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再造”券商:拯救与淘汰并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0:27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同一周内,银河证券得到中央汇金公司的注资,申银万国和华安证券得到央行的再贷款,12家创新试点券商得到再贷款,而民安证券、五洲证券继续被关闭

  南方证券造成的那刻骨铭心的伤痛暂且先忘记吧,面对哀鸿遍野的证券业,央行再也无法袖手旁观了。

  “你需要贷款吗?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提供。”1987年10月,美国股市遭遇重挫,美联储承担了证券市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今天,中国人民银行充当了这一角色。

  6月12日,央行网站公布了一条消息,央行有关部门研究了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提出的再贷款申请。这两家公司经营基本正常,但存在流动性困难,央行有关部门正在请示,拟对这两家证券公司给予再贷款支持。同时,愿意为12家创新试点券商提供贷款支持。而首批的资金总额度达到200亿元。

  6月14日,一则传言再次被高调证实:银河证券公开宣布中央汇金公司将会注资银河证券,规模待定。

  因爱之名?

  在证监会逐渐背负“只会关证券公司”指责的时候,央行适时地出现在其身旁。这一次央行带来的是白花花的银子,是来拯救券商的。银河证券的一位内部人士直言,“这对整个市场来说肯定是好事情,政府也给予肯定,也说明政府没有放弃券商。”

  从2003年开始动议的券商注资,终于走到了分娩落地的一步。深圳一家证券公司研究券商的研究员指出,对于注资问题,政府一直都犹豫不决,其间的争论也很多。直到现在也有人士质疑这又是一次全社会为券商坏账埋单。

  “汇金注资不能看成是央行最后注资。汇金虽然与央行渊源很深,但它还是市场化的运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教授向本刊表示不同意上述说法。

  6月16日下午,央行金融稳定局召集7家券商座谈。座谈会由金融稳定局局长张新主持,这次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券商再贷款事宜。据了解,央行金融稳定局下面的证券处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另一个重大的操作即投资者保护基金也将由稳定局牵头来做。

  据有关人士表示,再贷款并非如市场所传言的那样为长期低息贷款,而是期限为一年,但再贷款利率依然没有敲定,市场上流传的则是0.9%和2.2%。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或地区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对于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有权利有义务提供紧急资金援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位教授指出,“其实中央银行只对陷入短期流动性问题的金融机构提供质押性质的贷款,对于已经丧失偿付能力的一般不予支持。”

  虽然证券市场从未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角之一,但目前,证券市场哀鸿遍野,已经关乎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央行出手了。

  排雷营长庄心一

  几乎所有的人谈到庄心一,都会用到“铁腕”这个词。2003年底,庄被调进证监会任主席助理兼机构监管部主任。庄心一在问题券商的查处过程中功不可没,自他主管机构监管部以来,关闭撤销的证券公司已经达到十几家,为市场起到一定的排雷作用。

  庄心一在主席助理位置上做了一年多之后就被提拔为副主席,升迁表明证监会对庄在券商工作上的认同。而庄心一对券商扶优汰劣的分类监管思路也在央行出面的情况下,由设想变成了现实。

  2004年1月,时任证监会监管部主任的庄心一明确表示,2004年内要建立和实施券商分类管理标准。2004年年底,所谓的63家高风险券商名单传出。时至今日,人们发现名列高风险类4级范围内的9家券商,除了一家武汉证券还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外,其他8家无一例外全部落马。

  据本刊了解,证监会已经对大部分券商进行了评审,扶持谁关闭谁,证监会已经心里有底。所以在股权分置改革推进的关键时期,对券商的处理也开始进入了真正的扶优汰劣阶段。

  证券业洗牌

  2005年6月14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2004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据统计,2004年度114家证券公司股票基金交易总金额73766.62亿元,较2003年增长27%;共主承销股票143家,筹资总金额890.48亿元,分别较2003年增长25%和28%。

  但2004年度114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仅169.44亿元,全行业亏损149.93亿。营业收入较去年减少64亿元。

  而2005年5月的证券业统计数字显示,5月份整个证券业包括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的总收入还不足10亿元!这对一个几万亿的大资本交易市场来说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今年4月份上证所推出了一份与德意志银行共同合作的针对中国证券业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10年后,应该有5~6家券商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券商中的2/3应被淘汰出局。

  这或许不是耸人听闻。在上周,本刊记者对北京一些营业部走访时了解到,在经纪业务这一块,证券公司已经极其艰难,一家十名左右员工的营业部,每天200万元的成交量都算是高的。一位营业部经理给记者算一笔账,结果是营业部平均下来每天都要亏损。而另一家老营业部,去年盈利还在200万元左右,今年半年已经过去,营业部的利润仅3万元。“不是夸口,像我们这样的营业部都这么艰难,其他设立不久的营业部更难以想象。”这家营业部经理直言。

  对比一下2004年年底和2003年年底证券公司的情况,呈现出来的事实令人怵目惊心。据证券业协会公布资料显示,申银万国2003年总资产为306.02亿,2004年就成了200.55亿,国泰君安总资产也从2003年的324.45亿元变成了2004年的188.56亿元。净资产上,海通证券从2003年的89.28亿元锐减到2004年的46.32亿元,申银万国的净资产2003年还有43.47亿元,在2004年的前20位排名中不见踪影,也就是说令人震惊地下滑到10亿元以下。

  在营业收入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总资产和净资产的经营性锐减,成为2004年整个证券业的典型特征。“这反映出证券公司的内部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对整个证券公司的肌体侵害已经可以迅速致命,这是真正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对证券颇有研究的教授指出。

  “其实按正常的经营,即使是市场环境不好,每年亏钱也不过是成本问题,也不至于迅速销蚀掉资本金,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证券公司违规经营的后果已经难以控制。”一家证券公司总裁告诉记者。

  他同时指出,整个证券业主营业务出现的困境,才是行业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也是证券公司发展停顿的关键。

  事实是,从2001年开始,证券公司的经济业务开始逐渐萎缩,在佣金的调低和交易量下降的因素下,演变为亏损。投行业务从2004年8月31日开始长达几个月的暂停,导致很多证券公司在以高额的代价养着保荐人的同时又无事可做。直至今年,投行业务一度陷入停顿,本月证监会再次暂停所有融资行为。目前,据记者了解,很多证券公司都已无太多的业务可做,处境也都非常艰难。在仅靠经纪业务维持的中国券业,“靠”下去的结果是什么?

  在证监会逐步形成的监管体制面前,很多券商最终将走向消亡,分类监管将会成为一个试金石,一个时间表。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洪朝)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