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策划:中国城市化战略:十字路口的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6:39 人民网

  有专家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进程中,在发展战略问题上,城市化战略是一个最摇摆不定,也是教训最多的战略。面对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40%的新的转折期,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用一种全新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城市化战略,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利弊得失、指明发展方向。>>>进入留言板<<<

  摇摆不定的中国城市化战略历程

  ·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们建起了很多“工业基地”式的新兴城市。但这些城市自身的产业单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不仅如此,这些工业城市与当地区域经济格格不入,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在“要准备打仗”的思想指导下,经济布局更走上了一条“深挖洞、广积粮”之路。城市建设几乎完全停滞。到80年代末期,又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城市发展方向,于是又努力推进“退二进三”,就是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实际上仍表现出了很大的摇摆性。例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民自己创造出了一种农村工业化的形式,就是乡镇企业。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国的财政税收、出口创汇和GDP总值,乡镇企业的贡献都超过1/3。就是人们说的,“三分天下有其一”。邓小平当时盛赞乡镇企业是“异军突起”。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仍然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们才发现,这个政策给乡镇企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例如,基础设施不足、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非常尖锐、远离市场造成信息不灵、各种要素很难实现优化配置等。·从2000年以来,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出极大活力的,恰恰是大中型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以及与此相应的城市建设加速和城市经济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设和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的经验启迪下,在北京“申奥”、上海“申博”成功后,各地纷纷在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大大强化了城市化的位置。可以说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速是“十五”计划始料未及的。>>>详细

  走向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与上海博弈的背后

  >>>

  北京

  ——有人说北京是一座文学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现代文明。宫殿、城楼、庙宇、湖泊、交通网络与高楼大厦交织成波澜壮阔的情节。

  2005年1月12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获得批准。新总规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功能布局,创建和谐环境。

  强化“四个服务”功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工作的要求,本次总体规划突出了“四个服务”的原则:规划提出,为满足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强化首都职能,调整优化中央行政办公用地布局,预留中央行政办公用地,优化中心城涉外设施和用地的配置,提高国际化程度。合理确定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应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现有产业结构,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切实改善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上海

  ——有人认为上海则是一座数学化的城市,由坐标和数字组成,无论是传承下来的矮小破陋的房屋,还是现代建筑都有编码,城市被规划得很精确,传递着中西合璧的大气与活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城市规划工作是重要的载体和抓手。城市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和协调性很强的工作,其核心是土地利用和空间管理。城市规划工作要充分发挥先导和调控作用,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三个“始终坚持”:坚持全面发展,着眼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体现,坚持城市形态优化和城市功能完善的有机统一。坚持协调发展,特别要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到区域与城市、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等各方面因素,统筹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共性与个性、地上与地下等关系,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类资源。

  放眼世界、服务全国、融入长三角。加强在能源、市政设施、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衔接,加快构筑长三角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两句成语”:中国城市发展误区诠释与启示

  北京

  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教授认为,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盲人摸象。抓住一条腿说这就是大象,摸着一个耳朵说这就是城市战略,没有真正从战略的角度看中国的城市问题,必然会出现这种现象。拔苗助长。城市化有它自身的规律,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化过程变成了政府行为。政府盲目推动,是大城市化很重要的障碍。

  连玉明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坚持“抓大带小,以城带乡”,即优先发展大城市,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坚持优先发展大城市战略的三点理由是:——优先发展大城市是符合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大城市是效益型城市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大城市是节约型城市发展战略

  他进一步指出,坚持优先发展大城市战略需要回答两个疑问:

  一是大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根据专家对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的测算,当城市规模在10万—1000万人时,城市收益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当城市规模小于10万人或大于1000万人时,城市规模的净收益会不断降低。只有当城市的规模在100万到400万人口时,城市规模的净收益为最大值。

  二是大城市是否必然带来城市病?有人提出,大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城市病,比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贫民窟。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必须考虑和认清在当前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城市病与农村病相比,哪个病更要命!>>>详细

  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速城市化的助推器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认为,城市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农民转化为市民,农业劳动力转为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详细

  农民工:逐步纳入城市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就应该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农民工不仅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工人阶级的主力军、杰出代表。他们大部分都是青壮年,现在建筑、建材、纺织、清洁、服装等许多行业50%以上是农民工。

  在政治上,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却得不到工人的身份。农民工现在可以参加工会了,但很多都是另外登记,享受不到同正式工人一样的工会会员的同等权利。

  在经济上,农民工和正式工人不能同工同酬、同权。

  在社会方面,他们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

  如此“一厂两制”,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现在的很多矛盾还会向前发展。必须通过改革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将工人阶级融合为一个部分,而不是有两部分人。

  城乡一体: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包括解决城市病,关键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当然,城乡一体化并不是指城乡一样化,它界定在制度、体制的范畴内,是针对城乡诸多不同政策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分割格局而提出来的。

  目前急待解决的是:首先,要改革现在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登记制度。

  其次,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应该把土地还给农民,土地权国有,田面权、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土地定,人心才定。

  再次,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上要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现在所实行的人事就业和管理制度是把二元的社会结构引进到城市里来了。

  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走下去,我相信我国的城市化问题会获得很好的解决。

  借势发力:中国城市化(城镇化)战略再认识

  在过去一些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中国城市的规划性很差。反而是国外那些在市场经济、私有制下发展起来的城市表现出了极强的规划性。>>>详细

  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

  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协调互动的关系,是一种同步型城市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度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因素的作用,其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镇化大起大落。属于“过度城市化”。

  科学、创新、人文精神:城市化的灵魂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我们无论对“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其基本理念和行动方略都应予以重新检视与考量。这是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是与时俱进地探究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详细——坚持科学精神,把握规律。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方向,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基本标志,包含着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从规律,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城市化的内在规定性,将世界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新路。实践中既不能过度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而拒绝世界普遍性的带有规律性的成功经验,也不能一味迷信外国而不去踏踏实实了解中国实际、试验中国道路。——坚持创新精神,探索新路。农民问题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要考虑中国国情,着力解决中国数亿农民的问题。其中,解决农民进城、将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还需要我们彻底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平等地对待农民,实现全体公民的生活理想。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坚持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城市化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不只是建房子、修广场、铺马路,更是寻找和建设我们新的家园,一个更贴近性灵、安顿生命的理想居所。我们不能为城市化而城市化,甚至片面理解为城区的扩张、人口的增加、数字的扩大,更应该理解城市的实质,追求生活的本来价值。

  本期策划稿件来源于《人民论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