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潘溪渡伏击战歼敌近300人 梁山好汉故里忆传奇战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9:50 水母网

  1941年1月,在抗日战争出现低潮的艰难时期,发生在鲁西地区水浒故事发祥地郓城的潘溪渡伏击战,由党政军民密切配合,一举歼灭日伪军近300人,战斗胜利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和重要意义,远远超出了战斗过程的本身。

  6月21日下午,山东抗日战争纪念地寻访团来到了位于鲁西南的郓城县。这里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

  位于郓城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潘渡镇,正是当年潘溪渡伏击战的发生地。这里已经找不到战争的痕迹,烽火岁月更多地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深处。

  打得巧妙胜得彻底

  郓城县党史委原副主任徐爱民向寻访团详细介绍了发生在1941年1月的潘溪渡伏击战的经过:

  1940年,随着我军3次讨伐石友三斗争的胜利,我鲁西区党委所辖之运西中心区一带根据地得到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日军也加紧对我根据地推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分割和封锁各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

  这期间,郓城驻有日军三十二师团1个大队和伪军500余人,日军自恃武器精良,气焰十分嚣张,经常携带九二式步兵炮,出城对我根据地进行烧杀抢掠。

  为了巩固扩大运西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决定采取一次大的战斗行动,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法,以一部兵力围攻侯集据点,主力在侯集至郓城间设伏,诱歼郓城出援之敌。

  1941年1月2日,军区司令员杨勇带领七团和军区特务营、骑兵连的部分连以上干部,进至侯集至郓城间公路两侧地带,选择了伏击敌人的战场,并拟定战斗方案。1月7日夜,各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实行严密警戒与封锁。午夜时分,我军开始对侯集据点发起围攻。

  经过紧张激烈的战斗,我军一举全歼日军1个加强中队和1个伪军警备大队,击毙日伪军近300人,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6挺,马步枪190余支,并焚毁汽车4辆。这是在鲁西平原继梁山战斗之后所创造的又一个全歼日伪军的模范战例。

  群众配合功不可没

  在抗日战争相对出现低潮的艰难时期,潘溪渡伏击战无疑极大地鼓舞了郓城党政军民的抗日斗志。潘溪渡伏击战取得如此快捷的胜利,是与当地群众的有机配合密不可分的。

  1941年1月7日夜,各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为在战区内严密警戒,封锁消息,指战员深入村户,认真细致地做群众工作。战区内各村群众按部队要求做到夜间不点灯,不让狗叫,天亮后照常到村外干农活。侦察敌情的战士和侦察员巧妙化装成群众,担水、磨面、拾粪、放羊,与老百姓融为一体,在自然、平静的状态中监视敌情,为夺取战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时,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郓城党政地方武装和群众是在怀着渴望能有天兵天将降伏妖魔的心情中,亲眼目睹和亲耳听到这次战斗胜利的,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因此说,潘溪渡伏击战即是值得郓城地方史详述的一次战斗,也是我军战史上为数不多的模范战例。

  步兵炮引出“盖亮式”

  潘溪渡战斗缴获的那门九二式步兵炮仿佛在日军身上剜了一刀,让日军心疼不已。因为该炮的技术性能在当时十分先进,据说,整个日军在中国战场投放的这种炮寥寥无几。后来,这门炮为八路军所用,在数次战斗中摧毁碉堡、炸敌据点,发挥了重要作用。菏泽市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内现有该炮的一个复制品。

  提起这门步兵炮,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由于长年作战,缺乏保养维护,这门炮在1945年5月东平县小寨战斗中意外炸膛了。为了尽快试制出九二式步兵炮,军区领导把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冀鲁豫军区华丰机械厂。

  1945年9月,该厂成立了试制小组,盖亮为技术员。他们把炮分解为八大部分120多个零部件,进行测试绘图。在盖亮的组织下,试制小组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1946年4月试制出了第一门步兵炮并试射成功。为了表彰此炮的设计者,有关部门便以盖亮的名字命名为“盖亮式70毫米步兵炮”。

  老“兵”细述激烈战斗

  6月21日下午,在潘溪渡伏击战发生地,潘北村79岁的商金全老人激动地向记者回忆了当时的战斗场景,当时,他是八路军的地下通讯员。

  “在潘溪渡村,狡猾的敌人突然停止前进,小股骑兵和便衣沿街搜索八路军,一个敌军骑兵走到我一营战士隐蔽的民房前,用皮鞋踢门,一营的谢教导员在门内装成农村妇女的声音,尖声尖气地说,‘俺害怕,不敢开门’,就这样骗走了敌人。”

  “当时,鬼子从城里开来好几辆汽车,我就躲在路旁一个一个地清点他们的人数。一开始,鬼子还停下车,准备坐地开饭,我们的人发射了3颗信号弹后,鬼子们便赶忙上车,但很快就没有了招架之力。”

  “我们的指战员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子弹到处乱飞,血流得到处都是。”

  商金全老人的回忆和诉说,引来了不少群众前来围观,不少小孩子高兴地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惨烈的战斗场景都早已成为过去,如今的人们正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无忧无虑。文/本报记者吕华远责任编辑:刘家昌(来源:齐鲁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