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汉语教育:练内功与走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08:46 南方日报

  一周聚焦

  新闻点击

  全球“汉语热”正在持续升温——统计显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目前已达3000万,汉语进入美英日韩等国的中小学课堂,累计37万人次参加国内外近200个考点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世界汉语大会”本月20日-22日将在北京举行,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代表决定参加大会,其中政要及部长级代表30多人,大学校长及汉学家130多人。同时,中国要加强汉语教学对外推广工作,首要一条就是在海外加快建设孔子学院。

  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学历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aguazhuidi ”,“炙手可热”并不是东西太烫手的意思,而是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据《文汇报》报道,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

  “汉语热”使部分人乐观地宣称:汉语已成为强势语言。对此,一些专家学者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认为,现在互联网上85%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也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基本没有使用汉语的。

  语言学家邢福义认为,现在汉语面临的尴尬是“外热内冷”: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学习了解汉语;另一方面是国内全民学“疯狂英语”。不少人对汉语走向世界深感乐观,但是,全球的“汉语热”真的来临了吗?

  首先应该质疑的是这种对“强势”名声的极端化追求。宣称汉语已成为强势语言或者强烈希望汉语成为强势语言的想法,深究一层,还是功利主义思想在作怪。将于本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提出的主题“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就相对比较理性明智。因为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不过是全世界众多语言的组成部分,尊重多元化尊重各民族语言的个性,才能真正做到对自己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尊重。对于语言的走势,如果融入太多的民族主义情绪,会让多元化的语言走向演变成一场颠覆与被颠覆、取代与被取代的语言冲突、文化冲突。

  还有一个较流行的观点,有人认为国家走向富强昌盛时,该国语言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世界,当然,这种观点也隐藏着一个看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汉语必将走向强势。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忽视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事实上,一个比“汉语热”的数字繁荣更为迫切的问题,反而是国内的汉语危机,比如说,方言的被吞没、汉语的粗鄙化口语化、疯狂的考试英语。极力渲染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数字力量,却无视国内的“汉语危机”,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

  与其对外逞强宣称汉语已成为世界强势语言,或者宣称汉语一定要成为强势语言,倒不如脚踏实地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汉语教学,关注一下我们的汉语危机。

  我们需要保卫汉语

  新华社

  不知道网络聊天室里哪一天出现了类似“GG、MM、酱紫、表江”之类的前卫用法;也搞不清类似“VS”、“芯意相通”之类的“革新成果”是如何成为平面媒体常用标题的组成部分的;更不明白在一些所谓大家的专栏里出现的类似“元力主义、语义素”等生造词汇是什么意思;相反,“纯英语交流”成了中国的许多幼儿园诱人的招生广告;而在绝大多数的招聘启事中,熟练掌握英语成为了求职者的必备条件,哪怕你应聘的岗位是一名电梯管理员。

  当然,随着世界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客观要求,对外语加以重视是应该的,经常更新自己的词汇库也是必须的。但重视外语和新兴语言却不能冷落我们的母语——汉语。

  在汉语“纯度”告急之时,我们喊出了“保卫汉语”的口号,有人会说“保卫汉语”有“民族主义”之嫌,因为任何文化都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向前发展。可事实上,我们的母语从最初的甲骨文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白话文,无时无刻不处于变革之中。但是,这些变革并没有颠覆我们固有的精神思维,也没有阻断我们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而是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文化传统。而我们面临的当下的汉语变化,尤其是那些“杂交语言”,似乎已溢出了正常的变革范围,因为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已经不是对某个词语的合理借用和创造,而是对汉语语法的随意践踏和颠覆。

  保卫汉语在更深的意义上,其实是在保卫汉语背后的文化,这种保卫源自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尊重,摒弃对异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盲目崇拜,从中吸取科学化的新思维,那么汉语的复兴就必如鲁迅先生在《文化偏执论》所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这将使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

  别拿母语不当回事

  光明日报

  我原本以为,那与生俱来的、根植于我们骨髓深处的母语,不论世事如何变迁,社会怎样发展,也不会受到任何挤兑和压榨的。但事实证明我错了。母语,这个真实记录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踪迹,延续历史和承接未来的血脉,正在日渐升温的外语热和我们的肆意漠视中,变得越来越式微,越来越颓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本应该无可匹敌的、处于强势地位的母语如今却和远涉而来的英语掉了个个儿,从上幼儿园的孩子到大学里的天之骄子,都把学英语当成一件顶顶重要的头等大事,“西风”完全压倒了“东风”。

  可怕的不是英语的浸淫,而是面对这种浸淫我们所表现出的无动于衷,“集体无意识”。3月27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在全国11个省市同时开考,在19个设有考点的城市中,只有11个考点正常开考,其余8个城市的考点因报考人数未能达到专场30人而被取消。想想看,偌大一个城市,报考母语考试者竟不到30人,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

  同时,与此相对应的是,“母语失宠”衍生的一个严重结果是“书写遗忘症”的大面积暴发。很多大学生能制作精美的电子简历,但当招聘单位让其填表时往往提笔忘字。“写字”,正越来越失去它的民众基础,变得日趋难能可贵起来。有专家表示,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小学课程中,“写字”是必修课。作为中国的孩子,更应该把“写字”当成一生的追求。

  是的,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扪心自问。谁来拯救我们的母语,这绝不是一个伪问题,更不是杞人忧天。给母语以足够的重视和地位,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申丹也提出,理工科大学本科生要将中文科技应用文作为必修课,研究生复试要加试考查中文能力。

  是的,别拿母语不当回事,对母语保持某种敬畏,任何时候都应看作是我们最基本的行为操守,让母语这个烙在我们灵魂和血液里的文化符号发扬光大,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功利教育为害至深

  中国青年报

  虽然这仅仅是一次比赛,比赛的结果并不等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就真的比我们高。但是,我仍然要说,汉语言文字不仅在大学生中不受重视,我们的母语教学在应试功利教育的盛行下,即使在中小学也都愈来愈不受重视了。

  不是吗?现在的小学愈来愈重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假,以此为号召来扩大招生是真。中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一切的教学都非常现实而功利化了。中学数理化的课时一加再加,可语文早已取消了早读。许多校园已多年未听见诵读声了。美读吟诵,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然而,许多学生包括中学生能在各种场所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能说一口漂亮的中文。这一切源于升学及就业的需要。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语言,是种族的特征,是血肉关系中最亲密、最不易泯灭的部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如果没有汉语言文字的记载,也就不能如此长久的流传;换言之,汉语言文字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不仅汉语如此,每个国家民族都在为自己的语言的不断传承而努力。我至今都在为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普通法国人民为捍卫自己的语言的故事而感动。

  我们不能说,一个说不好自己母语的国人一定是不爱国的;但我们可以肯定,一个连自己母语都不能说好的人未必就是爱国的。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连本国语言都不能掌握的人,不能说是有思想的,更不能指望其能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

  摈弃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把汉语言文字的教学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的大事来抓。这样,才上对得起我们的祖先,下对得起我们的后代。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