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千里棉海献终身(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18:20 乌鲁木齐晚报

  在南疆广大棉农当中,传颂着一个亲民爱农的农业科技专家的名字,他就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棉花专家、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娄春恒同志。

  1937年,娄春恒出生于河南叶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62年从河南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只身来到新疆,先后在新疆农业科学院莎车农业试验站、库车棉花试验站、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1981年3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2月已到退休年龄,但因工作需要,他服从组织安排,一直坚守在南疆农业生产第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科技创新结硕果

  43年来,娄春恒把南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少数民族同胞当作自己的亲人,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殚精竭虑,突破了许多科技难题。如今,新疆的棉花单产、总产、品质独居全国之冠,这其中包含着娄春恒等一批默默无闻的优秀农业科技人员的大量心血和汗水!

  南疆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和光热资源,是我国最适宜种植棉花的地区之一。但是在改革开放前,南疆地区棉花种植技术落后,耕作粗放,品种差,产量低。1978年,喀什地区棉花单产仅有19.5公斤,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0年,娄春恒从新疆农业科学院库车试验站调回院里的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此前,他已在南疆基层工作了近20年,一直在探索改革传统的植棉模式,已取得很大成绩。按照常规,他应该喘口气了,可以在条件优越的乌鲁木齐搞搞研究、写写论文,享受家庭的温暖,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但是,他长期从事棉花品种和栽培试验示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南疆棉花未来的发展有许多构想。他毅然决定辞别妻儿,回到了他曾经工作多年的莎车县,并在此长期蹲点。娄春恒早就认准了这块绿洲是棉花的最佳种植区,最先在荒地镇进行棉花高产示范工作。为了把这里建成全国一流的棉花基地,经过深思熟虑,他确立了更换品种和改变栽培模式同步进行的棉花产业发展思路。

  娄春恒是新疆最早引进地膜植棉技术的推广者之一。为了解决棉田保苗难、保墒差、产量低的难题,他在莎车县积极倡导普及和推广地膜植棉技术,这对提高保苗率、促进生长发育、增加蕾铃、提高产量都有显著作用。这项技术一举使莎车县棉花单产翻番,亩均皮棉产量从30多公斤增加到了70公斤,被称之为“白色革命”。娄春恒和他的同行们在喀什地区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矮、密、早”棉花栽培技术模式,把棉田每亩株数由4500株增加到8000株,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当时,习惯于传统种植方法的农民不太理解、不愿意接受这种新方法。于是,他会同当地党委和政府在示范田里召开现场会,带着农技人员和乡村干部逐家挨户地耐心讲解,并手把手地传授种棉技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分寒暑,风雨兼程,他用事实、用丰产、用经济效益教育了广大棉农。从此,“矮、密、早”栽培技术在喀什地区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93年,自治区在莎车县吾达力克乡建立了以棉花生产为突破口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区,娄春恒在这里蹲点组织实施。经过3年的努力,该乡棉花总产由3.1万担提高到5.2万担,人均收入由830元提高到1183元。1997年莎车县全面实施科技植棉项目,当年实现了皮棉总产百万担,荣获全国棉花状元县称号。“九五”期间,该县的棉花产量每年以8.1%的速度增长,1997年起连续四年总产超百万担。2000年该县63万亩棉田实现总产120万担,成为全国“棉花第一县”。现在,棉花“矮、密、早”栽培技术已在全疆所有棉区进行推广。

  低产田效益差,是我区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一个棘手问题。为了扭转低产田拉后腿的局面,从1998年开始,娄春恒在莎车县又开始了植棉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棉花高密度栽培试验。他在亚克艾热克乡和孜热甫夏提乡挑选了400亩贫瘠的漏沙地做试验,每亩棉株由过去的11000株增加到18000株。这种植棉方式在世界植棉史上也绝无仅有,许多人认为不可思议。娄春恒凭着他几十年的植棉经验,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地里,进行仔细研究,并具体指导植棉技术。结果这块水肥条件与其他相同的棉田,只增加了一次化控,但皮棉单产就由过去的50公斤增加到120公斤。通过高密度植棉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贫瘠土地长期低产的难题,开辟了新的增产途径,使植棉技术在“矮、密、早”的基础上又跨越了一大步。现在,这项技术在喀什地区得到推广普及,创造了亩产皮棉150公斤、甚至200公斤的高产奇迹。

