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问题”何以成为“特色腐败”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21:38 人民网 |
近几年,一向被称为“清水衙门”的教育领域也逐渐成为职务犯罪高发区。这两年,中小学的“校长问题”是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大。以江苏省南通市纪检监察机关统计为例,近三年该市共查办教育系统中小学校校长违纪违法案件85件,涉案金额计3000余万元,其中,移送司法机关17人,10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受到党纪处分55人,政纪处分31人。 先来看看这些“问题校长”犯的是怎样的“问题”呢?报道说,这些腐败校长们的敛财手段是五花八门,除了非法占有、侵吞公款、变相索要钱财外,还有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犯罪手段。” 原来,“校长腐败”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学校特色”呀。这个“学校特色”恐怕不是教育圈里的人,一下子还是很难“透视”清楚的。因为这些中小学校长的职务犯罪是那样的隐蔽,那样的不容易被监督。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长们频频涉嫌腐败,“问题”越来越大,他们的“问题”也就具有了“学校特色”。 笔者在教育圈里呆过许多年,这则关于中小学校长的“特色腐败”的报道狠狠的触动了我的神经。我在想,当前,必须揭开中小学校长们“特色腐败”的面纱,来还教育界一片“净土”了。 那么,这些“特色腐败”的“特色”都表现在哪里呢?比如,利用教辅资料等的采购之机收受回扣;利用录用新教师等活动中收受贿赂;利用招生收取截留“择校费”;利用办兴趣班、特色班私设“小金库”违规支出;利用学校建设收受各种“好处费”等等。 显然,如果用法制的眼光,这样的“腐败样式”,与其他社会腐败形式并没有本质不同,之所以被称之为“特色腐败”,原因就在于发生在校园里。校园是教书育人之所,诸如购买教材、录用教师、招收学生之类的校园事务,事关百年大计,都可视为“神圣事业”的一部分。人们往往把“校园”和“社会”区分开来,就是因为对校园寄予了一种“纯净”的期待。因此,对这个领域的事务,本身就具有不同其他领域的特独性,其运作途径往往也鲜少受到其他社会性事务可能出现的“干扰”。 这样一来,那些中小学校长,似乎就处于某种“真空”之中了。特别是在大讲“校长负责制”的今天,包括教育、教学、人事、招生、基建等一切校园事务,都由校长们做主。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学校的校长都被老师们称为“老板”了,这些老板权力太大,缺少外部有效的监督,而内部的教职工对校长们的决策本身就缺少知情权,即使知道校长存在腐败问题,面对校长手持的那根可以让他们“下岗”的大棒,也多是选择“沉默”呀。我还想补充一下,对中小学校长出的“问题”,在许多地方的上诉渠道就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素不知,这些校长们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利益。这种系统内的监督,往往也就沦为了一种摆设了。 现在,我们的教育园里也开出了一株株可怕的“恶之花”了,一些中小学校长中经不起“孔方兄”的诱惑,变成利欲熏心的人,干违法的勾当的人,他们利用的就是不受监督形成的“校园特色”。所以,当前,必须把那些所谓的“校园特色”也暴于阳光之下,不要再把教育园视为一片“清水圣地”了。我想,只要对学校健全规范管理机制,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和择优选拔用人原则,强化对校长的监督,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这样,他们的“校园特色”的“腐败样式”也就很难再“吃得开”了,他们自然也就不可能再一手遮天了。 新闻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