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紧接A1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10:3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市建委就“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范农村建房行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市农业局就“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城市就“城乡统筹,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增城市新塘镇大墩村就“因地制宜,示范引导,努力推进中心村建设”为主题,分别在会上作经验介绍。

  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市农村中心镇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据悉,两年多来特别是去年6月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决定》,加强领导,集中力量,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一是第一批和第二批共10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中心村规划建设逐步展开。二是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至2004年底,市、区(县级市)、有关部门支持和10个镇自筹的资金共达10多亿元,共建成了近30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招商引资进展顺利,产业集聚逐步形成。至2004年底,10个中心镇共引进投资项目500多个,合同投资金额110多亿元。四是初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绩显著。2004年,10个中心镇对1565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各项培训,成功转移就业26497人,约占当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50%。五是城市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区环境和镇容镇貌明显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不断好转。六是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各中心镇充分利用农村人口转移和农村人均耕地面积逐步增加的有利条件,加快农田标准化改造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目前全市标准化农田面积已达70万亩,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达64.6万亩,农业龙头企业由30家增加至50家,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布局已经形成。七是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中心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中心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会议指出,“三农”问题是事关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不断开拓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阶段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决策部署,就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举措。市委、市政府结合广州实际,就加强全市“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广州发展步入新阶段,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充分认识广州做好“三农”工作的巨大潜力,深入体会和系统把握市委、市政府关于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扎实地把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贯彻到底,不断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

  会议指出,加快中心镇建设是做好广州“三农”工作的“纲”,是有广州特色的从根本上解决我市“三农”问题之路的必然选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决定》,以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为龙头,统筹做好“三农”各项工作。一是加快中心镇和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树立中心镇和中心村的样板,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加大规划建设工作管理力度,加快中心镇村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争取更多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依法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工作。统筹兼顾扩大中心城区、建设中心镇、保护基本农田等几方面的需要,依法对全市土地利用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调整,在确保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同时满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用地的需要。三是加快中心镇社会事业发展。要借鉴我市实施教育综合改造工程的有效做法,加快中心镇村的并校改造工作,加快推进中心镇医院和中心村卫生站建设,推动中心镇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四是抓住中心镇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提高农民职业培训的针对性,提高转移就业的成功率,坚持不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五是进一步拓宽视野,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六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标准化整治,加强水利和林业建设,继续推进“青山绿地”工程,不断改善农业发展的综合条件。

  会议强调,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我市“三农”问题既是战略问题,又是战术问题,最终必须体现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方法,统筹解决好每一户农户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使现代化成果普遍惠及农村千家万户。在推进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进程中,无论是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还是农村地区的发展,无论是建设中心镇还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农村税费改革还是减轻农民负担,都要从每一户农民的角度出发,把农民增收和产业、项目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逐户具体解决、长期跟踪帮助,形成良性循环,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成果享有者,真正确保每一家农户安居乐业、共享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会议认为,以中心镇建设为龙头做好我市“三农”工作,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这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形势下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各级领导班子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并贯穿到“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要巩固今年村级“两委”换届选举的成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水平;要结合开展第二、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以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康。要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保持锐意进取、勇于拼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良好精神状态,善于把握“三农”工作的客观规律,努力完成“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

  会议对全面加快中心镇建设提出4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措施,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中心镇建设;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中心镇规划修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强化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促进中心镇经济快速增长;四是统筹兼顾,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管理,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会议在强调要注重加强领导、注重观念创新、注重规范建设、注重城乡统筹、注重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注重特色立镇的同时,从6个方面对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了具体部署:一是抓规划管理,确保中心镇村可持续发展;二是抓示范带动,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中心镇建设;三是抓改革创新,不断增强中心镇建设发展的动力;四是抓城乡统筹,构筑加快中心镇发展的长效机制;五是抓中心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改造;六是抓协调配合,形成推进中心镇村建设的工作合力。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抓紧做好受灾地区的救灾复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并继续推进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昨日上午召开大会前,与会同志还实地参观了增城市新塘镇长岗村、大墩村和石滩镇麻车村等3个中心村的规划建设以及新塘镇宁西镇泰学校并校改造情况。这3个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新塘镇长岗中心村采取的是“异地重建”模式,新塘镇大墩村采取的是“拆旧建新”模式,石滩镇麻车村采取的则是“建新疏旧”的模式。虽然这3个村的规划建设模式各有特色,但共同的结果都是优化了居住条件和发展环境,初步展示出既亮丽整洁、又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农村新面貌,生产力水平有新的提高。宁西镇泰学校是增城市配合新塘中心镇建设,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的示范性学校,由1所中学、10所小学合并而成。由于资源得以整合,镇泰学校不仅建起了电脑室、语音室、游泳场等,使学校的硬件设施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而且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拥有学生1700多人、在职教师90人。此外,学校还用租车的办法解决了边远村庄学生的交通问题,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在参观过程中,与会同志兴致勃勃,感叹连连,普遍感到开拓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亲身体会到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中心镇建设确实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德政工程,表示要认真学习借鉴增城等区县的有效做法,坚持政府主导、多级联动,因地制宜、一镇(村)一策,树立典型、示范引导,进一步加快中心镇、村的规划建设步伐,扎实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让每一户农民群众都能共享广州建设与发展的成果。

  市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有农村的区、县级市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等共230人参加了会议。(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