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最富激情的城市:哈尔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5:59 新晚报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正像法国一位地理学家所说,城市就是一个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她就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城市的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城市的性格。《中国最具性格魅力的20大城市———中国城市性格》一书,便是作者用感性的目光去观察中国的城市性格,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中国的城市灵魂。

  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向城市灵魂深处的门,去倾听闪烁着性格魅力的心灵述说———

  最大气的城市:北京;最奢华的城市:上海;最幽默的城市:天津;最火爆的城市:重庆;最具欲望的城市:深圳;最说不清的城市:广州;最伤感的城市:南京;最悠闲的城市:成都;最具流动感的城市:武汉;最浮躁的城市:长沙;最精致的城市:苏州;最女性化的城市:杭州;最美丽的城市:昆明;最古朴的城市:西安;最灰色的城市:太原;最宽容的城市:济南;最中庸的城市:郑州;最粗放的城市:沈阳;最清新的城市:大连……

  这其中,我们看到了展现哈尔滨城市性格的篇章:《最富激情的城市:哈尔滨》,在这万余字的表述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激情扫描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城市与街巷、男人与女人,风俗与兼容。透过城与人水乳交融的状态,展现了哈尔滨悠远历史文脉演绎的富有个性的美丽传奇,昭示了一个城市的魅力是人而不是楼,人是城市的经脉,而城市的经脉则是城市的名片。当然,我们在拥有激情的同时,我们的生活细节还缺乏一种精致与完美,甚至还沾染了种种与文明相悖的习惯,对这种“激情”的缺憾,文中虽有些表述尚欠精准,但毕竟是我们这座城市留给世人的印象。对于我们这座具有独特性格的城市,虽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因为有了自己特殊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有了敢于面对缺憾、弥补缺憾的勇气,我们的城市就会赢得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赞誉。

  目前,“哈尔滨城市精神讨论”正在深入开展,我们在进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深对话的时候,特将《最富激情的城市:哈尔滨》一章全文刊载,以期对创建文明城市、弘扬城市精神有所启示。

  冰清玉洁话哈尔滨人

  在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的大街上,和风飞舞的是哈尔滨女人浪漫的笑靥,随雪飘落的是哈尔滨男人热忱的情怀。热情的哈尔滨人已经为前来做客的各地朋友敞开了一道洁白美丽的冰雪之门。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舞妖娆,良田万顷。这是一群特殊的人群,时尚美丽,豪情万种。

  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的文化发展史相比,哈尔滨是一个仅仅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却是一座独具殖民文化特色的城市。它少了些许的裹尸马革汗竹香的历史故事,多了几许异国浪漫的都市情怀,素有东方“巴黎”的称谓。

  哈尔滨的名字源于满语哈尔锦,是晒网场的意思。1898年沙俄为了修中东铁路,在松花江边设了一个小站,就是哈尔滨的前身,然后雨后春笋般地形成了集工业、商埠为一体的新兴殖民城市,前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人在这里居住。这是欧洲文明对哈尔滨的第一次渗入。

  大量涌入的多国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欧洲文明的同时,也把他们来自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和方式传到了哈尔滨。当时的哈尔滨人,除少部分是满族后裔外,大部分是来自山东和河北等关内的移民。他们跋涉迁徙来到这富饶的黑土地,与涌入的多国移民共同杂居,生活在洋火、洋蜡、洋柿子、洋酒、洋油的舶来品中。他们在当地游牧民族的生活基础上,保留了来自家乡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俗,又吸取了来自多个国家的文明先进的精华。集移民的冒险、勇敢、乐观、豪爽、浪漫精神于一身。形成了这种刚直、豪爽、快乐、浪漫的哈尔滨人风格。

  在哈尔滨的街区道路上徜徉,会不断地在松树后、在楼群里看到风格不同的教堂庙宇。有清水红砖洋葱头般的圣·索菲亚东正大教堂;有月白色的乌克兰式的圣母升天教堂钟楼;有红砖绿顶如同积木般堆砌的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有蓝白相间的清真寺礼堂……它们与国粹极乐寺、文庙等共同组成了哈尔滨的宗教派别,组成了哈尔滨街区的独特人文景观,反映出哈尔滨前身是殖民城市这一大特点。

  最具哈尔滨特点的是亚洲最长的步行街———中央大街。它与北京长安街的气派、南京秦淮河的温婉是迥然不同的。它曾是远东地区最著名的殖民街,叫中国大街,1924年改为中央大街,一直沿用到现在。整个一条街的地面是用小小的方型花岗岩石精心镶嵌成拱型的街面。路的四周,林立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有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拜占庭式的……世界建筑史上几百年形成的风格和流派,在这千米长街上争相辉映,如同一条美丽的世界建筑史实物长廊。

  在五彩的霓虹灯下,与成群的香衣美女、高大俊男静静地走在这条中西合璧的大街上,分享周围商埠区优雅的服务,构成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新景观。

  新中国成立后,为将哈尔滨建成重工业基地,有大量援华建设苏联专家来到哈尔滨。他们与哈尔滨的人民共同建设了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企业,把欧洲的先进技术和文明又一次带到了哈尔滨。同时他们又把异国的生活方式、习俗、浪漫的情调传给了哈尔滨现代年轻居民。共同生活在周末舞会、伏特加、大列巴、啤酒香肠、《卡秋莎》的诗歌般的生活中。所以,现代的哈尔滨人在祖先勇敢浪漫的遗传上又一次亲身接受了欧洲文化的洗礼。现代哈尔滨具有了其他城市所没有的遗传精华和现实教育。所以,哈尔滨人依然浪漫勇敢,美丽多姿。

  由于气温变化明显,一年四季的温度相差近80摄氏度,大自然如同天然的美容院,让这里的女子肌肤色白如玉,让这里的男子体态高大魁梧。又因为气温反差太大,这里的人们在一年里要换许多次衣饰,不仅仅是为了美丽。所以,从冬季的皮衣棉饰,春季的夹克毛裙,夏季的丝裙短裤,到秋季的风衣西服。纱巾、遮阳帽、围脖……长长短短,冷暖自己知。