  娄春恒在研究推广先进植棉技术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棉花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他是农科院推广优良品种面积最大的棉花专家。截至2004年,已累计推广优良品种1000多万亩,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他先后引进推广了豫棉15优系9911、9921等十几个优良品种,大大拓宽了南疆棉区品种的选择范围。

  娄春恒常说,科研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写几篇文章、拿几个奖状就完了。更重要的是,要把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广新技术,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喀什地区过去生产的棉花由于含糖量高、强力低,外商曾一度拒绝进口,使该地区棉花的出口创汇受到影响。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娄春恒深感问题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在反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棉纤维含糖量,提高棉纤维强力”的研究项目,于1989年经自治区科委批准立项。他作为这个项目的主持人之一,牵头组织了9个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68名科技人员,在25个试验点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和综合试验,摸清了新疆棉纤维含糖量高、强力低的现状,探明了含糖量高和强力低的机理,提出了降低纤维含糖量和提高强力的对策。为加快研究成果的应用,又专门建立了技术示范区,终于攻克了难关,大大提升了新疆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他的指导下,喀什地区的植棉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多项技术在世界上也属独创。2004年,喀什地区230万亩棉田平均单产皮棉超过100公斤,总产达到450万担,占全疆四分之一。娄春恒为南疆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娄春恒先后主持参加的科研课题近30项,获奖成果19项,其中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出版专著6部。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科委振华科技扶贫奖、自治区优秀党员、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棉花专家。

  爱民亲农倾真情

  娄春恒经常换位思考:“自己如果是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希望农业科技人员怎样做呢?只有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才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农业科技人员形象。”

  1991年,莎车县荒地镇发生特大棉蚜灾害,全镇用10万元购买农药喷洒也不顶用。娄春恒和农科院的其他技术人员提出,用久效灵或氧化乐果涂抹棉秆红绿相间部位进行防治。经过动员,出动机关干部、农民群众、驻莎部队官兵达10万余人,打响了一场围歼棉蚜的战斗。经过48小时的日夜奋战,顽强拼搏,取得了这场抗击棉蚜斗争的全面胜利。仅此次抗虫技术就给荒地镇节省了20万元的农药费用,当年还多收了1万担棉花,全镇干部群众从心底里感激他。从此,这个镇在他的指导下,棉花年年增产,从原来的每亩皮棉产量7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

  莎车县吾达力克乡是个典型的棉花中低产区,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缺水。从1994年至1999年的6年时间,娄春恒常驻该乡,手把手教会棉农化控化调、防病防虫、打顶浇水等先进技术,使这个县最贫困的乡一举成为棉花高产乡。从1993年至2000年,全乡棉花总产从3万担增加到8.22万担,单产从50公斤增加到110公斤,人均纯收入从980元增加到2021元。记得娄春恒1994年开始在这里做试验,当他看到维吾尔族农民还沿用过去的习惯种植棉花,每亩产量才50公斤皮棉,心里一直为农民们着急。可是,当娄春恒在推广引进豫棉15号棉花新品种时,有的农民担心每亩新品种的收益不如以前的500多元。也有的农民们一开始不愿接受,因为原来购买老品种1公斤种子才花1.5元钱,而豫棉15号1公斤种子要花6.5元。他和乡村领导挨家挨户对农民做说服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乡种了200亩新品种。娄春恒让农民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浇水、施肥、打顶等,农民对此嫌烦而不愿接受。该乡二村村民艾拜都拉·沙迪克说:“当时让我哥哥在地里打上垄子,分开浇水,哥哥不愿意干。后来娄春恒耐心地讲解,手把手地示范,并当场承诺,如果试种后单产下降,棉花卖不到1000元钱以上,农民的损失由他来补上,大多数农民才照着这样去做,也有个别农民硬要坚持自己的做法。到年底棉花收获时,亩产收入达到1200—1400元,比以前的收入高出一倍还多。那些坚持自己种植方法的农民,后悔当初没有按照娄老师的技术要求去做。”

