花钱买荣誉、买政绩的社会环境,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二是部分干部特别看重个人形象展示,并且这种“展示”能够在政绩考核中屡屡奏效,否则,这些“人民公仆”也没必要拿钱打水漂。

  幸运的是,这只是一个虚假编辑部的虚假函件,警方可以理直气壮地予以查处,那些“受害者”似乎也可以义正词严地斥责骗子“胆大包天”。但笔者斗胆问一句,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党政机关报刊编辑部或者真是上级机关的话,那些“函件”会不会继续起作用呢?警方会不会“看在上级机关的面上”网开一面呢?

  其实,答案不难找到。“函件”起不起作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看发“函件”的是什么机关、什么人;另一方面就要看接受“函件”的人会不会执行。当然,要想让函件起作用,发函件的机关必须有特权,普通老百姓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北京的这帮骗子恰好抓住了这一点。中央文献出版社是什么单位,在这个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上收录自己的事迹意味着什么,党政干部们心里都很清楚。有了这个“令牌”,行起骗来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当然,对于那些想当“人民公仆”想疯了的党政干部而言,他们即便怀疑有可能步入骗局,但一想到有一丝希望被中央机关的出版物“歌功颂德”,并且有公款报销,他们仍然会报着侥幸心理“愿者上钩”,只是卤莽者会毫不犹豫地交钱,而谨慎者会先朝中央文献出版社打电话咨询一下。他们相信:中央文献出版物的公信力和“人民公仆”的至高荣誉,所能带给他们创造的价值远远不止那3600元钱。

  这虽然只是个案,但也反映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谁都知道金钱买不来“人民公仆”,也都知道政府部门花钱搞形象工程是明令禁止的。但是,翻开各地的报纸,政府部门及个别领导的形象宣传仍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原因就在于不少地方干部迫切想打着“人民公仆”的旗号向上级考核部门和监督部门表功,加上个别媒体缺乏对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和形象广告的自我约束,监督部门监督管理不严,政绩考核时过分注重形象工程,这就在无形中纵容了不实之风和个别媒体对公信力的滥用和寻租。

  冒充一回党政机关并不可怕,可怕的则是扎根于公众心目中的权力欲望和官本位思想。而要想从根本上铲除这种特权思想滋生的土壤,就必须从法制建设和严格制度入手。只有执法部门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法必严,监督部门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制度实施有效监督,消除地方官员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心理,才能从根本上堵住上级机关的“函件”,冒充者才无机可乘。(稿源:红网)(作者:刘克军)(编辑:杨国炜)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