  所以,哈尔滨人在不断选择衣服的同时,把国外国内、西方东方、世界民族的精华糅合到一起,形成了哈尔滨特色的时装和品位。在寒风凛冽的街头,你可以看到美丽的哈尔滨女人身着长长的艳丽呢裙,脚蹬长长的高跟皮靴,婀娜多姿地走在飘落雪花的大街上。哈尔滨的男士永远是衣饰得体,发际清洁。他们仿佛天生知道着装的秘笈,一季一衣,从不落伍。所以哈尔滨人的穿衣着装在全国是比较时尚和前卫的。如此的风雅和情怀,使哈尔滨培育出了许许多多像肖冬梅这样优秀的世界名模,她们不断地闪耀在T型舞台和电影电视的银幕上。

  所以哈尔滨的女人大多美丽多情。她们爱憎分明,爱一个人可以如火如荼,不爱时就放得下,不去纠缠不休。可以一怒为豪情。像敬一丹、刘璐、陈红、孙悦,花样滑冰的陈露……她们都是出自哈尔滨的美丽自强的女子,把哈尔滨人的情怀和美丽带到了祖国各地。

  所以哈尔滨的男人大多浪漫豪爽。他们刚烈不羁,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为小事情从不斤斤计较,也可以为正义挺身而出,也可以为亲人献上温情细腻的心。他们才华横溢,像金铁霖、李双江、黄宏,为我们捧回世界乒乓球冠军奖杯的孔令辉,在台湾的铁笔李敖,在香港的当红小生赵文卓……把哈尔滨男士浪漫、文雅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北方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习俗,哈尔滨人把肉演化成了精美的俄式香肠、干肠、烤肠。然而哈尔滨的历史与哈尔滨百年啤酒的历史一样长,哈尔滨啤酒人均销量居世界第三,排在巴黎和慕尼黑的后面。清清凉凉的哈尔滨啤酒是哈尔滨人一年四季的喜爱。他们把喝酒的风格看成观察一个人品质的窗口。酒品如人品。他们爽快,真诚,浪漫。满地大豆高粱的富裕使他们自给自足快乐地生活着。

  在城市最美丽的季节冬季里,哈尔滨人有许多户外活动。像滑雪、狩猎、溜冰、看冰灯、冬泳、打冰爬犁,他们常常在灿烂的阳光下,身着艳丽的滑雪服,来到亚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场亚布力滑雪场,在雪野中跳跃,在净化的天地里,选择一份清闲淡然和飞翔的喜悦。

  每年的1月5日是哈尔滨的冰雪节。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哈尔滨这个用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的松花江原冰凝结成的冰清玉洁的冰雪世界,来到这一座童话王国。楼台殿宇,画栋雕梁,荷兰风车,艾菲尔铁塔,关公秦琼西施貂禅,古今中外尽收眼底。庙的精致,花的秀美,冰砌的是奔放,雪雕的是玲珑。在灿烂的冰灯里,哈尔滨人要度过元旦、春节、正月十五等许多重大节日。所以,冰灯是哈尔滨人浪漫情怀的综合体现。

  独特的天然气候形成了哈尔滨人的刚烈性格。特殊的历史形成了哈尔滨人浪漫的情怀。

  能喝白酒的哈尔滨人

  哈尔滨是一座特别能喝白酒的城市。这一点,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如果说过去的哈尔滨人能喝酒是因为天气冷,是因为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更多的人要在户外作业(即便是在户内作业,取暖也常常不尽如人意),喝点酒,取取暖,无可厚非。

  而今,哈尔滨人仍然特别能喝白酒,就绝不是天气冷,或者与户外作业有关了。

  在哈尔滨喝白酒,一般都是豪饮。尤其是有朋自远方来,或者旧友故友重逢,更要开怀畅饮一番。而且,当今哈尔滨人豪饮的名堂与理由越来越多,比如商家开业、公司成立、建筑奠基、生意合作、各种会议开幕与闭幕、各种展览开馆与闭馆,再加上业务往来、例行检查、法定节假日、正常婚丧嫁娶、正常生老病死、正常升学与就业、正常升迁与卸职、正常离去与归来、正常的迎来与送往,都得痛痛快快地喝顿酒。不喝行吗?不行,这不是太失礼了吗?!

  眼下哈尔滨人喝酒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一套了,仅仅是将客人们请到食堂,弄几个菜,客客气气就行了。或是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弄几个炒花生米、炒鸡蛋之类的菜,说说远方的故事、城里的新闻、个人的状况。现在喝酒,基本都是大喝,而且大都去有模有样的馆子。

  常常是来一两个客人,作陪的却有七八人,或者一二十人。大致是这样:大家分宾主坐好,菜单儿客气地推来推去,先请客人点,客人被逼无奈,只好点一个。然后,按着官职的大小,依次地点下去。问喝什么酒?自然是白酒,再加啤酒。女士小姐实在不能喝的就来点啤酒,的确不能喝的,先喝点饮料,然后再说,喝着看。

  接着,按宾客的官级大小,按陪客的官级大小,依次斟满白酒。一般都是先用小杯———一两一杯的,而后用大杯———四两一杯的。

  主陪把一两一杯的白酒端起来了,笑吟吟地对大家说,说什么呢,无非是欢迎之类、指导之类、协作之类、友谊之类的客套话。然后,提议者为了让大家都把自己跟前的白酒干了,说:“我先干一杯,这一杯不算,然后,我再倒满,我们大家都举杯干了,好不好?”好声一过,他便先自干掉了一杯,马上有人再次给他斟满,于是大家共同举杯、碰杯,碰杯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杯要比人家的杯低下一节,以示自己的谦卑,然后,一仰脖都将自己手中的白酒干了。

  接着是:“吃菜吃菜吃菜!”

  一阵咀嚼声之后,有人站起来再度举杯。又有什么名堂呢?大约是为同龄人,或者老相识,或者老领导,或者老部下———干一杯!

