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火车载来飞虎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05:57 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忠

  作为津浦铁路沿线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都有许多列火车与枣庄擦肩驶过,扯起长长的汽笛破空入云,如一串串响亮的掌声经久不息,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整个小城甚至可以侧耳捕捉到车轮带动钢轨交响出的隆隆声。

  小城如岸,回声似潮,一波波拍击和奔涌上岸的是记忆,是岁月,是往事。

  六十多年前,一支小型抗日武装扒上飞驰的火车,出没战斗于铁道沿线和微山湖上,打票车、劫货车、搞机枪、扒铁路、炸桥梁,搅得鬼子不得安宁,闻风丧胆,被称作铁道游击队,也叫飞虎队,意谓插上翅膀从天而降的飞虎。

  这支由铁路工人、煤矿工人和农民子弟组建的武装,少时十数人,多则不过数百人,是名副其实的游击队伍,却坚持苦战达八年之久,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鬼子,肖华将军誉之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老百姓形象地喻之为“钻进铁扇公主肚中的孙猴子”,别看体小,照样在敌营捣腾个天翻地覆,五脏失调,最终迫使一千多名鬼子束手就擒。一部《铁道游击队》让这支武装家喻户晓了,也鲜活生动了一个个名字、一张张面孔,孩提时的我脑海里老挥抹不去刘洪飞身扒火车的矫健敏捷的身影,奔驰的火车像脱了缰的野马,而刘洪无疑是最好的骑手;一曲“微山湖上静悄悄”弹拨起了多少人记忆的“土琵琶”,穷途末路的鬼子就像落山的夕阳,七百里微山湖祥和平静,浪花里飞出了狂飙般激越慷慨的旋律。在无数中国人的记忆中,那场六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全面胜利的抗战,最生动、具体、深刻的细节就是———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地道战,地雷战……

  前不久,《铁道游击队》第五次被改编为影视,在临山铁道游击队影视城拍摄现场,从早到晚,围观者流连在炭场和洋行等熟悉的场景,人头攒动,络绎不绝,他们重温着一个个经典细节,当拍到芳林嫂将未拉弦的手榴弹砸向松尾时,他们惋惜而开心地笑了;当鬼子手捧佩刀向游击队投降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们呼唤着一个个名字,如同呼唤自家亲人,“这是刘洪!”“那是王强!”“这是小坡!”“那是鲁汉!”一张张年轻而坚定的面孔,挟来了一段段烽烟往事,仿佛就燃烧在昨天的铁道线上。

  在现场我见到了原铁道游击队长枪队指导员张静波老人。这位年逾八旬的二等甲级残废军人,右眼在攻打鬼子炮楼时被飞迸而至的弹片击中,永远地失明了,眉骨里至今还留存着一块弹片,老人笑称那是战利品。他十九岁离家投身铁道游击队,后随南下部队转业到浙江,离休后惦记着出生入死打游击的故乡,牵挂着长眠在这儿的战友,抛舍不下那一段段抗日岁月和往事,旋即以古稀之躯叶落归根,迄今已十六载。他说起铁道游击队长眉耸动,脸溢神往,如数家珍。他告诉我,小说《铁道游击队》中的人物都有真实出处,像刘洪的原型是洪振海和刘金山两任大队长,王强的原型是王志胜。当我问他有人说他是那个爱弹土琵琶的俏皮小坡时,他忙摆手说,那可不对,小坡的原型是曹德全烈士,他的哥哥曹德清烈士是彭亮的原型,兄弟俩牺牲时都很年轻。老人说那段岁月异常艰苦,脑袋时刻准备着要跟身子搬家,铁道游击队六任政委中先后有三任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而他们长枪队由于肩背长枪,目标容易暴露,往往昼伏夜出,袭扰鬼子,有时战斗激烈,眼看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对鬼子的仇恨如泼油入火日益高涨,对战友们的哀思则如松涛悲咽绵绵不止。他永远忘不了与自己配合的两任队长,其中刘刚烈士打起仗来勇猛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腹部中弹,肠子流了出来,仍然咬牙一手托起肠子,一手端枪痛歼鬼子,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但这位拥有独立自由勋章等多项荣誉的老人却极少说他自己,仿佛他只是岁月的旁观者与讲述人,他是一条不事张扬内心却波澜跌宕的北方的河。

  还是应该感谢作家刘知侠。他提炼、升华和再创造了铁道游击队,使那段岁月,也使张静波和他的战友们穿过六十多年冉冉时光,至今如一株株鲁南大地最常见的酸枣树扎根在我们的记忆里。像那位芳林嫂,即是将三位积极参与和帮助过铁道游击队的鲁南女性糅合创造的艺术典型,她们都有名有姓,都有着悲惨的身世和遭遇,更都有着酸枣一样坚强而泼辣的性格,甚至连那个手榴弹未拉开弦即掷向鬼子的细节都是真实的。在和平建设时期,铁道游击队的人和他们的故事像那列火车继续前行,奔跑流传在大地和人民中间。比如那位三等甲级残废军人———程怀玉,历经八年生死考验后拖着病残之躯返乡重新摸起了锄头,从建国后一直到前几年去世,他每天离家步行五公里,来到铁路道口手持小旗,口含哨子,指挥过往行人和车辆,多次在滚滚车轮下挽救他人生命,避免交通事故损失,这样寒来暑往四十年而无怨无悔,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在铁道游击队的不凡经历,他也对此缄口不言更未向组织提出照顾。

  由于那段战斗经历,天天与鬼子周旋在铁道线上,他对火车的一点点动静都保持着高度警觉。程怀玉一辈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有了空闲,他就站在铁路沿线,身体前倾作持枪状,探耳凝听火车的动静,火车与钢轨的碰撞,还有悠长响亮的汽笛,从遥远的前方如浪头簇拥而至,就像数十年前一样,牵动着他的神经,鼓舞着他的斗志,让他周身血液沸腾,拔足欲奔……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所有中国人民不可缺失的集体记忆,是国家和民族值得骄傲的光辉顶点。许多如程怀玉、张静波一样默默无闻的普通英雄,他们是埋藏在历史深处的草根,在嘹亮的鸽哨取代密集的枪炮声,和平的最强音努力消弭战争的狂言的今天,他们中有些人永远长眠了,有些人隐没在某个地方和角落,似乎被历史和记忆遗忘了,但其实他们就是永远的历史与记忆,是抗战胜利这座丰碑最坚实的地基。以抗战的名义,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又肩并肩手拉手集体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他们或呐喊,或抗争,或龙吟,或虎啸,曾经染血的大地上因他们而绿意葱茏,春光盎然……

  历史的快车道上,一列火车从1937年驶出,如一把锋利的刀刃,哗哗切开黑暗的腹地,往事风驰电掣地呼啸而至,载来了飞虎队,也载来了传奇和史诗……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02日 第八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