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故乡的小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03:04 舜网-济南日报

  朱文兴

  拂去岁月的尘埃,撩开往事的烟云,年轻时的许多记忆逐渐淡忘乃至消失,但故乡罗店镇那由老街、小河、石拱桥构成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却依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

  罗店镇处于现上海宝山区、嘉定区和郑和下西洋启航地的江苏太仓县这两省市三县区的交界处,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有个叫罗升的人在此经商开店,故而得名。镇上有练祈河自西向东流过,故又名罗溪。此外,还有狄泾等几条河流在镇上纵横交错,与吴淞口的长江相连。亭前街、塘西街、布长街等“九街三湾十八弄”,分布在河道两侧。

  罗店镇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远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是一个物产丰富、商贾辐辏的商业大集。到清代康熙年间,又发展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棉花、棉布交易中心,吸引了大批徽州客商,生意兴隆,成交额超过附近另一号称“银南翔”的名镇,十分富庶,因此有“金罗店”之美誉。镇上名人名居很多,但1937年“8·13”日寇从浏河口上岸途经此地,烧杀掳掠,破坏殆尽。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的创伤得到医治,小镇又重现昔日的繁华。从我记事起,街上的商店就鳞次栉比,肉食店、水产店、百货店、副食店、理发店、土杂店、饭店、洗染店、中药店、西药店等一应俱全,人流、物流非常密集,市面繁华。老街上饭店很多,一般都是两层楼。在楼上找个位子,凭窗而坐,一边品着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一边看着街对面酒店二楼上近在咫尺的厅堂、客人,真有“竹帘卷垂影绰绰、此时相望不相闻”的意境。老街上茶馆也很多,去喝茶的不仅有镇上的居民,还有小镇周围十里八乡的老农。茶馆开门很早,价格也很便宜,二、三毛钱泡一壶茶,一喝就是一早晨,边喝边聊边听苏州评弹,非常惬意,茶馆成了当时人们休闲娱乐、交流信息的好去处,构成一幅鲜活的市井文化情趣图。

  我印像最深的老街有亭前街、塘西街和布长街三条。亭前街是古镇最主要的商业街,整个街道沿练祈河北岸东西展开。街道南侧的房屋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上的商业用房建筑格局。前面是店堂,后面临河建楼房,底层是水桥或码头街道。河上有来龙桥、张家桥等几座石拱桥。站在石拱桥上放眼望去,只见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有水乡人摇着橹的小船缓缓漂流;杨柳垂拂的小河边,女人们蹲在水桥上洗衣服;入夏之后,男孩们在河里游泳嬉戏,一派欢歌笑语,好一幅“小船轻轻水中走,人在美景画中游”的江南水墨大写意。元代马致远思乡之作《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的名句,就是这一景象的生动写照。老街都由石板铺成,两侧布满了两层楼房,临街一面大都是木板墙、木板门、木板窗。塘西街是镇上的另一条南北向的主要商业街道,著名的祥茂南货店过去就在这条街上。布长街因当年布商云集而得名,街上有个戏院。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曾跟着奶奶到戏院看过越剧《白蛇传》、沪剧《罗汉钱》等,虽然那时戏院里条件简陋,座位全是长条木凳,很窄,但演员洪亮的嗓音和字正腔圆的唱腔依然萦绕在耳边。

  家乡有种很有意思的风俗——拜神求雨。有一年,我们那里遇上了干旱,村里人就把东王庙、玉皇宫里的神抬到场院里,村民们跪到地上,烧香拜祭,祈求老天保佑,能够风调雨顺,带来一个好年景。虽然几乎回回求而不得,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却留下了深刻印像。

  童年时代故乡小镇上最吸引我的是端午节的龙舟表演。我家住在离小镇有十里远的乡下。村上一个邻居年轻时嫁到了小镇上,家就安在举行龙舟赛的罗溪河边。每逢端午节龙舟赛,奶奶总带我隔夜就赶到镇上,借住在她家。第二天一清早,我们就在河边占据有利位置,欣赏龙舟表演。正是江南好时节,波映古镇柳映桥。清澈的河流上,五、六艘龙头昂起、龙尾摆动的龙舟被水手们划得飞快向前,穿过那弯弯的石拱桥,呈现出明代诗人边贡在《午日观竞渡》中描绘的“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的壮观景象。特别令我惊奇的是,每艘龙舟的船头都立有铁柱,选十三、四岁的少年扮成戏曲人物扎缚在铁柱上,谓之“出彩”。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故乡小镇繁华景象和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对家乡最难忘的记忆之一。

  故乡小镇润泽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水墨画似的风景、别有情趣的市井生活、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许多名人名士,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和中科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就是罗店镇上人。从1959年起到1962年,我在镇上读了三年初中,每天来回走读,天天穿过小镇上的老街小河石拱桥,对小镇的印像更加深刻,也更加一往情深。所以,当周庄古镇出名、许多游客向往她时,我有点不以为然,我说周庄这样的小镇在长江三角洲很多,我们罗店镇就有类似的风貌。大学毕业离开故乡来到现在居住的这座城市以后,每每回乡总因来去匆匆,无暇去镇上看看。前几年故地重游,希望找回青少年时代我对家乡古镇的印像,但小镇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贯通小镇南北的繁华商业街塘西街已拆除,代之以火柴盒式的商业楼,老街青石板路铺成了沥青路;由于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中不注意保护环境,穿镇而过的小河水污染发臭,两侧居民实在忍受不了,镇上只好把小河填了一段,石拱桥成了旱桥,石缝里长满了青草。在古镇风貌逐渐消失的同时,新城建设拔地而起:作为上海市确定的全市9个中心镇之一,在古镇东南侧,包括我家所在的行政村在内已被拆迁,具有欧式风格现代气息的新城区开始建设,草坪、别墅、高尔夫球场,宽阔的人工湖,专销世界名牌的欧式商业街,五星级的国际会议中心,这一切使我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感到既亲切又陌生,我为家乡的巨大进步而高兴,但又为记忆中那老街、小河、石拱桥、石板路构成的水乡古镇风貌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而遗憾。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家乡传来消息,已经成立了恢复古镇风貌规划建设的机构,对保留下来的老街进行修旧如旧的整修,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风貌,使老镇和新城交相辉映,更加璀璨夺目,优化人居环境,发展旅游经济。这个迟来的消息,委实发人深思。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