  干吧!都干了。

  接着又站起一个人来,擎着酒杯,代表本部门,或者代表自己,或者代表没来的谁谁谁,干一杯,请。

  于是,又干了。

  这席面上的节目,大致相同,是轮番敬酒、轮番干杯。喝得差不多了,豪饮这才真正开始了,女士小姐上阵了。又有人兴奋地叫来几瓶白酒,小杯不行了,大杯斟上,干!外地客人见了,早已吓得面如土色,不要说英勇参战,连招架之力也没有了。

  但是,不行!不干也得干。不干也太不够意思了,喝!我倒要看看你喝了能怎么的,不就是一死吗?死了就当睡着了,干!

  于是,又干了。

  这时节,都喝得容光焕发、兴致勃勃了。

  于是有人建议某某某给大家唱一个。某某某便羞涩地放下筷子,说:“好。我这支歌就献给×××,希望大家能喜欢。”大家就鼓掌,喊:“好———”某某某清了清嗓子,开始唱了,还伴有动作和那样的眼神儿。一桌人笑得前仰后合的,一个唱完,另一个再接上,大家轮着唱。

  从酒桌上看,好像这个城市毫无希望了似的。

  不仅仅是唱,这期间酒还得喝。像鱼头酒、鱼尾酒、鱼眼睛酒、鱼身子酒、摇头摆尾酒,名堂多了,就喝吧。

  酒喝到这份儿上,称呼也变了。变成了“哥儿们”、“大哥”“老弟”、“妹妹”、“亲爱的”、“我情人”、“爷儿们”、“相好的”,总之,一切都一塌糊涂起来。而且相互勾肩搭背,或哭或笑,倾吐衷肠了。喝多了的,开始使酒骂座,骂这个不够意思,骂那个不是东西,骂谁谁谁压过他。于是,就有人劝,劝者也是一塌糊涂、不伦不类。在劝与骂之间,还要喝进一些情绪酒、气氛酒、够意思酒、委屈酒、原谅酒、陪礼以及“门前清酒”。

  白酒都喝完了,再喝啤酒,啤酒不算酒。又是一阵豪饮,喝到最后,至少得有一半人喝醉了。当然,喝酒也有斯文的。三四个人,一瓶白酒,就这些了,大家平分,喝完拉倒。这种喝法,是大家还有事儿。属于小酌。

  不怕冷的哈尔滨人

  哈尔滨是中国离西伯利亚最近的大城市之一。因此,它也是一座寒冷的城市。

  这座城市刚刚构建的时候,城里最低的温度达-40℃,况且这一带是平原———松嫩大平原。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寒流,到这里,真是无遮无拦。当时,这个新城市的楼房还很少,便是有几幢,大多也是一些低矮的小楼(一个区才有几幢小楼,特别显眼)。因此,低矮而又稀少的城市建筑本身是无法为自己的市民御寒的。哈尔滨的雪很大,那真是铺天盖地的大雪。

  这一点,对南方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雪极大极密的时候,行人连眼睛都睁不开,得躬着身子走———因此有人称这座城市是“雪城”。而且,天愈寒冷,雪粒儿就愈硬,加上呼号有力、甚至可以把洋铁房盖吹得像哨子一样响的西北风,吹到人的脸上像刀割似的疼。

  当时,哈尔滨的市民在如此严寒的日子里,都穿戴着笨重的棉衣、棉鞋、狗皮帽子、皮手套等等。还有一种叫“毡疙瘩”的鞋,它的样子像皮靴,只是用毡子做成的,没有棱角。

  里面垫着厚厚的乌拉草。这种草很暖和。有道是“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种毡疙瘩是那些从远东地区来哈尔滨侨居的俄国人传过来的。

  为了御寒,走到街上,人们都把脸用厚厚的围巾围住,只露两只眼睛看路。冬季的酷寒,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可以说表现得最为充分了。不仅如此,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严寒日子非常漫长,一般从公历10月就开始飘雪了(现在要延迟到11月份———大约是天气变暖的缘故吧),一直到翌年的5月份,厚若磐石的积雪才开始消融,树枝才能艰难地吐出一丁点儿绿芽芽。

  这一年的日子里,几乎有一半是在寒冷中度过的。这种情景,能让我们想到爱斯基摩人的生存方式:早年生活在这一方的土人,他们的衣着打扮、生活方式、渔猎方式,与爱斯基摩人非常相像。

  在如此漫长的冬日里,若想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也是颇费思量的。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哈尔滨人并不惧怕寒冷,他们都习惯与寒冷为伍了。倘若天气变得不正常起来,冷不丁来了一个”暖冬”,他们反而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而且常常在这样的时候,城市里也因此会谣言四起,弄得人心惶惶。不惟如此,大凡在这种反常的天气里,有些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往往抵御不住暖冬的浸淫而死掉。这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的现成的经验。

  总之,哈尔滨人是热爱寒冷的。如果一个哈尔滨人调到南方去工作,那么,最令他怀念和渴望的,就是哈尔滨的冬天、大雪和严寒。

  一次冬季,看到北京的报纸刊发的一则新闻,大意是说,全市人民冒着-15℃的严寒,扫雪云云。哈尔滨人看了就觉得非常可笑。-15℃,在哈尔滨是绝对不能称之为严寒的。但这对关里人来说可能就是“严寒”了。在冬日的哈尔滨城,常能看到被冻得一塌糊涂的南方人在街上蹒跚而行,或者问路。

  哈尔滨人常常为自己抗冻抗冷而感到自豪。而且也喜欢津津乐道地向外地人,尤其是向南方人炫耀自己如何如何不畏严寒。

  哈尔滨人的另一面

  哈尔滨人的某些生活作风,与他们先祖始终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雍正皇帝曾经这样评价过这儿的人:……多有以口腹之故,而鬻房卖产者,即如每饭必欲食肉,将一月所得钱粮,不过多食肉数次,即罄尽矣,又将每季米石,不思存贮备用,违背禁令,以贱价尽行粜卖,沽酒市肉,恣用无余,以致阖家匮乏,冻馁交迫,尚自夸张,谓我从前食美物,服鲜衣,并不悔悟所以致此固穷,乃以美食鲜衣故也。

