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笔大郑州之二十五 “风味极不浅” ——游巩义石窟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05:3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雪汀

  去年深冬,我去访巩义石窟寺。

  一进大门,眼前蓦然一亮:金镶玉雕,一树腊梅粲然绽放于庭院的寒风之中。我一下子想起了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寥落古行宫的寂寞宫花,驿外断桥边开无主的梅花。

  石窟寺的腊梅如果有灵性的话,定会缅怀一个辉煌的昨天。她植根的这所寺庙,有过宏伟壮观的庙堂宝塔,虔诚礼敬的善男信女,有过皇帝的龙辇、商贾的舟船,千年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然而,如今这株腊梅守候的,却是阒寂无人的衰败寺院。

  门前的伊洛河和远处的黄河水,呜咽着,庙后的邙山,山风呼啸着,与这株腊梅为伴,交谈着对时空轮转、岁月交替的感悟。

  石窟寺兴起于北魏。北魏宣武帝“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建了这所寺,时称希玄寺,被誉为“海内名区、巩境佳地”。

  如果把大同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第一期作品来看,那么北魏迁都洛阳修建的龙门石窟可算作第二期作品,这样,巩义石窟寺便理所当然地算作北魏第三期作品的代表作了。

  鲜卑族的魏孝文帝、宣武帝父子,是中国历史上倡导改革、很有作为的两个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他们改胡姓为汉姓,穿汉服,说汉话,胡汉通婚,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兵燹连年的北中国,营造了一时的昌盛安定。他们父子深知宗教与文化对“皇图永固”的巨大作用,竞相在中原一带大兴塑佛建寺之风。

  石窟寺,就是这股强劲之风给刮起来的。

  我访石窟寺,不为探幽,不为寻梦,主要是冲它的石雕艺术去的。

  巩义石窟寺现存石窟5所,千佛龛1个,小型佛龛255个,摩崖大像3尊,共有大小石像7743个。论规模、气势,较云冈、龙门自然逊色,但论其精致玲珑,美轮美奂,恐有过之。巩义石窟在构造上,多有中心塔柱擎顶柱地,这与中国各著名石窟中的穹顶藻井,大不相同。想来,与材质为砂石有关。工匠们匠心独运,起擎顶作用的石柱,于是被佛、菩萨的庄严,力士、神王的怪异,飞天、莲花的曼妙装点了起来。

  佛、菩萨,原本是异国人,又远在天国,人们在内心深处是敬而远之的。为了在凡人通向佛的“心路”上搭桥,这里,把通常的伎乐飞天变成了伎乐人,不让他们在天上飞,而是在壁角立,组成了一支声闻于天的交响乐队。凝神欣赏演出的佛爷,也一改深目高鼻、秀骨清癯的洋面孔,而为天庭饱满、地角方圆的中原人模样了。细观石雕的各类刻画,率由细腻变简约,由形似而神似,开始透出中国绘画的韵味了。

  石窟寺里,弥足珍贵的,是帝后礼佛图。乍一见,我便怦然心动。这是我少年时代在历史课本上便见过的呀!洛阳宾阳洞那幅礼佛图,早在解放前便被外国帝国主义分子窃走了。庆幸巩义石窟为我们的民族保有18幅礼佛图,其中15幅基本完好。有的图皇帝是中心;有的图皇后是主人。主人身后,大臣成排,嫔妃成群,前有僧人引导,旁有侍女搀扶,主人则仰着高傲的脸,迈着款款的步。

  真难为那些无名匠师了,竟能在威严中逸出谦恭,从排场中透出虔敬。

  寺中盘桓半日,回到腊梅树下,已是薄暮时分。这株幽梅,全不顾云幕低垂,只管沐着洛河的风,汲着黄河的水,承着邙岭的露,蕊寒香冷,怒放着。她扎根的这块土地的底蕴,是太丰厚了!

  也许寂寞正是石窟寺的造化。寂寞,使它得以晦其光而保其璞,留待真知音者来赏鉴。

  宋黄庭坚题腊梅诗云:“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引喻来咏石窟寺和寺里的腊梅,应是很贴切的。责任编辑:任远飞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