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无法忘却的伤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20:38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记者郭欣

  当时的人都没见过飞机,街上的大人孩子都为看新鲜,跟着飞机跑,可谁也没想到,突然从上面就扔下几个炸弹,大家恍然大悟,可这时再躲已

  经来不及了,我就听见‘轰’的一声,趴到地上什么也不知道……

  炸弹一响上百人没了

  家住宝鸡的78岁老人李章义得知记者要采访抗战时期的事情后,第一句话就是:“那时候事太多,我记性不好,只记着一件事,一辈子也忘不了。”记者明显地感觉到,老人的语气沉重了。“现在想起来,那恐怕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见飞机!大概是1939年2月的一个星期天,我那时才13岁,去现在的店子街附近卖烟叶,突然听见空中‘嗡嗡’地响,声音大得很,抬头一看空中有4个银白色的大家伙,随后又飞来几个,当时的人都没见过飞机,街上的大人孩子都为看新鲜,跟着飞机跑,可谁也没想到,突然从上面就扔下几个炸弹,大家恍然大悟,可这时再躲已经来不及了,我就听见‘轰’的一声,趴到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周围一点声音都没有,只觉得浑身僵硬,后来发现炸弹爆炸时炸起来的土把我都埋了,睁开眼睛只看见浓浓的烟雾,我使劲揉了揉才看见电线上、电杆上、树上,到处都是人的胳膊、腿,还有带血的、破破烂烂的衣服,地上也横七竖八地都是尸体,吓得我‘哇’的一声就哭了,撒腿就往回跑。”说到这,老人颤抖着用手帕抹了一下眼角,“后来听大人们说,就是那一次,日军扔了五十多枚炸弹,炸没了上百人,炸倒的房子更是数不清。”

  子弹围着我打了一圈

  张彦华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斗鸡的大片地方属于申新纱厂(现国棉十二厂)。申新纱厂是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在1938年8月,把自己在武汉的工厂迁到了宝鸡,因为荣氏在沿海地区的工厂,抗战爆发后大部分被日军炸毁。当时还有很多从南方迁到陕西的工厂,他们组成陕迁工厂联合会,投资兴建了惠工学校。78岁的张彦华和李章义还有82岁的学长刘志凯老人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因为学校占用了村里的土地,所以,当地的孩子可以免费上学。张老摇着手告诉记者:“农民的孩子能上学确实不容易,可那时根本没法安心上课,动不动就拉警报、亮红灯,没心思学习呀!大家都知道一盏红灯亮是预备警报,两盏是紧急警报,要是三盏亮了就得赶紧躲了。刚开始一听见警报大家就到处藏,可好几次都是警报响了飞机没来,再加上没有亲身经历过那种场面,所以就放松了警惕。直到1944年春季,我们才知道日本炸弹的厉害。那天,我们正在上课,警报突然响了,山上电杆上的红灯也接连亮了三盏,老师赶紧组织学生往学校后面山上的窑洞里撤离。大家都拼命地跑,十几架飞机飞得很低在头顶上绕来绕去,还有机关枪‘突突突’往地面上打,我跑不动,后来干脆把脸埋到地上不动了,能听到的就是炸弹的爆炸声、机关枪的突突声、人们的哭喊声,乱哄哄一片。几十分钟之后,日军飞机飞走了,我无意中在我周围的土地里摸出了很多子弹,敌人好像是围着我打了一圈。”那次日军共向申新纱厂及附近地区投弹20多枚,斗鸡台火车站岔道口被炸了一个4米多深、直径5米多的大坑,钢轨被炸得扭成麻花,很长时间火车不能通行。

  想方设法破坏纱厂

  当时的申新纱厂不但生产技术高、数量大,里面还有个面粉厂,同时负责给宝鸡供电,无论是从粮食的供给还是衣物、能源的输送上,都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所以日军迫不及待地想摧毁它,在1940年对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纱厂为了保护各种设备,在厂区空中搭起绿色的网,上面还覆盖着厚厚的土层,还将很多重要设备藏在窑洞里。82岁的刘志凯老人向记者讲道:“因为纱厂在抗战中的作用巨大,所以,日军将纱厂作为轰炸宝鸡的一个重要对象。我记得1940年的一次轰炸,有一个炸弹落在纱厂锅炉附近,那个锅炉是带着一个火车头负责发电的,不过幸好没有伤到设备,只是炸坏了空中绿网上面的土层。对纱厂轰炸最厉害的应该是1941年,那时日军飞机轮番对纱厂进行轰炸,每轮轰炸有4架飞机,一共扔了40多枚炸弹,一台面粉机被炸毁,还有很多制纱原料也被烧毁,几十间房屋倒塌,但重要的是我们的设备在窑洞里保护得很好,日军企图破坏纱厂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说到这,刘老欣慰地笑了一下,“如果要说到对整个宝鸡的轰炸,那就多了,差不多有30次吧,有时他们的目的地其实并不是宝鸡,但每次都要从宝鸡经过,要是还有在其他地方没扔完的炸弹,就顺便扔下来,如果没有剩下的,那我们就可以少死几个人。”记者了解到,从1939年1月到1944年6月长达5年多的岁月里,侵华日军先后28次空袭宝鸡,出动飞机302架次,投弹1211枚,炸死466人,炸伤350人,炸毁房屋1481间。

  一眼窑洞见证那年月

  采访中,我们谈到的话题一直很沉重,当说到学校后山上的一个窑洞时,几位老人兴奋地聊起天来。“那个窑洞表面上看是一个,其实里面还有七八个洞,都是相通的,能容几百人呢,而且窑洞在半山腰,离山顶几百米,距地面也几百米,敌人的炸弹根本炸不到,真是救了不少人的命呀!但至今也不知道是谁挖的,我父亲当年也说不清。”张老说。“估计是早些年村民为了躲避土匪挖的,因为我记得窑洞外面有很多垒好的石块,应该是用来预防土匪的吧!”刘老思考着说。李老应和道:“对对对,我觉得也是。那里面还有一口井呢,和山顶通着,在山顶可以用辘轳摇水,在窑洞里可以用绳子吊水,当年的打井人和挖窑洞的人想得很周到啊!”几位老人呵呵地笑了起来。张老的脸突然一沉:“回忆起那些年的事,好像也只有这个窑洞能让咱觉得高兴!”随即,几位老人沉默了。讲完这些时隔60多年的往事,几位土生土长的宝鸡老人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想法,虽然当年日军的铁蹄没有踏上宝鸡的土地,他们也没有真正面对面接触过日本兵,没有亲眼见到日军杀戮中国同胞的残忍场面,但那无数次的轰炸,给他们的家乡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都是无法弥补的。60多年过去了,在老人们心里,那年那月,永远是个解不开的结!采访结束时,张老带着记者来到惠工学校的旧址(现十里铺中学),在校园里就可以看到有着那眼窑洞的贾村塬,但由于山体滑坡,已经没有路可以上山,山腰上生长的树木,也使得那眼窑洞踪影难觅,没能亲眼看到那眼救命的窑洞,记者感到很遗憾,但关于那眼窑洞的回忆,会一直留在老人们心中!但愿老人们在想起那个年代的时候多回忆一些美好,少回忆一些心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