  有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没酒现掂对”的样子。看来任何一座城市,及其市民,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哈尔滨人,强悍固然强悍。比如打架,一丁点小事儿,三句话不来,立刻动手,不似南方人,两个人吵架,就是一个吵,多为君子状,“君子动口不动手”。而且越吵双方走得越远。

  在杭州见到过两个年轻人在马路上吵架,结果,两个小伙子光说不练,几欲动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其中一回,差一丁点儿真的要动手了,却被一个围观的纤弱女子在他们当中一站,两只像笛子粗细的胳膊一支,就轻易地把他们分开了,让哈尔滨的看客好生糊涂。

  哈尔滨人,吃苦固然能吃苦。但一定数量的人的吃苦,都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一般说来,只要他们兜里还有钱,还有饭吃,有酒喝,吃苦的活儿,跌份的活儿,大抵是不会去干的。

  就拿撑鞋的活来说,现在鞋的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城市人的活动量日益增大,再加上哈尔滨人常常出手慷慨,从不在几毛钱上做文章、费口舌。所以干掌鞋这活儿是能挣大钱的。因此,不少南方人带着老婆孩子,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偏远的城市干这活儿。

  这些精明而又能吃苦饮卑的南方人都挣了很多钱,在南方老家盖了楼,购置了现代化的家具……可哈尔滨那么多待业青年,却少有人肯干这活儿的,觉得跌份儿。

  宁可受穷,所谓穷要面子。是自尊还是脆弱,还是个性使然,这是很难辨清的。

  在哈尔滨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这样的。有钱的时候,就出去高消费,沉迷于摆谱儿、装大款、穿名牌服装。没钱的时候,不仅不思反省,反而到处吹嘘自己曾吃过什么、穿过什么。

  以为荣耀得很———如前人评价云:“性颇愚,不知计算,又习于游惰,稍近劳力之役,辄避不前。每三五成群,酣饮市肆,一日未终,罄诸有而后已。不知积蓄。”

  哈尔滨人,自尊固然自尊。但某些人常常表现得十分脆弱。如果到商业服务场所走一遭,就会有一定的感受,会看到某些服务员营业员接人待客有些傲慢冷淡,惟恐对方小瞧了他.。双手支在柜台上,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面对这一脸不屑,顾客便笑着脸,谦卑地说:“对不起。麻烦您。请再给我拿一件看看好吗?谢谢您,真不好意思。”这种倒错的状态是颇能说明某些城市人心理的。

  出走的哈尔滨人

  眼下哈尔滨人出走大潮的形成,当然和全国的大气候有关了。但更重要的,也同某些形形色色的诱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有一部分年轻的男人或女人,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生活、工作,一直觉得自己的才干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感到前途无望,再加上工资低,没有住房,个人生活平庸而拮据。

  这种滞重而又一成不变的工作和生活,终于让他们忍无可忍了,才下决心出去闯荡江湖,做一番大事业。

  哈尔滨的这些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大多藐视传统,唾弃固定的工作,厌恶陈规陋习,崇尚个性自由和个人价值。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城市中的一种全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们的出走,大多数是在本单位彻底辞了职、断了自己的后路的。然后,义无反顾,凭着一身的胆气、一腔的热情、一脑瓜子的幻想和些许的委屈,凭借一两个算不上关系的关系,乘火车,千里迢迢,去闯北京、闯海南、闯广州、闯珠海了。

  他们在新的栖息地经历了许许多多数也数不清的苦难,他们常常吃不饱饭、没个固定睡觉的地方,常常遭人白眼、受人欺负和欺骗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了。好在他们个个都有让人吃惊的意志,有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能力。有的人终于在一无所有的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事业,拥有了自己的“领地”。有的还发了财,当了大老板。也有的成了白领阶层的绅士,成为某某人的帮办、幕僚。还有的人当了大公司、大集团的中坚力量,个别人还因此出了国,去海外谋生。

  自然也有失败者,然而,所谓的失败者,毕竟是寥寥无几。要知道,在哈尔滨青年的心目中,经历的本身就是收获,就是财富,就是一种成功。带着一脑瓜子的经验、智慧、能力。再回到哈尔滨去干,就有点儿所向披靡的意思了。

  的的确确,这座城市的出走者,原则上说,是没有失败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哈尔滨人的共识。

  应当说,从哈尔滨外出去闯世界的人,也并不清一色都是自愿的、思索型的、价值型的人,其中不乏被迫者。所谓被迫者,也大都是一些中青年人,他们无法忍受领导或同事、同行的欺负,或者是个人的婚姻出现了裂痕、家庭发生了毁灭性的变故,抑或是自己所在的工厂企业不景气、开不出工资来,或者是机关裁员,年纪轻轻给安排退休了。他们是含着委屈、含着不情愿、含着泪水离开可爱的故乡哈尔滨的。这样的一些人在外地谋生,似乎更能吃苦,更有承受侮辱、轻蔑和欺压的能力。只要给钱就行,只要给饭吃就干———苍天在上,哈尔滨太让他们失望、让他们伤心了。

  这些人,在精彩的外部世界里,摸爬滚打,风里雨里,几年下来,都混得不错。有的在某某公司、企业、集团有了一个小小的位置,或者相对比较固定地干一份还不错的手艺活儿。

  差一点的,或者卖菜,或者干服务,或者卖苦力,虽然发不了大财,小财上肯定是能发的。而且,他们已经不习惯在外地的某一企业干长了,他们喜欢跳来跳去,跳来跳去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能力和魄力。他们挣了钱,便把在家乡受苦的老婆孩子接到北京,或者广州,或者什么地方,玩一玩,风光风光,然后再挥泪惜别,互道珍重,再继续干自己的营生。

