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藏铁路有望10月全线铺通 本报记者全程记录开工4周年历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9:46 大洋网-广州日报
青藏铁路有望10月全线铺通 本报记者全程记录开工4周年历程(组图)
青藏铁路有望10月全线铺通 本报记者全程记录开工4周年历程(组图)
  青藏铁路建筑材料运到南山口站,再中转到建设前线,图为几名搬运工正在把火车的水泥搬到汽车上再中转。

  策划\窦丰昌

  文字\特派记者严利、刘志华

  图片\特派记者谭庆驹

  解放后修建的青藏公路,被西藏人民称为藏区的第一条幸福路,而即将全线铺通的青藏铁路,则被称为西藏的第二条幸福路。

  昨天,2005年6月29日,是青藏铁路开工4周年纪念日。广州日报青藏铁路报道组站在了青藏铁路格拉段起点———格尔木南山口,开始全程记录青藏铁路开工4周年历程。

  6月29日这个特殊日子,见证了青藏铁路的修建里程碑: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青海格尔木到西藏首府拉萨)正式开工;2002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正式铺轨;2003年6月29日,世界海拔最高火车站唐古拉站开工;2004年6月29日,安多车站分别向拉萨和格尔木方向实现双向铺轨。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提供给我们的最新的消息是,全长1110公里的青藏铁路格拉段,目前仅剩唐古拉山口和羊八井两段工程正在铺设,“青藏铁路有望在今年10月份全线铺通,明年6月进入试运行,2007年7月1日正式营运。”

  南山口站最大后勤保障基地

  南山口站位于格尔木以西32公里,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开工典礼正是在这里举行的。这样一个重要的车站,建在茫茫戈壁滩上。回想起4年前的情景,南山口站车务惠建军依然兴奋:“彩旗飘扬,车水马龙。”

  但4年后的今天,南山口站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中铁一局几排平房,以及三四列忙于调度的火车和两三个调度员。

  每天,都要从南山口站开出几趟列车,向拉萨方向进发,给青藏铁路沿途仍在施工的路段运送物资和建筑材料。惠建军说,“自从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那时开始,我们南山口站就一直是沿线最大的后勤保障基地。石油、铁轨、水泥、枕木等等,几乎都是从我们这里运上去的。”

  回想27日下午5时,我们从西宁登上前往格尔木的火车。凌晨2时30分左右,列车的速度开始慢下来,而我们也突然感到有些头痛、胸闷。列车员这时轻声告诉我们,列车正在穿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关角隧道。“关角”的藏语意思是“登天的梯”。这里海拔3700米,关角隧道就是修建在这天梯上的地下长廊,全长4.01公里。因缺氧等高原反应,当年修建时就有铁道兵长眠在关角山。

  万丈盐桥卤水面上修出铁路

  早上6时左右,列车里突然热闹起来,来自广东的背包族游客刘兵跑过来告诉我们:“快看,火车在盐湖上跑。”我们眼望窗外,四周一片洁白,我们乘坐的火车,就在这一片白茫茫的盐湖湖面上飞驰。这段铺在盐湖盐壳上的铁轨长达32公里,按中国古代计量方法,约有一万多丈长,所以人称“万丈盐桥”。

  这条世界上惟一的修建在盐湖上的铁路,如何把铁轨铺在了坚硬的盐壳上?盐桥下的秘密是什么?当年曾参与这一战役的广州籍专家陈卓怀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其中奥妙:“‘万丈盐桥’就是利用盐湖的天然材料盐渍土与卤水凝结而成,路基一米以下是深达10米到20米不等的结晶盐和盐卤水。铁路实际上是浮在卤水面上的一座长桥。”这位广州人昨天不无自豪地透露,西格段(西宁至格尔木)70%的铁路桥,都有他参与。

  “这是世界上最难养护的铁路路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格尔木分院院长牛怀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盐桥个别地方的盐壳出现下陷,那就马上浇灌卤水,让其重新凝结成坚硬的盐壳。

  特制机车乘客不会有高原反应

  2007年青藏铁路营运后,将是什么模样?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昨天向记者描述,在铁路外观上,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移植和培植了上千万平方米草皮。青藏铁路将保持全天候通车,全线将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在高原地段做到无人值守。从青海的格尔木至西藏拉萨,旅客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按此测算,如果广州市民后年进藏旅游,除了可以直飞拉萨外,如果想欣赏青海湖、盐湖、可可西里,想亲身翻越唐古拉山口,那么可以乘飞机抵达西宁或者格尔木,然后转乘火车进藏。据说当火车行至羊八井附近时,因地形高低多变,旅客将会有乘坐过山车的新奇感受。

  另外,在青藏铁路上运行的机车是特制的,可以增压、增氧,旅客坐火车翻越海拔5000多米高的唐古拉山口时,将不会有任何不适感觉。

  记者行程第一站———青藏铁路开工4年格尔木经济总量增77倍

  格尔木 西藏的旱码头

  从青海省省会西宁乘坐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历经近14个小时的“跋涉”,记者到达了位于西宁市以西814公里的格尔木市。

  格尔木,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总面积相当于16个多广州市的面积。格尔木整个城市的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只有27万左右,平均年龄在32岁左右。

  “几乎所有进藏物资都是在格尔木中转后,再运送到拉萨的。90%以上的出藏物资也都是通过格尔木转运到全国各地的。”格尔木市计划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刘宗旭说。

