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京三天出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2:14 人民网-江南时报

  梅雨下得还未“尽兴”,江苏省气象部门昨日已经宣布:全省淮河以南地区昨天正式出梅。气象部门预计:今天开始,副热带高压将控制江苏省,近期全省各地都将维持35℃以上的晴热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将达37℃至38℃。专家提醒,各地近期要做好防暑降温和安全生产工作,其中前期少雨的苏南仍要抗旱,而淮北地区则需继续注意防汛。

  A 本地梅雨今年两大“怪”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韩桂荣介绍,南京今年的梅雨期,与常年相比,有两大不同点。首先是梅期短,26日入梅,没见下多少雨水,29日已宣布出梅。梅长仅3天,这与常年的20天左右相比,堪称稀少。

  省气象台原台长周曾奎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气象资料显示,梅雨天数仅3天在南京有气象历史记录以来,排在倒数第一。此前,南京1978年也曾出现过只下了3天梅雨的黄梅天。多一点的是1958年,梅雨季节仅有4天;1964年,梅雨季节只有7天。

  以往6月中下旬,倾盆梅雨能在几十分钟内令城市为之“变色”。然而全省百姓“翘首”等待到6月24日傍晚,江苏省气象台才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25日夜淮河以南地区先后入梅。然而当夜,南京滴雨未见,在26日才姗姗下起了梅雨。不过这场梅雨的确不够慷慨———统计资料显示,26日至昨天的3天梅期内,仅降下了可怜的38.7毫米的梅雨,不足常年梅雨量(200毫米到250毫米)的二成。南京整个市也仅有高淳出现过暴雨天气,其它地区均未出现往年的“倾盆”梅雨。其中,江浦梅雨量最少,仅24.5毫米;六合34.6毫米,江宁43.2毫米,溧水57.9毫米,一场暴雨使得高淳梅雨量最多,达到了89.9毫米。

  今年梅雨为何短得吓人?韩桂荣介绍,由于今年大气环流调整比较复杂,这一现象还比较难于解释。周曾奎也介绍了今年大气环流的”怪异“之处。首先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弱冷空气,长期稳定对峙在华南地区,给当地造成百年一遇的强降水。而且以往副热带高压一般会“光临”江苏,先给江苏带来高温,但今年却一下子“跳”到了北边,给华北各地带来40℃左右的高温。

  业内专家评价,与杭州10日宣布入梅十余天滴雨未见,上海18日宣布入梅9天滴雨未见相比,“耐得住性子”的江苏气象部门根据实际梅雨情况,直到26日才宣布入梅,而昨日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宣布出梅,称得上真正做到了科学决策,为百姓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B 南京今起进入盛夏时节

  雨后的南京闷热异常,但是昨天的气温其实并不是太高。专家解释,由于南京前期最高气温已经降至了30℃,老百姓们刚感觉到凉爽舒适些;然而太阳昨日一大早露面,便毫不留情地“暴”晒石城,前期水蒸气被蒸发出来,所以人们感觉特别闷热。气象监测资料显示,昨日的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15时,实际仅有35.4℃,是今夏以来的第八个高温日。

  石城明日“热度”将更盛——“梅雨一去”,高温“乘隙”卷土重来,南京的盛夏时节就到了。韩桂荣介绍,最新气象资料显示,虽然贝加尔湖正有一股冷空气南下,但东南方“携带”滚滚热量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的程度,明显要强于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势头,使得江淮雨带被挤在黄淮地区形成雨带。所以包括南京在内的江苏全省近期将逐渐转为35℃以上晴热高温天气,局部地区可达37℃至38℃。

  就在不久前,南京自己宣布摘掉“火炉”的“帽子”,而且江苏省气象台的气象统计数据显示,50多年来夏季的平均气温也在下降——夏季平均气温每10年下降0.113℃,夏季的平均最高气温下降更多,为平均每10年下降0.16℃。但短梅很可能预示着,南京今年的气温会比常年更热。

  作为梅雨研究的专家,周曾奎常年积累的一份气象资料显示,短梅后,南京的高温天气都够“呛”。南京梅期同样仅3天的1978年,出现过25个气温在35℃以上(含35℃)的高温日,且最高气温有39.7℃。梅雨季节4天的1958年,南京高温日有20天,最高气温为37.3℃。梅期7天的1964年,南京高温日有21天,最高气温为37.5℃。而南京常年平均高温日数仅为12.6天,1972年至去年,年平均高温日更是降至了10.4天。

  今年6月热得出奇——前期已经出现8个高温日,而人们印象中往年要到7、8月才频现35℃以上高温的,看来今年前期天气就怪异的南京,今夏高温真的可能会更“火”。

  C 苏南有旱情 淮北需防汛

  韩桂荣介绍,虽然梅期降水使得南京的旱情有所缓解,但预计未来高温日数多,而降水偏少,将使得旱情有所加剧。不过7月1日后,强对流及雷雨大风天气将增多,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监测,关注短时强阵雨可能造成的城市内涝。

