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惕“热钱炒房”与“逆市炒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00:03 红网

  27日“新华网”载文《谁在说楼市降价没戏,房价还得涨》称,经过加息、提高房贷利率、七部委稳定房价意见等系列调控,一些地区楼市前一段时间已经出现新房价平、涨势趋缓,二手房价下跌、成交量上升,投机炒房降温之变化。但此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负责人却声称:本地房价上涨属“刚性需求”、“房价还没体现我市价值”、“指望降价是误解”、“低价拉起,想降也下不来”。这些话中“话”的意思是:降价没戏,房价还得涨!

  观察此间北京、上海房地产热地,近日房价走势确实令人忧心再起,特别是北京的房价,依旧悄然上扬。地方官员这些话虽然不中听,它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那末,究竟为什么房价走势近来出现反弹?为什么房地产新政遭遇尴尬?据我观察与分析,前一时期已经趋于平稳的房价目前之所以出现变数,有两大因素必须引起各界人士特别是高管人员的严正关注:一是国外流入的“热钱炒房”,二是国内投机者的“逆市炒房”。

  “热钱炒房”在我们视线中曾经比较模糊,人们大多未予重视。其实,这部分钱一直以来都在觊觎中国房地产市场,只是在最近有了比较大的运作。据有关报道称,国际热钱进入我国后,其中大量资金参与了我国房地产的炒作。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比2003年上涨了9.7%。另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资料,2005年一季度,35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平均房屋销售价格上涨9.8%。在吸引外资最多的上海,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达到了19.9%。这一局面,并非完全由国内需求所致,相当程度上乃国际游资所为。有关人士认为,2004年大约有80亿美元的海外热钱投入了上海房地产市场。今年一季度海外热钱占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量的40%。另据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统计,境外资金直接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比重,2001年是16.1%,2002年上升到23.5%,2003年超过了25%,2004年1至11月,境外资金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总量超过222亿元。

  醉翁之意不在酒。观察敏锐的人士发现,“结合摩根士丹利近期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表现,其真实目的在于豪赌人民币升值。”对大摩在上海同时洽购数家写字楼一事,业内人士纷纷做此评价。(6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另一则消息称:继去年收购世界贸易大厦后,国际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已经决定收购浦西原第一高楼——人民广场西侧的上海明天广场,而成交金额将可能达到32亿之巨,而这意味着上海写字楼的最高成交价纪录即将诞生。(6月3日《京华时报》)

  “逆市炒房”是国内炒房者的最新创造。当人们都在规避政策风险时,炒房团成为“还乡团”又回来了!这让国人大开眼界。“现在正是‘吃房’的好时机,到哪个楼盘都能砍价。”6月20日,温州炒房人汪先生告诉记者,本月12日,以他领头的8名温州炒房人,已斥资数千万元悄然拿下南京河西等地200套房子。(6月21日《扬子晚报》)逆市炒房与国外热钱炒房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两者是心照不宣,默契配合。他们甘冒国家房价新政的如此严厉制裁的风险顶风逆行,一定有他们认为值得的地方:既在炒房中赚钱,又可紧跟洋炒家直赌人民币升值。事实上,他们信奉“吓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或者说“大下快上”。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投机。在过去的经济生活中,确实给予那些胆大冒险者以某种成功机率。然而,随着经济法律法规的完善,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投机的成功机率已经大大减小。所以,此番逆市炒房未必会中投机者之意。

  不过,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微言大义”的强信号:国外热钱注入房地产并且与本地投机资本遥相呼应!正是这种投机资本的内外结合,成为眼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反复的背后动因。

  当然,看上去内外资本投资房地产是企业的经营行为,合规合矩,无可指责。实质上,这是国内外企业与中国政府进行的利益博弈。而我更愿意说,这是国内外企业在叫阵政府的管理智慧、应对智慧。而且进一步检讨,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现象,“不在萧墙之外,而在萧墙之内”,在于我们的政策本身有漏洞,给投机者留有空子可钻。所以,各界人士特别是政府高管层严重警惕,不断完善政策,对准“热钱炒房”与“逆市炒房”及时、主动、有力地予以反击!(稿源:红网)(作者:巫继学)(编辑:耿红仁)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