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授收采访费”之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4:12 人民网

  近来,针对外交学院部分教授统一收取采访费的事情,引来各方激烈讨论,支持也好,反对也罢,总之,笔者以为“教授收采访费”绝对不可能扩大开来;即使“教授收采访费”合法又合理地成为普遍现实,那也是将来的事情,至少现阶段不可能实现。但可以明确的是,对这件事的讨论是有必要的,而且,是迟早都要面对的事情。

  在此,笔者不想在收费问题做过多讨论,仅从其他角度来对此进行解读。如果经常读报看新闻就不难发现,现在很多报道中都可以看到“××教授认为”“对此××教授表示”“就此记者采访了××教授”等等,类似的报道都是希望借“教授”这个名头提高报道的权威性,这基于公众对教授学术权威的信任,满足了受众的一定需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现在“××教授认为”这类评价解释信息在媒体的报道中用得有过多过滥之嫌,甚至有些“迷信”教授权威。有些记者不论什么事情,都喜欢采访教授,听听教授的看法,似乎形成了一种“新闻事件+教授评论”的报道模式,轻车熟路,习以为常。甚至有些报道中干脆不提姓名直接用“某教授”代替,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种可能是接受采访的教授自己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另一种可能就是记者根本就没有采访到任何教授,而是自己胡编乱造的虚假信息。

  如果“××教授认为”用得过多过滥,“迷信”教授权威,也会另受众感到厌烦,会降低教授言论的权威度,也就很可能令受众产生对教授的不信任感,进而是对媒体公信力的不信任。近期的《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说,现在有些电视频道也开辟了时评栏目,可发表观点的却都是专家教授,却听不到普通老百姓的声音。观众这样的质疑就是最好的例证。再有,现在媒体之间竞争激烈,记者大都要完成一定任务,有些记者素质不高偷懒冒用教授名义造假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前些天,我班一位新闻学任课教授在课堂上当着众人的面批评指责我班一同学,就是因为这位同学在报纸上发表新闻时,胡编乱造了采访该教授时没有说过的话。这就说明,教授对媒体的采访是很在意的,是要对自己公开发表在媒体上的话负责,谁说了假话不公的话都将遭到公众的质疑,最终导致其权威性减退。哪位教授又想冒这个风险呢?因此,“教授收采访费”后就更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应付之举。

  笔者所在学校的有一位心理学教授,这位近六十岁的老教授是很和蔼很热心的人,她有着丰富的专业学术思想和知识,当然就很具有权威性了。因此,她经常被电视台电台请去做嘉宾,经常要接受报纸记者的采访。然而,无论大事小情、有关无关,无论大报小报、校外校内,都采访她,而她既要教课搞研究,又要主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给学生做心理辅导,你说她累不累。其实,有些时候记者根本就没有必要采访教授听其看法,只要认真的踏实的深入采访,全面客观的做出报道,就完全可以让受众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要知道,新闻最终还是要用事实说话的。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有一位教授表示只接受并不收费,而是选择媒体,只接受《人民日报》等4家媒体的采访。这是为什么?笔者以为,就是该教授认为这4家媒体是权威的,是公信力强的,是可以信任的。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媒体和教授之间需要互相的信任,才能友好合作,互惠互利,最终满足公众的对专业知识观点的需求。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