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5: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云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宣传思想工作要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在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等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思想基础

  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有56个民族,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现在,我国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只有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强基固本,才能为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丧失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打牢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最根本的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正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科学理论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党心、民心。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答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澄清模糊认识,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要紧密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善于把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不断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更好地把人民群众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齐心协力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和拥护,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顺利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全体人民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离不开深入扎实的宣传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自觉地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科学认识形势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和谐社会信心的重要环节,要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疑虑和实际问题,着力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引导全体人民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舆论环境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和谐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最根本的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文化日益多样的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一点杂音噪音难以避免,关键是要唱响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坚持正确导向,是各级各类媒体的共同责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无论是党报党刊还是都市类报刊,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要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形成合力,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运用把主题突出出来,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当前,要把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宣传中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引导人们自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必须改进新闻宣传工作,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把坚持正确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统一起来,切实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工作,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当今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要满腔热忱地发现和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我们民族和人民的英雄业绩、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热点问题是一个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做好热点引导工作,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对社会舆情的调研分析,及时掌握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做解释说明工作,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要把舆论监督的立足点放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化解矛盾上,实行建设性监督,做到与人为善、出以公心、服务大局;实行科学监督,做到尊重规律、事实准确、全面客观;实行依法监督,做到内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促进社会和谐、引导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我们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经受的每一次重大考验,改革和建设取得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人民群众爱国热情的大展示,都是民族精神的大弘扬。要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要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要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深入进行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坚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伟大实践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在全社会形成民主讨论、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形成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宣传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推动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创业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结合各行业的实际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不断强化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推动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信用体系。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作为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切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吸引群众参与,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实事,增强工作实效,使创建活动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养的过程,成为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团结和谐的过程。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提高水平,努力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又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整合其他各种文化,抵制和消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影响,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文化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这给文化的内容、风格、样式、品种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宝库中吸收营养,在观念、形式及表现手法上大胆探索创新,极大地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要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着力表现人民的大情大义,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间友情、社会真情,创作生产出更多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精神文化产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要把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与尊重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社会公平,对文化工作来说,就是要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要坚持重心下移,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千方百计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服务困难群体,多生产他们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他们愿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群众需求的文化服务,做到活跃基层、服务群众。要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拓展基层文化活动空间,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加强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训,建设一支不走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不断增强基层文化的活力。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30日 第九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