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剧美国导演的故事(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11: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格林斯潘与自己的助手南希·贝珐以及自己的摄影师等制作团队一行来京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这位年近8旬的老人依然在为奥林匹克运动奋斗在运动场内外的摄制工作中。 作为国际奥委会指定的官方电影制片人,格林斯潘堪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变化的见证人。 今年78岁的格林斯潘已连续为盐湖城、长野、利勒哈默尔、卡尔加里四届冬奥会,悉尼、亚特兰大和洛杉矶三届夏季奥运会制作官方奥林匹克电影。 格林斯潘虽然走起路来步履蹒跚,但一谈到电影却是滔滔不绝。他说,支持他奋斗这么多年的原因在于,拍摄体育电影是非常有趣的工作,它既能展现永不放弃的奥林匹克精神,也能让众人了解发生在运动员身上的感人故事。 格林斯潘先生与助手南希·贝珐女士与北京奥运会有着非常深厚的缘源。他曾为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制作了申奥宣传片。他为2008年奥运会拍摄的申奥影片作为北京奥申委的第一部申奥陈述片。该片与北京电视台和张艺谋拍摄的第二部和第三部陈述片为北京2008奥运会的成功申办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格林斯潘自己也表示,他所关注的不是那些获得第一或第二的选手,因为媒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身上。他所关注的是那些成绩虽然不好,但却能表现出奥林匹克精神和美好人性的运动员。“任何竞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最后的长跑者》是格林斯潘总会提到和放映的他最喜欢的并广受赞誉的纪录片。片中记录着1968年的奥运会上,坦桑尼亚男子马拉松运动员阿那贝里不幸在途中扭伤了右腿,根本无法继续比赛。但他拖着一条伤腿和带血的绷带坚持比赛。其他运动员早已冲过了终点一个多小时了,只有他在夜幕的衬托下,一瘸一拐地继续向前。此时,马拉松比赛和颁奖仪式早已结束。当他终于跑到主会场时,场内只剩下零散的观众,但人们对他的英雄之举报以冠军一样热烈的掌声。他最终用时4小时30分跑完全程。 格林斯潘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最经典的影像资料,同时也留下了奥林匹克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名言之一———“我的祖国派我来比赛,不是让我来听发令枪响的,是要我跑到终点。” 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宣传片都凝聚了格林斯潘和其助手贝珐的心血。在多个场合被问到是否有可能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拍摄官方纪录片时,与格林斯潘已有20多年合作史的贝珐答道:“我们觉得我们为2008年奥运会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建议更合适些,中国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导演,机会应该留给他们。” 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格林斯潘纪录影片展播的现场,当笔者提问他们将为北京2008年做些什么的时候,格林斯潘和贝珐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他们对在场的电影学院的学生和年轻导演们提出了殷切希望,他们希望由中国的导演导,由中国的摄影师来拍摄2008奥运会的纪录片。而他们则会通过开设培训班和作为顾问的形式来倾力相助。 (崔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01日 第十二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