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唱着渔歌耕田的赫哲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10:42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只有4000多人。在中国有句谚语,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是一个地区的人要生存下去,就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赫哲族世代生活在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水产资源丰富,周围山高林密,盛产各种山珍,所以,以往赫哲族过着夏季捕鱼、冬季狩猎的生活。

  近年来,由于当地的鱼类资源日益枯竭,国家又明令规定要保护野生动物。因而,赫哲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面临着改变。这种变化,对于以渔猎为生的他们能适应吗?赫哲族的聚居地--黑龙江省同江市,已经不再是一个小渔村了,眼前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城。

  走进市区,街道整齐宽敞,路边一座座红砖灰瓦的小楼,是赫哲族人的新居。市郊一块块绿油油的农田,是大多数赫哲人新的作业点。如今,他们不再是以往的渔民,种田,成了他们的新行当。

  十多年前,中国政府提出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政策,鉴于赫哲族渔民传统生存方式面临危机的状况,当地政府制定优惠措施,帮助赫哲族群众调整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官员尤利军先生介绍说:“凡是想种地的农户可以到划定的区域去开(垦土)地,跟村里签订开发合同,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赫哲族(享有)优先开发。政府鼓励、支持,提供生产条件,提供生产周转资金,提供种子,化肥,农业机械,包括技术服务,政府都支持。”

  赫哲族以前没有种过地,特别是在当初,要放弃从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家都觉得心里没有底。当地政府意识到大家的担心,专门为这些曾经的渔民开设了种植培训班,讲授土地耕种的方法和经验。

  最早尝试种地的赫哲族人叫付铁军。从1995年开始,他带领着9户赫哲族渔民离开了他们多年赖以生存的捕鱼船,到荒岛上开垦土地,当年就开垦出了100多公顷耕地,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岛,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种地的收入要比捕鱼高得多,而且也很稳定。丰收的时候,看着金黄的像小山一样豆粒,曾经为生计担忧的赫哲族渔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付铁军他们的成功,给了其他人信心,他们纷纷走下渔船,操起了从前并不熟悉的锄头。短短两年时间,在同江市,赫哲族开垦的耕地面积已经近2万公顷,越来越多的赫哲人通过在土地上辛勤耕作过上了富裕日子。

  不过,在同江,仍有一些赫哲族人还不太愿意放弃祖辈传下的手艺,他们改捕鱼为养鱼。在政府的帮助下,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他们开办了鱼类养殖场。

  八岔赫哲族乡就有一些渔民开始从事鱼类生产。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有些人已经成了养鱼专业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个乡的负责人尤玉生介绍说:“有一个经营户叫李俊,他承包了10公顷渔塘,经过这几年鱼塘养殖,效益还是比较好的。年收入在3万元(人民币)以上。”

  作为人口较少的民族,赫哲族的发展一直受到中国各级政府的帮助扶持。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李顺宝女士介绍说,中国东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还把如何帮助这些较小民族加快发展,作为当地政府的一项工作,并将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上海市已经准备采取一个行动,支援我们赫哲族的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资助,支持我们师资的培训,教学设备的改善、增添。”

  尽管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赫哲族人引以自豪的传统渔猎文化并没有消失。当地政府认识到保护赫哲族文化的重要性,专门成立了赫哲族生态文化博物馆和民族风情园,保存了赫哲族的传统民居样式,展览馆里陈列着赫哲族独有的用鱼皮缝制的衣服,展示着搜集整理的赫哲族歌舞。

  如今,赫哲人唱着渔歌耕田、守着鱼塘致富,昔日飘荡在江上的优美旋律,多层次地诠释着他们今天的生活。(来源:国际在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