  在推广现代植棉技术过程中,为了使基层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能尽快掌握这些技术,娄春恒靠自学掌握了维吾尔语言,能随时与干部群众沟通和交流。至今,喀什地区的许多维吾尔农民都知道,新疆农业科学院有个娄老师,是向他们传授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好专家。

  吾达力克乡食堂厨师依米洪·艾力,因娄春恒经常在食堂就餐而熟悉。当娄春恒得知他妻子一人种地,身体还不太好,孩子又在上学,就免费提供了价值250元的豫棉15号新品种,又掏钱帮这位厨师买来化肥、农药,还教他种植技术,帮他种植棉花。等到秋天棉花收获时,依米洪·艾力家的5亩地产了500公斤棉花,令全村的农民十分羡慕,大家纷纷向娄老师学习新的植棉技术。

  莎车县荒地镇67岁的农民卡迪尔·吐尔地,因1998年妻子去世,当时3个孩子都在上学,家中劳动力少,生活条件特别差。娄春恒了解情况后,给他送了1000元钱,叫他买羊发展养殖业。几年来,卡迪尔·吐尔地通过养羊,生活渐渐好起来,不仅用卖羊的钱为大儿子成了家,而且盖起了四间新房,筑起了院墙,院子里还打了一口压水井,从此结束了吃水靠涝坝的历史。他说:“娄老师来之前,我家只有一间低矮的破房子,所有家产加起来不到3000元,压根没敢想过儿子能够娶到媳妇。如今我少说也有5万元家产,打算今年再把二儿子的婚事也办了。我能有今天,多亏遇上了娄老师,娄老师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娄春恒给人的印象是个乐呵呵的老爷子,但他对棉花科学种植的严谨态度,却让人感到敬畏。有一次,他和技术员进行田间调查,通过数棉桃来预测产量。大家跑了一整天后都很疲惫,其中一位年轻的技术员认为基本数据搞清了,对最后一块地没有仔细地去测定,就把估计的棉桃数写到记录本上。这位年轻人怎么也没想到,娄春恒到这块地里重新数起了棉桃,并对这个同志进行了批评教育。他说:“一株棉花多算1个桃子,全乡、甚至全县的产量就会误差多少担棉花,这可来不得半点虚假。”

  娄春恒干工作执着、认真,待人却很随和,从不轻易发脾气。但他见不得侵害农民利益的事,看到一次恼火一次。他有两次发火让疏勒县的干部记忆犹新。

  一次,娄春恒和技术人员制定了详细的防治棉铃虫技术措施,由乡镇领导带领技术人员落实到每户农民。疏勒县某乡原党委书记怎么也没有想到,娄春恒带着县领导和县上农业部门的负责同志来到了他的责任田,看到他没有按技术要求落实防治棉铃虫的措施,娄春恒当着在场的干部群众责问:“这是农民群众用血汗种出的棉花,这样严重的虫灾怎么向农民群众交代?与其让农民群众骂你们,还不如我来骂你们,我骂你们比农民群众骂你们好得多。”当时旁边有人劝他,这是一位多年的老书记了,过去工作都不错,给他留点面子。他毫不客气地说:“我给他留面子,谁给农民留面子?”

  又一次正值棉花收购季节,娄春恒亲自到疏勒县洋大曼乡轧花厂了解收购情况。他站在棉检室一旁,仔细审视棉检员整个检验过程,然后拿来农民的棉花一一对照,当场发现了压级压价情况。于是,他找到棉检员重新检验,并严厉地批评说:“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就靠这点血汗钱生活呢,你们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在他心里,农民群众的利益最重要。

  娄春恒长期坚持在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第一线工作,克服了基层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身体有病等困难,常常骑毛驴、坐马车,有时步行,从早到晚奔波在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大力宣传和推广农业技术,渴了喝点涝坝水,饿了啃口干馕。当看到农民的生活水平那样低下,植棉技术那样落后时,他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常说:“作为一个乡、一个县损失几十亩或几百亩棉花,影响不了大局。可是面对一家一户的农民群众,一旦棉花减产,就会影响他们全家一年的生活。”

