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海水综合利用让科技先行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话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9:50 水母网

  本报记者张子倩

  一年前,一座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在开发区建成投产。青岛华欧,这个此前并不为人所知的企业,一下子成了国内海水淡化业界瞩目的焦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为什么它吸引了如此多关注的目光?盛夏时节,当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既为岛城高新企业难能可贵的创新勇气和精神所折服,同时也对循环经济美好的前景产生了强烈的憧憬。

  据市科技局海洋处专家介绍,这项工程获得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支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更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关键设备均在我市加工完成。一年来,该工程运转稳定,淡化水质良好,平均造水成本为4.7元/立方米,大量应用于黄岛电厂锅炉补水,使软化水装置检修周期由从前的1800立方米/次跃升到1万立方米/次,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海水综合利用,的确是个大课题。

  海水综合利用包括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三方面。在发达国家,它是极具规模效益的朝阳产业,而在我国由于起步较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青岛,是开展国内海水综合利用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海水淡化研究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市就开始利用海水替代淡水用于电厂冷却。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现在我市的电力、化工、橡胶、纺织、机械、塑料、食品等行业已经大规模利用海水代替生产过程中的淡水,仅直接利用海水的企业就有30多家,海水利用量从1990年的60多万立方米/日,增至目前的200多万立方米/日,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

  仔细分析可知,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海水综合利用,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具备了良好基础。

  一是优越的自然环境。我市海岸线曲折蜿蜒,总长度为730公里,非常有利于开展海水大规模利用。冬无严寒,海域不结冰,夏无酷暑,水质优良;而沿海岸线组团发展的大城市框架,以及海洋经济等三大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为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是雄厚的科研实力。众所周知,青岛是座海洋科技城,集中了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海洋科研机构,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年开展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积蓄了相当的实力。近日,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深潜基地等相继落户,使得青岛能够集中力量突破海水综合利用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

  三是快速成长的骨干企业。8年前,我市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国内第一家提供工业用海水的海水厂,取水能力达28万立方米/日,被国家列为海水利用示范工程。“九五”以来,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大生活用海水技术示范工程研究”先后完成海水取水、后处理、防腐和防生物附着等技术研究,正在崂山区20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内进行实验。此外,我市还拥有以华欧、科瑞特等为代表的一批海水淡化企业和以海湾集团、海晶化工为代表的开展浓海水再利用的企业,青岛发电厂去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海水源热泵,在制冷、取暖、生活热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海水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淡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是世界上缺水国家之一,特别是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2003年5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被正式列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明确提出“在北方沿海缺水城市建立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大规模海水利用的沿海示范城市”。

  与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一样,青岛同样面临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4立方米,不及全国人均量的七分之一。据统计,2003年我市原水用量达10.63亿立方米,而全市现有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10.55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我市原水需求总量将达到13.05亿立方米,供需缺口高达2.42亿立方米。即便将南水北调及中水利用等措施考虑进去,城市供水仍将难以为继。

  怎么办?严酷的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这片蔚蓝。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海水再生综合利用,不仅能够为城市提供新水源,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环境,减少耕地占用,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市科技局,记者看到了一份刚刚出炉的《海水综合利用现状分析报告》。报告提出,海水综合利用是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海洋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域涉及海洋新材料、精密仪器制造、防腐防生物附着等,在海洋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海水综合利用可提供安全、可靠、不受季节与气候影响的稳定水源,实现淡水资源大规模开源节流与增量。通过组织相关科研力量尽快实现在重大技术领域的突破,一方面可以推动海洋腐蚀与防护、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和水处理等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将直接提升盐业、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青岛在海洋高技术研究领域的竞争力。一旦形成规模效应,还可带动国内其他地区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及相关配套设备制造业发展,进而形成以青岛为中心的新兴海水产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高度关注、大力支持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先后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建立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农村苦咸水淡化示范工程,并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了《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目前正在开展海水综合利用法规的研究与制订。

  市科技局负责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科技创新,更离不开自主创新。今后一段时间,青岛要做的是立足原有的海水产业基础,积极整合集成海洋科技力量,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瞄准国家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目标,坚持政府导向、规划控制、政策鼓励、科技先行的原则,通过构建海水综合利用的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和充满活力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青岛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在全国率先形成新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具体地说,就是沿滨海公路开发建设七大海水产业基地,形成工业海水、生活海水、淡化海水三大产业集群。同时,要结合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构建海水综合利用科研体系,包括实验平台及相关设施,成为海水综合利用领域技术创新与工程试验的综合平台,为相关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提供重大基础性、公用性技术支撑。根据这一产业规划,预计到2008年,我市海水直接利用量将达50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规模20万立方米/日,海水综合利用及其相关产业产值500亿元,在海水预处理、防腐蚀及防生物附着、新型膜技术、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新型热源利用技术等领域,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初步建成全国海水直接利用示范区、海水淡化产业示范基地、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试验区和国家海水综合利用研发中心。

  采访结束时,记者又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华欧集团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一期工程投产后,3000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二期工程和2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装置三期已经排上规划建设日程。这些不断传至耳边的信息表明,在通向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的循环经济大道上,青岛正全神贯注、奋力前行。责任编辑:邱雁(来源:青岛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