  在他们当中,自然也有幸运者。有一位朋友,因为家庭婚姻变故,又加上在供职单位没有评上职称,再加上新的恋人无情地背叛了自己,于是便毅然辞掉了公职,只身一个闯进了北京。几年的工夫,这位朋友不仅在北京成了家,娶了一个贤惠的导游小姐为妻,而且还策划了一个原始部落游乐园和圆明园的“世界原始图腾荟萃园”,听说已经挣大钱了。

  哈尔滨去外地闯荡谋生的人当中,还有一些诗人、编辑和形形色色的作家、艺术家。这伙人的出走,除了个性的原因之外,也和北京的某种“认定”的素质不无关系。全国各地的歌手、乐手的表演,若能得到北京的认定,即在北京得个什么奖,他们所在的城市才能看重他们、承认他们。这本身,不仅仅对他们是一个诱惑,也是一个暗示。使得这些人发现,如果继续在自己的城市里求发展,求承认、求看重,太困难了,自己周围的环境同事、同行、领导之类,有的不仅不会支持自己的发展,甚至还可能成为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障碍。他们出走的原因,有人事上的,有社会关系上的,有公关能力上的,也有经济实力上的。还有———彼此太熟悉也是一大障碍,给重塑自己的新形象会带来若干难题,这样,纵然你有天大的本事。也难如愿以偿。

  哈尔滨的诗人和艺术家走出这座城市,到北京闯荡,在那里,他们什么没劲的活儿都干,做什么尴尬的事情也不在乎,他们到处去推荐自己、宣传自己。把自己的水平表演给人家看,或者展示给人家评定。他们当中有的人成功了、火了。当这个成功与火了的人再回到故乡哈尔滨,风光肯定大不相同了。“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家乡人也为他们感到自豪,感到光荣:他们的表演,他们的艺术能力,让家乡人幸福得热泪盈眶。

  不过,在这一类的人当中,也有在本城市凡事都一帆风顺的,领导也支持,环境也好,人事关系也好。什么什么都好的人。可他们就是觉得自己是被北京遗忘的人。基于这种考虑,他们才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在本城市优厚的条件,去闯荡北京的。这样的人,也同样能吃苦,而且还能冷静且客观地面对十分苛刻的竞争条件———只要能出名,干啥全认!

  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外出大潮,现在仍然在继续着。哈尔滨人的那种能够迅速地摒弃旧的观念去闯荡世界的精神,不能不佩服,也不能不为之肃然起敬。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哈尔滨永远是他们最忠实的伙伴,哈尔滨永远是他们灵魂的栖息地。

  吃在哈尔滨

  尽管哈尔滨这座城市很洋气,有那么多美丽的欧式建筑,又有那么多国家的流亡者在这里生活过,然而这座城市的饮食主体,却仍然是纯中国式的,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与风格。

  从生命学的角度来说,吃的习惯和好恶,也可以进入遗传信息的编码,并能有效地输入到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本体中去,成为其灵魂的组成部分,永世也难改。

  或许,外地人常听说哈尔滨人特别喜欢吃肉、吃猪肉炖粉条子。是这样的。

  哈尔滨人喜欢吃猪肉炖粉条子这种菜,那是因为两个原因:绝大多数哈尔滨人是伴随着多年的贫困而进入当代的。在过去那些清苦的日子里,猪肉炖粉条无疑给哈尔滨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然,现在再吃这种菜,恐怕就是吃一种回忆、吃一种亲情了,是用这种别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以往岁月的依恋、对自己青春韶华的依依不舍之情。

  其实,哈尔滨人喜欢吃肉、吃猪肉炖粉条子,是跟先祖的游牧渔猎生活分不开的。这一地域土著人的主要食物是肉,大块肉,或者用火将肉烤得半生半熟、半筋半血的那样吃,抑或用大铁锅将肉炖个稀巴烂,再放上土盐那样吃。而作为粮食的主食,却成为次要的了。

  食肉的民族,常常显得剽悍、威武、人高马大,个个都粗犷豪放而且骁勇善战。能吃苦耐寒。喜欢吃肉的哈尔滨人就具备这一特征。

  由于哈尔滨人这种粗犷的个性,以及“大实话”满口跑的状态,常常让精细又足智多谋的南方人放松了警惕,误以为对方是一个低智商的对手,结果,反而是自己吃了亏。戏言之,清兵入关,而且又有260余年的统治,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

  到了当代的今天,哈尔滨人仍旧喜欢吃大块肉。

  不同的是,只喜欢吃瘦肉了。

  早些年,哈尔滨人很喜欢吃肥肉。妇女们从肉店里买肉回来,邻居们打听肉的质量常常用“几指膘”来判定,三指,四指,或是让人瞠目结舌的五指膘,以此论定肉的优劣。在早年哈尔滨城,两指膘或者一指膘的肉根本没有人买。

  买回大块的肥肉,最解决问题的吃法,是用利刀割成豆腐大小的块,放在大锅里白水煮。煮烂了,捞出来,晾凉了,蘸大酱吃。早期哈尔滨人形容这样吃肉,叫“过年”了。那些从南方流放到黑龙江哈尔滨的“罪身”,见哈尔滨人这样吃肉,吓得缩成一个小球球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人怎么能这样吃肉?太可怕,太原始,太不可思议了。

  在哈尔滨,肉还有另一种吃法,就是前面提到的猪肉炖粉条子。这种菜的做法也相当简单,一说就会:先将有肥有瘦的肉切成比方糖再大一些的块(注意,要连皮一块切),然后,放上豆油(哈尔滨人只吃豆油,拒绝吃菜籽油之类,但喜欢吃用猪肥膘炼的“板油”,而且,哈尔滨有些小女孩儿,还喜欢用板油拌饭那样黏黏乎乎地吃),炒一炒,放酱油、花椒、鲜姜、葱蒜之类,再加上水,再放上粗粉条子,猛炖,就行了。

