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主题口号发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08:51 新华网

  崔伟 摄

  2005年6月26日晚8时15分,中国首都北京,工人体育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在这一刻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震撼了亿万民众的心。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13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希望与梦想、和平与友谊、奉献与欢乐、参与和公平竞争;这是13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发出的真诚呼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将更加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拥抱世界;这是13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表达的美好梦想:共同创造一个和睦的社会、和平的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球……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发布表示祝贺,他说:“奥运会用体育来促进和平、增进了解,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北京奥组委提出的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抓住了这一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国际奥委会对此感到欣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十分喜爱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他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口号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共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的心声。”

  创造一个令世界振奋的口号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授予中国北京。从这一刻起,中国人肩头多了一份光荣与梦想: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面向全世界创造并叫响一个出色的奥运会主题口号。

  还在申办奥运会期间,“新北京,新奥运”,让全世界看到了北京与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巨大进步,看到了北京与中国的庄严承诺和美好追求,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心,也打动了奥林匹克大家庭和全世界人们的心,为北京申奥成功作出了贡献。

  同样,近几届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比如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的“永远的朋友”、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的“点燃心中之火”、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的“欢迎回家”等,都对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树立主办国的良好国际形象等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为创作一个同样让世人惊叹的主题口号,2005年的第一天,北京奥组委正式开始向全世界公开征集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并明确提出了应征口号的要求:一是高度概括“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突出“人文奥运”;二是简洁明快,响亮有力,易记上口,便于视觉表现,富于情感色彩,能够打动人心;三是中文和英文口号要使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四是在表现本届奥运会理念的同时还要表现奥林匹克永恒的价值观。在公开征集的同时,北京奥组委还邀请奥运、社会、体育、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专家,重点创作一批候选口号。

  从这一天起的一个月时间内,负责口号征集工作的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成了最繁忙的地方,咨询电话、邮寄信件、电子邮件等不间断地从全北京、全中国、全世界的各个地方涌向这里。2005年1月31日,是征集口号的最后截止日期。这一天,负责接收应征口号的电子信箱容量“唰唰”地往上冒,临近最后截止时刻——下午5时30分,信箱终于不堪重负而瘫痪了。

  经统计,在整一个月时间内,北京奥组委2008年奥运会口号征集办公室共收到电子邮件10123封,邮寄信件10038封,应征口号总数达21万条。

  2005年春节前后,北京奥组委组织专家等对征集到21万条口号分两次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评选,第一次从21万条中挑选出800条,第二次从800条中又挑选出100条。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专家研讨并听取各方面意见,提出了10条备选口号。

  对这10条口号,北京奥组委多次组织国内外语言、奥林匹克、文化、新闻传播等各方面的专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从用词、立意、语感、翻译、情感色彩等各方面对这10条口号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细微的分析。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和研究,精心修改和润色,最后提出了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

  2005年6月9日,这一口号在北京奥组委第54次执委会上最终获得通过。

  集体智慧的结晶

  采访中,记者翻阅来自全世界尤其是全中国各地的邮寄信件,看着那些有着各自理解的口号,这些创作者年龄、职业、民族等各不相同,作品的水平也高低不一,但他们都用自己的笔书写着内心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无比热爱,对2008年奥运会的美好期待,对北京和中国的坚定信心。

  北京首都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京开高速管理公司狼伐站的134名员工集体参与了口号征集活动,表达他们对2008年奥运会的一份炽热之情;北京市海淀区刚满两岁的冯暻鹏小朋友请爸爸妈妈代笔,给奥组委送来了自己的应征口号;山东省文登市的吕跃宏夫妇和女儿吕妍一起,为奥组委寄来了38条口号;广东省佛山市二中团委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了奥运口号征集活动,全校同学共创作了137条口号,希望以此“宣传奥林匹克精神,为北京奥运会贡献力量”……

  创作者不仅覆盖了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市和港、澳、台地区,还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古巴、巴西、挪威等世界各地。应征口号除使用中文、英文外,还包括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种。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张明认为,“征集活动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民意调查”,征集到的21万条口号虽然没有一条与最后确定的口号完全相同,但其中不乏构思新颖、词句优美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这些作品整体所体现出来的对奥运、对北京、对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与期待,都对创作并确定最终的奥运会口号起到重要的启示与导向作用。

  口号的征集与整理、分析与评选、修改与润色过程,更是一次集思广益、升华提高的过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最先也提出过一个口号:“雅典,长城”,还专门就此绘制了一幅图,但当时的思维就不够开阔,总是围绕着长城转。后来,看了许多其他口号,并多次参加了研讨,视野更开阔了,理解更深刻了,认识更提高了。“就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在口号创作中,我们不仅要考虑中国能给世界提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世界希望中国提供什么。”

  不仅是大的立意和内涵,就是小的词语和语感等,也经过了无数次碰撞、交锋与论证。比如对“未来”与“梦想”的分析,专家们在深入研讨后认为,在英文中,“未来”是一个缺乏力量、含有不定因素的中性词,因为未来可以美好,也可以黯淡;而“梦想”就是未来,但比“未来”更有力量,而且可以直接形成人的心理与情感关联。这对最后选择“梦想”一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次次字斟词酌,一次次反复推敲,一次次完善提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凝结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和无数国际友人的努力,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参与了口号征集、评选、修改、审定、通过全过程的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深有感触地说。

  建设更加和睦和平和谐的世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口号必将再一次震动世界!”一直关注并直接参与了2008年奥运会口号创作全过程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先生感慨万千。他说,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现在,早已不再仅仅是希腊的,也不再仅仅是欧美的,而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盛典。2008年奥运会口号超越了北京与中国,也超越了奥运会本身,从全球的视野、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会,展望未来,表达了中国对世界与未来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全世界共同努力,实现创造一个和睦的社会、和平的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球的梦想。“站得高,看得远,这是中华民族和13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非常理想、近乎完美!”谈起获知口号的第一感受,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用这样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十分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将现代北京和中国的宽广胸怀及其对世界和未来的理想追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既有中国特色,又含国际意识,还富于动感与时代感,“很难再找出比这更合适的文字了!”

  国际奥委会专家布莱德·克普兰德先生毫不吝啬他对口号的赞美:“我非常喜欢这个口号。它非常简洁,上口易记,具有奥林匹克特色,在很全球化的同时也极具中国特色。”他认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与“舞动的北京(北京奥运会会徽中文名)”有一种相同的蕴意:全世界将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起舞。“这种内在的联系对于北京奥运会下一步的形象景观设计开发和推广具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飘扬全球的五环旗,使“同一个世界”拥有了同一面旗帜,同一个节日,同一种亲情,“同一个梦想”。在2008年8月8日,当奥林匹克圣火在东方古都北京熊熊燃起时,中国将邀请全世界共同参加这一和谐的庆典——为欢乐与和平,为实现人类对未来共同的梦想而起舞!(本报记者王建新)(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