  疏勒县洋大曼乡14村的维吾尔农民吐迪·毛拉说:“我是一个独臂残疾人,两年多来,娄老师无私地教我农业技术,帮我脱贫。记得那是2002年8月初,娄老师来到我的地里,看到棉花长的很高,只长杆不结桃。他耐心地教我正确使用缩节胺,控制棉杆生长,挽回了损失。2003年,他选择在我家三亩地里做高产试验,手把手地教我植棉技术,两年后我成了种棉能手,一亩地比以前多收几十公斤棉花,每亩地收入由800元增加到1600元,是全村公认的富裕户。”

  该乡1村有个名叫亚森的农民,家里人口多、收入低。2003年,亚森主动提供五分地让娄春恒做试验。娄春恒出钱购买玉米种子、地膜、化肥。一年下来,收获玉米300公斤,收入达330元。现在,亚森学会了玉米种植技术,今年又在新开的荒地种了20亩玉米。在娄春恒的耐心教育和帮助下,他从过去的懒汉、贫困户,走上了今天的勤

  劳致富路。

  南疆的气候恶劣,天气多变。每当遇到霜冻、大风、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娄春恒立即到地里,指挥农民点燃树叶,用烟雾防止霜冻,在地膜上打防风带压膜防风等。疏勒县巴合齐乡1村党支部书记巴克沙克深有体会地说,娄春恒2004年初春在村里种了5.6亩试验田和12亩示范地,他亲自与农民一起下地播种、铺膜。当他发现耕地不平时,带领技术员平地,还动员农民施农家肥;每当春天刮风下雨,他就去给棉苗盖土;每当农民喷缩节胺时,他都亲自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每当炎热的夏天,他每天很早就到地里检查打顶是否合格。娄春恒辛辛苦苦一年,到棉花收获时,试验田每亩收入超过1700元,为农民科学种田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娄春恒在推广棉花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同时,竭力培育出一大批勤恳敬业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比较突出的有林颖、玉尔古丽、迪里努尔、曾满英等。疏勒县洋大曼乡的科技副乡长玉尔古丽,对娄春恒给予她的教诲念念不忘。她说:“在与娄老师交往的700多天里,我们既是师生,又是父女,他天天教我学习汉语,在业务上对我严格要求,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2004年10月,娄春恒因病重到乌鲁木齐住院,玉尔古丽想买一件礼物,以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于是就找林颖商量,两人决定给老师买一件毛衣。当林颖把精心挑选的毛衣送给娄老师时,被娄老师数落了一顿:“你们的工资又不高,只要好好工作,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农业生产上,多为农民服务,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这句话成了两位学生的座右铭,这也是老师留给她们最好的精神财富。经过娄春恒的传帮带,喀什地区一大批县乡干部成了种植棉花的行家里手,涌现出许多“棉花乡长”、“棉花书记”。

  只要是农民需要的,即便不是份内之事,娄春恒也要“管闲事”。2002年,他发现疏勒县种植的玉米棒子小、产量低,主要是因为农民不懂种玉米一定要用杂交种子。于是,娄春恒开始实施他的玉米种子引进计划,选定“郑单958”玉米新品种进行试验。2003年开始换种,全县玉米、小麦套种15万亩,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到了2004年,疏勒县玉米产量从原来的单产15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许多农民说:“新品种的棒子太大了,以前一手可以抓四五个,现在一手只能抓一个。”仅引进玉米种子这一项,疏勒县的农民一年就增收6000多万元。

  多年的基层工作,娄春恒与当地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常年带着农业科技人员到棉田考察棉花的长势。他对棉田情况十分熟悉,以至于每一块地该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喷药、什么时候防虫都清清楚楚。他还清楚地掌握哪一块地可以早浇水、哪一块地可以晚浇水。因此,当地农口系统的工作人员称他为“农业活地图”。:(责任编辑:高毅写信)

  作者:赵世骞 胡中平 荆朝平 樊文平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