  当然,别忘了放盐。

  黑龙江哈尔滨的粉条子有的是。北大荒盛产土豆,而且个头大。用土豆粉做的粉条子,好吃。一般都做成筷子粗细的粉条。不似南方的粉丝,像靓女的秀发,让人心疼怜爱,需秀着口那样嚼才行。

  哈尔滨的粉条子还有一种宽的,像男人手指那么宽。许多哈尔滨人喜欢吃这种宽粉条子。而且这种宽粉条特别抗炖、筋道。再加上肉块,就更香。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哈尔滨人过年三十儿,在辞旧迎新的家宴上,这道“猪肉炖粉条”是固定要有的。

  哈尔滨人还喜欢吃的一种菜,就是“酸菜炖肉”。这种菜,到今天仍然在哈尔滨城里盛行不衰,而且还有专门的“炖菜馆”。

  哈尔滨的酸菜,是由大白菜腌制的。所以腌这种酸菜,恐怕也是因为哈尔滨的气候非常寒冷的缘故。不像南方,一年中的任何一个季节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哈尔滨一进入初冬,就寸草不生了。大雪甫落,白茫茫而无涯,地里能长什么呢?于是把大白菜腌了,作为过冬的蔬菜吃。用来腌大白菜的缸都很大,至少要齐胸高,这样能腌得多些———冬日漫长呵。这种菜,一般腌上两个月左右,就酸了,可以吃了,可以做酸菜炖肉了。

  其实,酸菜还有多种吃法,可以炒着吃,可以生着吃,还可以剁成馅儿,包包子,或者包酸菜馅饺子吃。但最传统的吃法,还是酸菜炖肉。

  酸菜炖肉,选的肉是要有点讲究的,是五花三层的肉,将肉切成大片儿,再把酸菜切成细丝,弄上一些作料,放在一起炖就是了。炖熟了,尝尝。真的鲜死人了。

  吃酸菜炖肉,人间的一切烦恼,一切都不在话下了。“造吧!“

  “造”,就是大吃大嚼的意思。哈尔滨人请外地人吃饭,开场白常常是:“好,啥也不说了,说多了是故事,讲多了是眼泪。我看,大家就开造吧!造吧造吧,可别外道,猛劲造!”

  酸菜炖肉这道菜,几乎成了这座城市人的灵魂了。很难想象,一个地道的哈尔滨人,在一年之中没吃过一次酸菜炖肉是怎样熬过来的。

  对哈尔滨人来说,一年中。可以不发财,可以没有爱情,可以处处不尽如人意,可以一事无成,但无论如何不能没有酸菜炖肉。酸菜炖肉已经成了哈尔滨人自我温馨、自我安慰、自我抚摩、自我愉悦的生存方式了。

  哈尔滨男人:可爱不可嫁

  哈尔滨男人很像美国西部片里的牛仔,外形很酷。身材高大不说,而且挺拔、结实、傲慢、性感,很容易让女人一见倾心。

  哈尔滨男人外形高大健硕,性格则具有北方人的粗犷、豪爽,于性感中略带冷冷的傲慢与不羁:这样的男人是那种很“北方”的男人,也是很容易让女人一见倾心的男人。

  哈尔滨男人处事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不喜欢絮絮叨叨,更不会在爱与不爱的问题上优柔寡断,这一点和重庆男人有几分相似。

  哈尔滨男人对待服饰穿着,表面上随随便便,其实比女人还在意。有的男人几套西装几条领带打天下,有的则手到擒来在衣柜里抓住哪件是哪件:如果你在街上看见哪个男人老是穿一种风格的服装,别以为他不懂时尚。其实他是在借服装来掩饰内心,装扮他的高傲与不屑与所谓“时尚”入流。

  哈尔滨男人的“大男子主义”以及“东北虎”的霸王风度,就像一件华美高贵的礼服,看上去很美,却不太适合居家。女人们,要找老公还是找情人,可要仔细掂量掂量!

  哈尔滨男人最厌烦絮絮叨叨。和耍嘴皮子比起来,他们更喜欢动手,喜欢把对方打得“满地找牙”。酒吧里出现拳脚相加、掀翻桌子砸碎酒瓶的场面是常事儿。不过,矛盾易结也易解,大杯子白酒一碰,咕咚咕咚一口喝掉,相视一笑泯恩仇,搭肩拍背还是好兄弟。

  哈尔滨男人有幽默感。他们心情好的时候喜欢绕弯子,嫩不说嫩,说“河边柳儿,黄瓜扭儿,大姑娘的手儿”,褶不说褶,说“白菜心儿,豆腐皮儿,核桃纹儿”,再不就是大白话,典型的就是“天塌下来有个儿高的顶着”之类,而且越是处于劣势,幽默感发挥得越淋漓尽致。

  有这样的性情垫底儿。哈尔滨男人追女人时就是一派硬汉作风,不管心里多么在意。脱口而出的表达常常有威胁的意味———爱我就跟我走,不爱就分道扬镳。这种方式在“酷时代”确实令人迷恋,当然也有很多女人不买这笔硬账。一旦被拒绝,哈尔滨男人绝不拖泥带水,信奉“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恋爱硬道理,交新女朋友的速度快得令人目不暇接,不给前任女友留后悔的余地。

  和威猛的哈尔滨男人谈情说爱是件很享受的事情,他们赚钱不多但出手大方。加上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带女人出去消费时有股路易十四“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滔”的豪爽劲头,而且从来不屑于讨价还价,女人对哈尔滨男人的爱恨是以婚姻为门槛的。结婚前,哈尔滨男人阳刚威武、潇洒不羁,揽女人入怀的动作坚定有力。他们的温柔因为不轻易流露,显得特别贵重的意味,让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了身心还觉得占了便宜。结婚后,哈尔滨男人总是忘记把自己的热情和耐心一并带入家里。他们的外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旧能够让年轻女孩子倾慕,而且已婚的身份丝毫不会减退其魅力。

  他们最精华的情感流落在外,与别的女人风花雪月的同时还理直气壮着,把妻子扔在家中独守空房。直至她们醒悟到,哈尔滨男人对婚姻来说就像是一件华美的礼服,看上去很美,却不适合日常起居。不负责任、及时行乐的毛病由内至外消磨着他们的魅力。