  也正因为如此,格尔木被誉为“西藏的旱码头”。随着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建设拉开帷幕,筑路需要的各种物资和4万多筑路大军的衣食住行等后勤保障,几乎都要依靠格尔木市解决。即使现在你走在这个高原城市的任何一角,都可以看到川菜、东北菜、鲁菜和粤菜各路争锋的局面,而洗脚、桑拿、歌城和网吧等娱乐场所也屡见不鲜。

  格尔木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运行科科长刘天奎说,“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们第三产业的增速每年达到了27%以上。”

  刘宗旭介绍,“在青藏铁路从正式开工到现在的4年时间里,格尔木市的经济总量增了77倍多。”

  在格尔木西郊,有一座青藏高原第一规模的汽配城。“现在的生意不好做了。”一位来自广东湛江的梁老板摇着头,“比起前两年,我们每个月的收入下降了6成以上。”

  在格尔木采访的3天时间里,记者几乎每次搭乘的士都能听到司机的抱怨。“前两年一天随便都能收300元,现在只有150元左右。”

  格尔木市的红伟瓜果蔬菜批发市场是青藏铁路瓜果蔬菜补给大本营。“两年前,我每天可以卖10多吨肉给他们,现在只能卖一两吨。”随着青藏铁路接近完工,四川屠户刘德云已经明显感受到生意规模开始缩小。

  “一旦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车的话,原来通过火车运来的进藏物资就不必在格尔木中转。”格尔木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张士平不无忧虑,“这样一来,格尔木‘西藏旱码头’的地位也就会越来越衰弱。运输业会不会也因此而唇亡齿寒?”

  但是,刘天奎却很自信,认为“格尔木的‘旱码头’地位不会因为青藏铁路的通车而衰弱。到时候前往西藏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只要经过格尔木市,相信游客们都会停下来看看,‘中国的盐湖城’格尔木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此外,国家还将修建格尔木至新疆察哈尔等多条铁路,届时,格尔木在铁路交通上将形成‘十’字型,将成为青藏高原的铁路枢纽。”

  “我们现在都将青藏铁路称为西藏的第二条幸福路。因为青藏公路被称为西藏的幸福路,在青藏公路的带动下,西藏的经济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刘宗旭说。

  解读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会西宁至西藏首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一期工程由西宁市至青海西部重镇格尔木市,已于1984年建成通车。二期工程由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132公里,其中为满足石油专用线和采石场专用线开通使用的需要,格拉段北端格尔木至南山口站32公里已建成使用。

  全国“十五”规划四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由国家投资262亿元,建成后将填补我国西部铁路网空白,形成北京至兰州至拉萨的运输大通道。

  据测算,2002年,从青海格尔木到拉萨往返保本点运输成本为347元/千吨公里,如果再加上商业利润,从格尔木运送货物到拉萨,每吨货物将增加运输成本465元。西藏在区域发展潜势率中,交通密度位居全国末尾,建设铁路运输通道势在必行。

  而调查显示,在拉萨1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只相当于中国沿海地区的54元。青藏铁路开通后,预计75%的货运量将由铁路承担,将降低进出藏物资的运输成本,降低西藏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此外,青藏铁路建设将使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部黄金旅游热线。按照目前的游客增长速度,如果青藏铁路建成,预计2010年西藏接待游客可达113万人次。

  记者手记

  戈壁滩上的火车就像沙滩上的一只小蜈蚣

  迎着比广州不知道要毒辣多少倍的烈日的煎烤,从格尔木市沿着平坦的青藏公路往西行,不到10公里,便开始看到一片焦灼刺眼的戈壁滩。

  在距离青藏公路平行大约500米的地方,便是青藏铁路格尔木市至南山口段,一列拉着10多节油罐车厢的列车正缓缓向南山口车站进发。坐在《西藏日报》给我们友情提供的越野吉普车里,远远地望去,这列列车,就像一只小小的蜈蚣,在大海滩上挪动。而我们的这辆越野吉普车,或许在列车上的人看来,也同样就像一只甲壳虫一样,颤颤悠悠前行。

  这样一比,的确非常的卡通,非常的有趣。而在此前两天,我们从西宁来格尔木的列车上,还在抱怨这里的“绿皮列车”60公里的时速跑得实在是太慢,车厢内的环境也不是很好。现在回头想想,我们居然就安躺在这小蜈蚣的“肚子”里,穿过了柴达木盆地的大部分地方,穿过了美丽广袤的青海湖,越过了浮在盐湖上面的“万里盐桥”。

  抱怨太多的确不是明智之举。既伤神,又伤身———尤其在这种高原缺氧的环境下,伤神、伤身都可能加重你的高原反应。再看看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看看常年在此修建青藏铁路的工人,虽然同样坐在“绿皮车厢”里,他们却似乎毫不在乎生活的艰苦,时不时发出自信自足的爽朗笑声。

  而支撑这种自信自足的,是一种精神。这些青藏铁路沿线建设工地的工人,来自全国各地,绝大多数都不是一来就适应这里的气候的,甚至有的工人,在这里工作了几年后,仍然有高原反应。

  我们就认识这样一位30多岁、来自千年古都西安的女士(我们更愿意这样称呼她)。当我们见到她时,一开始以为她是个50多岁的“大婶”:她的脸已经被烈日烤得皱巴巴的,额头上深深的几道“小渠”,头发已经打卷;而她的手,说严重点,就像槐树皮。

  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她有一个担任经理且每月有着七八千元收入的丈夫,一个快要上小学的女儿。原本她是不用来干这份工的,但是,她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离不开这里”。说实在的,“这里的待遇是还可以———但如果只是为了钱的话,我这几年赚到的,还不够我将来用来做美容呢!”(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