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都模式:省钱 省时 高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06:24 成都日报

  查看今日PDF版内容

  PDF版阅读说明

  成都模式:省钱 省时 高效稿件来源:成都日报2005-6-28 5:20:47

  昨日下午,全国23个城市城际间工会维权联动机制研讨会进入大会论坛,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石美遐现场展示了10多张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图片,拉开了大会论坛的序幕。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关怀、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傅华等就“成都模式”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意义、在维权联动中如何加强资源整合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彩演讲。

  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关怀说,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应该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工会应该做出贡献。“成都模式”显得特别有意义,它对维权模式进行了探索,使农民工有了合法的组织。

  全国劳动法学会理事、成都市总工会律师团成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傅华说:目前农民工面临的困境有权益困境(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经济困境(收入低,就业成本高)等,而维护自身权益的成本太高,农民工要想讨回1块钱的工资需要花费3块钱的成本。“成都模式”的出现使各地工会维权联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构建了一个新的体系。

  而高级经济师、中国建筑业协会调研委员会研究员张国成则认为,全新的形式下需要全新的维权理念和维权定位。“成都模式”对如何把工会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个问题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成都市率先对政府资源、工会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优化的资源来为农民工维权,很有创新意义。本报记者陈兆平

  新闻链接

  “工会维权·成都模式”

  成都模式,即城际间维权联动机制,是指以政府为支撑,以工会为载体,动员社会多方参与,整合社会资源,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最终目的,各城际间的工会组织通过签订民事协议的方式构建的联动维权互助协作模式。

  “成都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城际维权联动,使农民工摆脱面临的经济上的困境,解决生存问题;通过城际维权的法律协作,解决农民工权利缺失和权利侵害的现状;通过城际维权的多方参与,以达到社会和谐。

  昨日,在全国23个城市城际间工会维权联动机制研讨会上,市总工会与上海、昆明等9个城市签订了《工会城际间工会维权合作协议书》,至此,与我市建立城际间工会维权联动的城市达到了22个。

  据悉,成都市在工会维权机制建设中首创城际间工会维权联动机制,并在全国创下九个“第一”。

  ——2004年1月,成都与石家庄、温州、福州三城市总工会签订了农民工法律援助联动协议,实现了在我国第一次跨地区的工会维权联动机制。

  ——2004年1月,市总工会与农民工输出地政府签约,率先与政府建立农民工维权站。

  ——2004年5月,市总工会率先在全国同时与五所大专院校签约,建立联动维权。

  ——2004年7月,我市首次将进城务工之前的农民吸收进工会,建立第一个输出地农民工工会。

  ——2004年7月,成都、石家庄、福州等签约城市同时开展“工会志愿者与农民工手拉手,携手共建文明城市”大型倡议活动。

  ——2004年8月,市总工会与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工会签订《城际间工会维权合作协议》,首次打破了工会间的层次级别界限。

  ——2005年1月,市总工会与宁波市总工会为彭州丹景山镇新疆沙漠遇险的17名民工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供了在宁波的工作岗位,这是全国首次以民工工会小组为载体跨省全程跟踪维权。

  ——2005年3月,由市总工会与义乌市总工会联动维权,首次大规模的以工会为主导输送民工,较好实现了从农民工的组织、培训、定向输送到接转会员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等维权联动的基本过程。

  ——2005年3月,市总工会首次在全国开展城际间维权联动课题研究,得到全总领导的充分肯定。本报记者陈兆平摄影张全能

  首 页

  要 闻

  国内要闻

  国际要闻

  城市报道

  区县报道

  社会新闻

  体育报道

  财经报道

  证券报道

  文艺报道

  副 刊

  专 刊本网站信息由四川新闻网维护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2005成都日报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