  哈尔滨男人在事业上大多败于他们大而化之的性情———不注重细节,得过且过,为了哥们儿义气可以牺牲利益。而他们一旦克服了这个缺点,加上善于把握大局的长处,“东北虎”就真的如虎添翼、所向披靡了。

  所以,爱上哈尔滨男人是容易的,但不要轻易言嫁。

  哈尔滨女人:北国之花

  冰城的美女又靓又爽

  一个城市、一个地域最动人的一面就是多姿多彩的、漂亮的女人,她们的装束、谈吐、生活方式……都忠实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风情。

  同样的时尚,不同的女人。都说北京女孩大气,上海女孩洋气,昆明女孩靓丽,而到过东北的人无不对哈尔滨女人的豪爽与热烈留下深刻的印象。

  哈尔滨,一个历史不算太久的城市,最早的历史记录不过是元朝一个有12间房舍的驿站。1896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规定俄国可以在吉林、黑龙江两省修建铁路。作为在这条铁路沿线发展起来的城市,哈尔滨至今不过百年。

  但“东方小巴黎”的美誉使得它在北方诸城中显得与众不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哈尔滨很早就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直到今天,年轻的一代依然追求欧式情调,热衷于过圣诞节;即使是在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冬,女孩子依然像欧洲姑娘一样穿着长长的呢裙,踏着长筒皮靴,并且吃着冰淇淋。

  东北天寒地冻,地广人稀,一望无垠,自古为北方游牧民族所居。这里的人高大强壮,性格也豪爽。这种豪爽来自于传统,也来自于阳刚的氛围。东北的土著民族原本尚武,移民又多为生活所迫而闯荡至此,再加上天高皇帝远,因此这里的人有种好勇斗狠的豪气。人说“不到东北不知道胆小”,则道出东北民风强悍的特性。

  生存在这种环境中的哈尔滨美女,感染上东北男性的豪爽,有着一种特别的风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姑娘们毫不在乎“得到什么”或“得到多少”,而只在乎“得到”。与南方女孩子比较,哈尔滨女孩有一种没有经过伤害的原始的热心,很纯洁很干净。她们用这种热心铺平了人生路上的深沟,但却不用这种热心来换取什么。也不作为得到什么的手段。这一点同南方女子的纤细精明很不相同。

  人们谈到中国女人,首先想到的是娇小玲珑、婀娜多姿、眉清目秀的江南女子,大都愿意把江南女子作为一种典范。这种女子最大的魅力是温柔、贤淑,能反衬出男人们的阳刚之气,以至于许多外国人都认为这种小家碧玉、温文尔雅就是中国女人的一种模式,殊不知还有另类。

  在中国的女性当中,哈尔滨女人虽然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但却是最具特点的、最具有万种风情的。哈尔滨女人在性格上带有绝不含糊的那种极端,如同一览无余、没有任何过渡、让人一目了然的东北平原。这也很像东北的天气:夏天的阳光把空气清洗得干干净净,自然,没有杂质,但是极为热烈和浪漫,仿佛全都包围着你,让你沉醉在浓郁的灿烂之中;而在寒冷的冬天,漫步在白雪皑皑的大街上,那种把人冻透了的冷,非常的纯粹和极致,但却别有风情:这就是哈尔滨女人的气质:热烈、浪漫、直率、心胸开阔、不拘小节、乐于助人、心地善良、性格活泼,尤其是那种女中豪杰式的大气和胆略,让这里的女人别有风情。

  这种风情使得哈尔滨女人具有一种开阔的胸襟,所以交女性朋友最好选择哈尔滨女人。她们会为你不遗余力,甚至两肋插刀;她们没有交际场上争名夺利的疲惫,没有彼此猜疑攻击的烦恼;她们不为利来,不为欲扰,一切都毫不掩饰,甚至把心掏出来彼此交换,无论是在爱着,还是在恨着。

  哈尔滨女人属于最为真实的那一类。如果你有不对的地方,她们会毫不客气地当面指出来。虽然这可能因此而让你下不来台,但是她并非是故意的,她们认为是朋友,就不能虚伪,就更应该真实和坦诚。这种有如男人友情一般热烈和坚定的情谊,让人坚信不移,这是一种可以用生命相托的友情。

  与这样的女人在一起,总是快乐和开心的,她们好像天生具有某种幽默基因,让人健康、快乐、生命力勃发和积极向上。她们的语言和行动总能让你感到她是心胸开阔的女人,就算是她对你有看法,也绝不会背后去捣鬼,而是光明正大地说出来,或者是骂你一顿,从不管你是否爱听,但是过后,她好像早就忘掉了这件事。所以同这里的女人在一起,你千万不要计较什么,因为她是什么事情都不往心里去的;你若太计较,可就是自讨苦吃了。她们的性情像土地一样朴实而辽阔。无论她们对待朋友、丈夫,还是孩子,都有一股没有穷尽的热情和力量,所以她们不一定是全中国最好的女人,但一定是最忘我、最投入、最真诚、最宽容、最快乐的女人。

  穿上美丽的衣服,等待爱情的降临

  黑龙江靠近俄罗斯,所以哈尔滨一些城市建筑带有俄式风格,有很多的广场和绿地,显得非常洋气。这里的姑娘们也穿着入时,十分新潮,呈现出与上海、广州不同的另一种洋气。哈尔滨女人最大的特征就是:个头儿高挑,皮肤白皙,大多亭亭玉立,而且很靓。在大街上,她们会络绎不绝地进入你的眼帘,逼着你去欣赏她们。她们热爱生命,追求一种显示自己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的效果,所以适合那种夺目的色彩。这种色彩表现在衣饰上使哈尔滨女人风情万种。她们在穿着上很大胆,而且争奇斗艳,大有夺冠抢魁之势。世界上任意一款最新流行的时装,在这里你可以立刻看到它的复制品。