  去年一出梅,南京便持续出现35℃以上的高温,江苏也首次推出火箭“轰天”人工增雨、降温缓解电荒的科学举措。前期旱情未了“退”反而可能会有所加剧,加之近期的高温会持续,气象部门会否如去年一样实施人工增雨,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省气象部门也提醒沿江苏南地区,要做好人工增雨抗旱和城市降温节能工作。“不过人工增雨还是要看政府的安排。”韩桂荣介绍说。

  韩桂荣还透露,“由于雨带转至黄淮地区,淮河以北地区的降水还比较多。”因此淮河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仍要做好防汛准备。

  D 人工增雨规模最大时间最长

  从5月下旬至入梅的一个月来,出现了全省南部降水明显偏少,而北部降水较多的罕见局面。而以往梅雨季节,降雨一般是北少南多。其中,淮北地区一个月的降水平均100毫米以上,而苏南地区一个月仅有10至50毫米,南通等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1961年以来少见的旱象。气象部门“盯紧”苏南地区有利的增雨条件,在6月26日入梅后,包括南京在内的苏南地区首次在主汛期实施人工增雨,缓解旱象严重地区的“饥渴”。

  从26日到28日早晨,南通共向空中发射了79枚增雨火箭,实施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人工增雨,有效地缓解了旱情。

  据了解,今年南通市区从5月1日到6月25日的降水量只有37毫米,不及常年的三成,而每天水分的蒸发量是150毫米左右,这是南通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而目前,正值水稻插秧和秋熟作物需水旺盛期,为抗旱保苗,南通从26日起,请来了南京、苏州、宿迁、淮安、徐州5市的人工增雨作业人员及设备。作业人员分成六个小组,到南通市6个县市实施人工增雨,通过观测南通地区上空的云系变化,协同作战,在三天两夜的时间内,在该市范围先后进行了二十多次人工增雨作业,使南通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普降大到暴雨,增雨量达到1.8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旱情。不过根据预报,今日起,南通市又将进入晴热少雨的天气,旱情威胁依然十分明显。

  E 水利部门将多路调水节水抗旱

  今年的黄梅天来去匆匆雨量较少,随着迅速“出梅”,江苏省丘陵地区的旱情可能进一步加重。记者昨日从省市水利部门获悉,虽然梅雨期的降水使得此前的旱情稍微“解了渴”,但沟坝、水库蓄水量并未明显增长。面对今日起出现的晴热少雨天气,江苏部分地区的抗旱形势依旧严峻。

  据南京市水利局人士介绍,梅雨期间的降雨对全市部分地区的旱情有了一定缓解,溧水地区在梅雨期间降水量不到50毫米,其中还包括人工降雨的部分,降水对干旱地区有了一次面上的浇灌,但沟坝、水库的水位并未增加。目前长江、秦淮河等处水位正常,可以保证城市用水,溧水地区的两个中心水库由于要供给城镇用水所以导致农业用水的紧张,不过目前南京的几个抗旱水源还是比较充足,可以根据接下来天气的变化,及时进行翻水抗旱。

  水利专家还指出,接下来可以造成大范围高温、干旱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将加强西伸,完全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带,可能将持续到7月10日前。在此期间,副热带高压会有南落的状况发生,但最多出现局部的雷阵雨,无法完全缓解江苏部分地区的严重旱情。从目前天气情况来看,要等到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才可以缓解旱情。

  针对抗旱工作的严峻形势,江苏省副省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黄莉新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快抢修各梯级翻水站,多路调水,解决抗旱水源问题。同时科学调水节水,强化对水库的补水。对于高坡地、岗坡地等翻水难度大的地区,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同时根据天气条件,及时实施人工增雨,增加降雨量,缓解旱情。

  小心“情绪中暑”(友情提醒)

  据了解,当遭遇持续高温时,人体处于“易激惹状态”,主要症状为心情烦躁、容易发火、思维紊乱、对事物缺少兴趣等;不少人会因微不足道的事与人发生矛盾,且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容易“情绪中暑”的主要有四种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厌食症等疾病的人,天气炎热易引发心理变化,导致旧病复发;其次是坐办公室的“白领”、室外工作者、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的人和性格争强好胜者。

  专家建议市民高温期间一定要调整心情、注意休息。此外,调整生活起居也可预防“情绪中暑”:保证充足睡眠,晚上10时至11时入寝,并可适当午休;水分和维生素不足易引起心情烦躁,应及时补充;保持居室、办公室和车厢整洁通风。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30日 第十四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