  哈尔滨女人敢领时装潮流之先。她们很舍得在这方面投资,哪怕一掷千金、万金也在所不惜,所以在新式服装的消费水平上恐怕是全国最高的。那些大反差的色彩,用在其他地方的女人身上就会媚俗,但要是用在哈尔滨女人身上,就会成为一种灿烂的浓烈风情。在新世界商场中总有些工薪女孩要挑几套招牌服装赶赶时尚。

  但是时尚说到底是个文化的产物,无论是尖端消费,还是大众消费,所争的也非一朝一夕之功。看一看满大街走着的女人,你会感到女人们如同旧时赶庙会的女人:穿着最美丽的衣服,等待着爱情的降临。

  尤其是在灿烂的夏季,哈尔滨女人会让自己如盛开的鲜花。对于她们而言,夏装如同陈年酒,酿的时间越长,就越浓郁香醇,让人心醉。因此在夏天还没有真正到来之前,她们就已经开始把夏季的衣裙拿出来;更是因为没有南方漫长的夏日享受,她们只能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光,所以她们的夏装就更加丰富多彩。在夏天的哈尔滨,女人就是最美丽的风景。

  而在冬季,东北严寒的日子非常漫长,10月就开始飘雪了,一直到翌年的5月份积雪才开始消融。在漫漫冬日里,哈尔滨的姑娘们依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们不惧怕寒冷,习惯与寒冷为伍,即便是在摄氏零下三十度的三九寒天里。也会经常遇见只穿着一条薄绒紧身裤的女孩儿。有时外面还加上一条漂亮的呢裙。她们穿着高筒皮靴精神抖擞地走在雪地上,如同一株雪中盛开的花。

  哈尔滨的女孩子不但夏天喜欢吃冰淇淋,而且在冰天雪地的冬日里也喜欢吃冰淇淋。坐在温暖如春的房中,看着窗外漫天飞雪,吃着冷饮的女孩子该是多么的可爱。她们的裙角永远是一份永恒不变的风景。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爱美的女孩子们也用四季分明的裙装将这座城市打扮得愈发迷人。轻松、随意的一份份美丽轻舞飞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姣好的皮肤,润泽的脸庞,精致的五官,带着一种难得的宁静、不张扬、不跋扈———一种别样的情怀就这样装点着祖国的北疆。

  那种大丈夫气概的柔媚温顺

  东北平原雪花漫天的冬日里,男人们出门在外,女人们则围坐在炭火边,一边飞针走线,一边聊家常。这里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女人不及南方的那么多,多数只受过初中或职高教育。

  通俗的妇女美容刊物及报纸没有销路。老一代的东北美女还以说话粗声大气、能吸大旱烟袋为美呢!如今的美女不同了,可以任意选择化妆、形体、氧吧等各种美容项目,来装点她们美丽的容颜,并将这种美丽扩散到各个行业中去。

  当你第一次来哈尔滨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大概就是女司机了。这里的女司机比较多,坐在驾驶员座位上,温柔自然而然地从言行举止中表露出来。温婉可人,无任何造作成分,体贴,可亲。尤其是那说话的语气语调,温软动听,不知不觉就在闲谈中到了目的地,旅途的劳乏减轻不少。你也能听见她们高嗓门地讲话,无所顾忌地放声大笑,她们坦诚而又精明,开朗而又不保守。体现着某种大丈夫气概。同时亦展示出女人的柔媚温顺:哈尔滨女人特别能讲,讲话的速度快,所以这里出了很多女相声演员、女小品演员。在这里,女知识分子或者职业女性会在公共场合说粗话,甚至两个女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相互厮打并不是什么新鲜怪事,好在这里的人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东北三大怪”中有一条是“大姑娘叼着大烟袋”。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盛产大量的烟叶,所以东北的女人大都会抽烟。女人们抽烟曾经是很厉害的,如今虽然少了很多,但是在哈尔滨大街上仍常能看见夹着香烟的女人。吸烟只是她们生活中的一种点缀,她们还不能算是纯粹的烟民。相比而言,她们在喝酒方面则猛多了,差不多三个东北女人中就有一个能喝半斤白酒。经常可以见到女人们在饭店里豪饮啤酒,或者同男士拼白酒,她们有时甚至会喝得酩酊大醉。

  无论是从衣着还是从饮食上来看,东北女人和南方女人永远是两种性情,两种色调。她们哭的时候,绝不像江南女子那样娇气绵长,而是粗着嗓门,几声过后,就用衣襟把眼泪拭得干干净净,像一切不曾发生过一样。就算是被鲁莽的丈夫揪着头发打过,她们也会极力掩饰说是不小心摔了,她们并不会因此对自己的男人有二心。这就是哈尔滨女人的特质。

  走出别人的影子,让自己活得精彩

  人们常用男人是泥捏的、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来形容男人和女人。既然女人是用水做的,想必所有的女人必定如水般的温柔、婉约、靓丽而生动。但是东北女人却有另一种情形存在。“阴盛阳衰”是哈尔滨普通市民聊天的热点,也经常出现在这个城市的某些小报上。这里的女人无论在生活还是事业上都有不让须眉之势。虽然这座城市里女性的文化层次相对而言不算太高,但是她们办事的果敢与魄力,是男人所不及的。她们这种有棱角的性格让她们能够有灿烂的作为,走向人生的光辉大道。

  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部,可算是一座边塞城市,所以消息、行动乃至认识的深度与透辟度都比内地要差些。所以想要有所为的女人们会经常去北京、上海体验一下,以使自己获得最新的信息,也使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赶上最新的潮流。在这里有相当数量的女人,渴望文明,渴望进步,渴望温馨,渴望浪漫。她们是北国街头的一道风景,是寒冬中的艳阳、暖春里的桃花。她们或许穿件中式风格的小棉袄,或许是一袭拖地长衫,又或许是一件厚厚的狐皮大衣,但自衣裙围裹中透出来的依然是她们独特的气质。

  这些不甘心平庸的女人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已逐渐地成为哈尔滨各个战线上的主力军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